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年的康熙年间聚集能工巧匠修建一座泸定桥能带来多大作用?我们已不能从记载的碎片中再拼凑一个“清代”数据库,但泸定桥的修建确是必然发生,而且是当时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成就。
中国西部大地上有一条大渡河,大渡河上有一座泸定桥
大渡河,古称沫水、泸水、金川、铜河等。大渡河是一条水势迅猛,湍急非常的河流,起源青海省果洛山南麓久治县尕尕乌喀,流经青海、四川两省。随着清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康熙年间人们为解决两地交通需求,在大渡河上修了一座泸定桥,该桥坐落于今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故名泸定桥。
泸定桥之于当地具有重大意义,当我们走到泸定桥东,在桥头将军柱铸文中至今仍能看到相关记载,比如修筑铁桥的工匠有来自陕西汉中府的金火匠马之常,桥西铁碑铸文也记载了几位监工的名字: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化林营守备杨君强、黎大所千总张鹏飞、提标千总汪弘臣、查阅官尔吉图、华时等,但桥碑早已遗失,只留下些许传言。
从中不难看出当初建桥的声势之浩大,集合当时各方各面、上上下下的人才,颇显“得道多助”的含义。
又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康熙中修建此桥,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牵曳其筒,筒达铁索亦至。”字里行间,仿佛还能听见当年人们在大渡河边高喊过的劳动号子。
“古来圣贤皆寂寞”——泸定桥却不是凭空而来
泸定桥长.67m,共由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组成,重达40吨。这样一座桥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横跨两岸,建立起两岸的交通要道呢?
传说,人们先在西岸桥墩上将铁索固定,并计划用小舟将铁索带到东岸的桥墩固定住,这样一来,13条大铁索可以固定人造的两座桥墩之间。一个大工程可能就要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惜当载着铁链的小舟抵达河中央时,不幸却发生了。
人们在岸边眼看小舟越飘越远,铁链越拉越长。小舟从流激荡,在这紧张的时刻没人意料到,它已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远处看,舟身渐渐变了形,船上的人也担忧起这条载着无数期盼的小舟。
最终小舟还是被河水的冲击力和铁链的压力压垮了舟身,一条小舟就这样在河面上化作数片木板子,随着河水漂走了。铁链也像是预期好的一样,没有到达彼岸。
一种压抑的情绪传遍了人们的心底,之前的振奋一扫而光。如果不把铁链运到合适的位置,不说把泸定桥建好,之前的众人的努力也随着河水飘到天边去了。在河岸边站着的人们,被河水隐没了喘息声,此时却更加团结。每个人的脸上看不到一点轻松,人们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
突然,像是一声巨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众人嘈杂中,运送铁链的方法已不知是谁想出的。人们只是使一条巨绳连接桥墩,中间穿着十数个竹筒。准备好以后,便开始着手铁链的运输。连木头做的小舟都不能承载铁链,这竹子做的绳索、竹筒能行吗?
抱着无论如何也要建好这座桥的态度,人们也不多说,先用竹筒牵着铁链,又以另外的绳索拉动竹筒,铁链在空中一划而过,无比畅快,宛如一条飞蛇滑过河面。这真是以柔克刚!
“无事早回家”——一条铁索桥造福百年
现在,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困难解决了,却没人愿意松懈,也无法松懈。在此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悬在河面上方的铁链拉扯成合适的弧度,以便继续建造。
铁链巨大,重40吨,此时搁置在河面上的铁链整体呈弧线性,对两岸桥墩产生极强拉力,除非天上的神明,否则谁能用蛮力把铁链拉上来呢?这时,人们创造了一种专门的工具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专用的绞盘,在绞盘还插着木棍,固定在桥墩上。由多名工匠推动木棍,转动绞盘同时产生拉力,这拉力要比铁链的拉力还大、还强,与铁链较劲才可能把铁链往上拉。等铁链拉好,又以木梢插进铁链间的缝隙,铁链旋作一团,便锚定住了。
竣工后,康熙帝当即提下了“泸定桥”三字。
如今,泸定桥完工已过年,这期间在泸定桥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却只剩下这座铁桥立在苍茫河水上。你看,大渡河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泸定桥边还有民众聚居,桥下有怅怅的流水声,这一切凑成一派壮美景象,已成了人们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