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熙(-)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政权已趋稳定,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官窑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臧窑”是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驻景德镇时烧造的各种单色釉品种,它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郎窑”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所烧造的瓷器,如著名的“郎窑红”等,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外销瓷有了新的发展。民窑质量明显提高,康熙十九年以后景德镇官窑的开始烧造,更加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
1,整体上看,康熙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早期胎体厚重,中晚期胎体逐渐变薄,造型、色彩皆有很多、很大的创新。瓶、罐少带耳,方肩时间较早,圆肩时间较晚。
2,胎体由时代发展有厚变薄,胎质坚硬细蜜,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如糯米般细白。大器胎体厚重,分段接烧修胎细致,接痕平滑规整。釉料配制纯净,釉面、胎体结合紧密。器口施含粉的白釉,给人以厚唇或出边的感觉,为康熙瓷的普遍现象。早期的部分器口亦有露胎或“酱口”现象。白地青花和五彩瓷的釉面,早期、晚期为青白色,中期为粉白或浆白色。
3,器足有平足、圈足、璧形足、双圈底、二层台底等。圈足早期呈尖状,中晚期呈圆润的“泥鳅背”状。双圈底于明末、顺治时出现,延续到康熙中期,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曹,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内墙悬空。二层台底又称“台形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面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多见于琢器类。璧形底,施釉于外底中心凹陷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多见于笔筒等。
4,康熙瓷器纹饰丰富,山水、人物是最具特色的纹饰题材,雍正以后显著减少,尤其是“斧劈皴”山水画和“刀马人”古装人物画更具有特别风格,这两种题材在康熙青花、五彩瓷上应用十分广泛。康熙五彩色泽鲜亮,人物面部用线条勾出,十分简洁,衣褶细巧,色彩深淡相宜。康熙五彩的最突出贡献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金彩运用打破了单一手法。粉彩、珐琅彩始烧于康熙晚期。珊瑚红始于康熙,盛于雍乾,金红釉“洋红”亦是康熙朝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并首先应用在珐琅彩瓷器上。
5,康熙官款出现在中后期,主要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和:“康熙御制”四字款,字体以楷书为主,亦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双圈六字款多,单圈、无圈、方框款少。还有堂名款、纪年款、人名款、题记款、吉语款、花押款、章款等,其中堂名款、吉语款繁多。
二、道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期,道光二十年(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中国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制瓷业也明显受到时局的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造的瓷器有着明显差别,官、民窑的产量、质量急转直下。
1,整体上看,器形笨拙,缺乏线条美。前期器物多与嘉庆相似,后期较前朝显得粗俗。如:长颈瓶颈短而粗壮、将军罐颈腹几乎一样大等。帽筒在道光朝烧造量较大,但以后各朝一直民国数量更多,道光、同治的帽筒多开孔,光绪、民国时不开孔。
2,器物胎体有厚薄之分,厚胎多琢器,有粗笨感;薄胎以圆器为主,胎质细白。民窑瓷器胎体质地粗松。釉色大多粉白,少数白中泛青;釉面不均匀、不平滑,有的有小皱纹,有的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纹,被称为“波浪釉”。青花瓷器釉面呈青白色或洁白色,釉质肥厚疏松,胎釉结合不够紧密。
3,器物纹饰装饰工艺以彩绘为主,纹饰内容以图案花纹占有较大比例。粉彩等往往和描金工艺相结合,斗彩多见于官窑。纹饰线条纤细拘谨,画意呆板,人物有形无神。
4,官窑器物以“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为主,亦有红款、描金款及刻款。个别粉彩器物上见有“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以“慎德堂制”无框红楷书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民窑器物六字、四字款兼用,一般不太规整。“慎德堂”款一般认为是道光时的,但实际上光绪、民国时仿的很多。“浩然堂”之堂名款器,釉色、彩绘多带雍正风格,但一般认为是道光年代的作品,光绪时也有仿制。绿里绿底的九江瓷,乾隆朝制作较为细腻,道光器稍显粗糙。
三、嘉庆(-)朝,瓷器烧造明显不如前朝,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嘉庆御窑只是乾隆瓷的延续,造型、图案沿袭前朝,不敢逾越。嘉庆帝没有了先祖嗜好瓷器之雅兴。虽然官窑的生产大幅
下降,但民窑依然如旧。嘉庆的瓷器,早期如乾隆,后期似道光,是清瓷由盛而衰的影射。
1,造型基本沿袭乾隆,罕见创新之作,工艺不及前朝协调秀美。鼻烟壶更为流行。本朝出现了帽筒,替代了以前的帽架。
2,器物早期制作规整,胎质细润,保持了乾隆风格,尤其民窑器物常与乾隆相混淆;晚期胎质渐粗,厚薄均有。釉色多白中泛青,釉上彩的釉色以色地为主,白地相对较少,釉面早期保持乾隆特征,部分器物与乾隆有显著区别,光润不足,常有波浪釉。
3,粉彩瓷多见开光,描金工艺普遍,总体上看,彩绘笔法纤细拘谨,纹样构图繁复刻板。嘉庆彩绘人物的脸比乾隆人物大一些、圆一些。
4,官窑款一般均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款,无边框。粉彩瓷器特别是豆青釉粉彩瓷器常见红款。在霁蓝描金等特殊器物上,则有金款,有的还见刻款。民窑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堂名款、纪念款较前朝皆少。嘉庆彩瓷中还有部分“退思堂”款的器物,为睿王府定烧。但以后各朝都有此款瓷器的出现。
四、咸丰(-)朝,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外国列强纷至沓来等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冲击下,清王朝国力衰落已极。咸丰五年,景德镇御窑迫于战乱而停烧。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克景德镇,至此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著名瓷都几乎完全瘫痪。由此可知,咸丰的传世官窑器当为咸丰五年前的制品。由于咸丰朝的官窑器少,所以传世的官窑器物显得尤为珍贵。同样,民窑器传世亦少。
1,整体上看,前朝的传统器型,笨拙的风貌有增无减,很少有突出作品。民窑器中各类餐具较多,但制作粗俗不堪。
2,器物胎体粗松笨重,胎质较差,不坚实。琢器口沿处较厚,腹壁较薄;圆器胎体欠坚致细蜜。釉面不够光滑,普遍为稀薄的波浪釉。前期釉色较白,后期白中泛青。
3,器物纹饰装饰工艺以彩绘为主。纹饰内容趋于平庸、布局松散,即使精品之作,其人物的神采和背景的层次均不及前朝,民窑的器物尤其如此。
4,官窑器物款识以“大清咸丰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流,多无边框,少数器物仍用篆书款。粉彩瓷器中还有松石绿釉底书红彩款,也有刻款及描金款。民窑瓷器多无款识,有款者书写草率,有的变体篆款难以辨认。另外,咸丰朝还发现了“太平天国”款的瓷器,但质量极差。咸丰朝几乎没有堂名款,吉语款亦甚少。
五、宣统(~~)朝不满三年,时间虽短,仍烧造过一批官窑瓷器,之后,景德镇结束了封建帝制下的官窑烧造制。从传世品来看,宣统官窑制作精细、烧造质量较高,其中宣统耳年为东陵、西陵烧造的白釉供器最为突出。可惜年限太短、品种不多,传世亦少。民窑瓷器数量也不多。
1,整体上看,造型较少,但器形规整,基本为传统器形。白釉、黄釉祭器,茶具、餐具较为常见。
2,器物胎体多较轻薄,胎质细密莹润,烧造质量较高,与近代瓷器十分接近,扣之有金属之声。釉色洁白、光润,釉层匀净、稀薄。
3,器物纹饰装饰工艺以彩绘为主,内容传统,画工细腻。青花色调明艳青翠。白釉瓷器胎体轻薄,仅用金彩或青花边线或简单碎花装饰。
4,官窑器以“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无圈青花楷书款为主,少有篆书款,字体瘦长,笔法有力,十分工整,青花色泽蓝艳,也有红彩、黑彩款。一些皇家祭器有“坤宁宫祭器”字样。部分民窑瓷器上有纪年款,但数量十分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