「来源:|监利人杂志ID:JLR」
家乡那个塘
张娟李春芳
我的家乡位于江汉平原的李个棚,门前有两个河塘,分别名叫“楼角坡上和大仔塘”。村里的房屋位于塘的东西两边,房屋离塘大约五百米而排列着,成为东西两岭。
“大仔塘”有近4百米长,“大仔塘”的北面有一个口,和来自于长江的水相通。“大仔塘”的南面,连接有一条约近1千米长的沟,这条沟和“楼角坡上”的塘相连接。“楼角坡上”塘有1千多米长。两个塘的河塘床平缓,向中间慢慢地变深,河塘的深处有五、六米之深,水流不急,通常平缓。这两个塘的水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水源,也是孩子们喜欢游泳的地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年之前,李棚村子上几百户的人家都用这里的水。每天用它煮饭、洗菜、洗衣、洗被子、灌溉,无所不用。
小时候,长江经常放活水,塘中的泥土砂石等被水推动,塘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春、夏天,长江放活水时,河里的水量,也比平时多了很多,水一下子变得很深,而且非常清脆。长江放水时,也带来很多鱼,人们利用各种扑鱼、捕鱼工具,进行扑鱼、捕鱼。反正都是长江的活水冲来的,是上天给人们的恩赐,捕得多就多得,没有人会说你什么闲话。这一刻,才是真正的叫做“天下为公”。
那时,河塘里的鱼也多。像鲫鱼、鲤鱼、鲶鱼(鲶胡子)、角角鱼、白条、麻勾、鳖(团鱼)、麻憨等都有。淘米时,鱼都会来。记得有几个冬天,有一位爷爷,饮了俩口白酒,就在塘里摸鱼,一会儿,就有半桶鱼。记得我爷爷常常在塘里绑筝扑鱼、能够有甲鱼吃。
夏天,我也会到河边钓鱼。每一次,都能够钓到不少的鱼。
小时候,算命先生讲:“我上不得高山,下不得深水”。虽然母亲一再嘱咐“不准下河玩水,不准爬树”,但我却在塘里,偷偷地学会游泳,练就了一身水性。能在几丈的深水里“踩假水”,将双手同时举过头顶或抱着头,人却照样浮在水面,不会下沉;还能够仰泳,头看蓝天。夏天,太阳下山时,都是在塘里洗澡、游泳…,就这样度过了童年的夏天。
小时候的家乡,塘的两岸都是农田和村庄,种有秧苗、稻谷、麦田、棉花、油菜、芝麻等、还有野草。油菜花开,金黄金黄的,蜜蜂成群结队,整天穿梭其间,嘤嘤嗡嗡,忙个不停。它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建设着新生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姐姐们摘下几朵野花,别在头上,看起来实在漂亮光鲜。
但种的最多的还是水稻。春天,整齐的秧苗,绿油油的一大片,如同一铺一铺绿色的大毡毯。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更是农民们伟大的杰作。秋天,黄澄澄的稻谷,金黄金黄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随风点头。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塘边常常长著一片一片、紧贴着地面生长的草—“地繁根”,那草会自然交叉,很规律地编织得密密实实的,绿油油的,天气好的时候,你可在草甸上随心所欲翻滚,也可四脚长伸,睡在干干净净的草甸上,摆一个“大”字,头望蓝天,挺舒服的。
那时,河塘的两岸,还长有少量的杨树和杂树。春天树木开始发芽,引来了蜜蜂、麻雀、天牛、老木虫…,春天到了,一群群麻雀、燕子、白鹭鸶、麻鹭鸶等,会飞到这里,还大声发出“呀呀”的怪叫。小鸟们常在“叽叽喳喳”、“喋喋啾啾”地叫唤,奏出一曲曲交响乐章,也是一道绝无仅有、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随着黄麻的种植,塘里的水开始污染,人为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干预,那道“百鹭飞翔图”的风景,都远离我们而去,永远地消逝了。
如今,那两个塘和一条沟,只有浅浅的水了,成了一潭死水。正如罗大佑的歌,唱道: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迹,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有的自然物,一旦在某处消失,也不可能仍然能在该地寻得!如果说有的话,那只是记忆!
作者张娟系武汉城市学院护理学系学生,作者李春芳系武汉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
这部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荆楚痕屐,第二部分是食撩乡梦,第三部分是飞翔精灵。总的来说,这部文集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唯一不足的是,很多题材太“土”,或许不被高大上的专家们所欣赏。但我知道,安先生在这些年,扑在文学上,费了很多心血,结了很多善缘,无论如何,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书中那些难忘的片段,我愿意再回眸去看:山水之乐,拥有慧心者可以体悟。我觉得,人处世间,犹如白驹之过隙,应该拿有限的光阴去远足一下,赏鉴祖国壮丽山河,那么趣味亦会与庸庸碌碌者不同。一个人的品位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一个人的灵魂纯净与否取决于善良的积累,一个人的视野拓展了知识的纵深。自古至今,名垂青史者浩繁如星,然而令我喜爱者寥寥无几。在这“寥寥无几”之中,醉酒狂歌的李太白最受我的青睐(《白兆山上拜李白》)。人生需要经营。同样,美食生活亦需要经营。一样的食材,倘使你不去费心研究怎么弄得好吃,那么可能你永远摸不到美食的门径。做好自己,做好美食。让好吃的草鱼,与那份袅袅不绝的情怀与乡愁永存天地之间(《监利草鱼:捕捞记忆与美食印象》)。其实,白鹇除了可以做菜外,还是观赏性的鸟儿。东晋时,王右军《黄庭》换白鹅,为文坛留下了一段令后人齿颊生香的佳话。而李青莲氏亦向人求过白鹇。其《求白鹇诗》诗云:“请以双白璧,求君双白鹇。白鹇白于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羽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间。我愿得此鸟,玩之作碧山。”李氏重鹇而轻璧,可见他对于白鹇的喜爱之深。唐人萧颖士更是把白鹇比喻成高洁出世的文人。其《白鹇赋》云:“情莽渺以耿洁,貌轩昂以安闲。无训扰之近性,故不惬于人寰。游必海裔,栖必云间。”(《白鹇》)
我不知道安先生腹中有多少卷书,但从他笔下的文字可以看出,学有渊源,字有来历。读他的文字,好像在乡土世界里遨游,但这乡土世界虽“土”,却并不鄙俚;虽“广大”,却并不空旷。我知道,安先生是热爱生活的,不然,他的叙述不会那般温情脉脉(选自胡德才先生为作者文集作的序)。
读者评曰:
以梦为马,烹文煮字。作者的文风是经常变化的,譬如写乡下的一草一木,笔端流云、蕴藉情深;如写树上的一只鸟,寥寥几笔勾勒,下笔如有神助,信手拈来,却又极具文采,极富情趣;写老百姓口中的吃食,仿佛可以闻到香味,可以看见色彩等等。文学不是作者的全部,但却是托起作者人生的基石。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诚然,一个人倘若不懂得从艺术的世界里获得欢欣,而一味沉湎于肉欲、物欲,那么这个人至少是枉来了人世。文学的真谛,要细细品咂,让文字成为洗涤灵魂的清洗剂,而不是敲门砖或者青云梯。幸而读友从作者的散文里,看见了越来越清晰的乡土世界。
本书作者为安频,原价,折后价包邮到家。
内容提要
陈友谅年五月初五日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柘木陈家棚。其祖先数代受元朝官吏残酷迫害,生活难以为继,其父乃入赘陈家,若干年后又举家迁回桥市谢家墩。
陈友谅10岁进入因果寺,出家为僧。在一次擂台比武中,陈友谅一举夺魁,受到赏识,初为县吏,后提升为县衙主簿。
年春,陈友谅出于义愤,举拳打死无恶不作的湖霸陈霸天,被官府通缉。由此,率众起义,走上反元复汉的道路。
陈友谅在监利大战七星街、三打周老嘴、血战风泽湖、鏖战三盘棋,使敌人闻风丧胆,“元军屡讨不能平”。
后来,陈友谅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战斗中失败,在鄱阳湖结束了44年的短暂人生,但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陈友谅领导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元朝在湖广、江西和浙江一带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和新的王朝——明朝的建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仅在他的家乡监利,有关他的地名就有多个,曾经有36庙、48寺供奉他的塑像,把他当作神,享受着官方和民间的香火祭拜。
本书根据所收集的监利历代民间传说,并结合实地考察陈友谅在故里留下的历史遗迹,综合整理而成,填补史籍留下的陈友谅前31年的空白,力图借此更加丰满他的英雄形象,让历史永远记住这位“江汉精英”“荆楚枭雄”的伟大功绩。
本书作者为安频、谢金城,原价,折后价包邮到家欲购电联
军事家伍子胥故里:伍家场
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