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树立远大理想,是孩子成就美好人生的关键,但怎样进行目标管理呢?今天给您分享家庭教育中的“目标效应”。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通过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此项调查进行了长达25年的跟踪,结果发现那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以及分布现象都十分有意思:占3%的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努力,25年后,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当中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等;占10%的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在25年后,大多生活在社会中上层,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他们的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他们的职业大多是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25年后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学习,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的没有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生活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靠社会救济,喜欢怨天尤人。
这种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产生出的意志力量,称为目标效应。
目标效应是一种积极的效应,一旦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直至实现这个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缺乏主动性,讨厌生活,其实这就是因为缺少目标。哈佛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者最初都是由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开始的,一旦拥有了目标,你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全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确立目标,怀揣着目标前进。
1.注意目标梯度递进。
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类或动物具有接近目标时加快行动的效应,比如兔子快要接近食物时会跑得更快,这被称为“目标梯度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引领孩子确立长远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但如果只有长远目标,未免太过遥远,孩子“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我们在引领孩子确立大目标的前提下,设立一个个短期目标。随着这些短期目标的实现,距离长远目标就越来越近,孩子的成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的家长朋友说,我的孩子各方面差距都很大,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目标过多,往往会冲淡孩子对目标的专注度。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选择一个最为重要的,或孩子最感兴趣的,从一个小事情做起,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注重适时进行激励。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在孩子为实现短期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半途”附近最为脆弱。这个时期,常常会由于孩子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产生对目标行为的负面影响,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半途效应”。
产生“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的选择不甚合理,二是孩子的意志力存在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半途效应”对孩子短期目标的不良影响,为孩子确立合理的短期目标非常关键。这个目标不能太大太难,孩子稍加努力便能实现是最好的,这在心理学生叫做“跳一跳摘果子”。目标的达成与摘果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会试着不断地跳起来,当然这应该是以孩子愿意摘到果子,愿意品尝果子为前提的。相反,如果孩子怎样跳都摘不到果子,他就失去了摘到果子的欲望,就会放弃摘果子的行动。
关于意志力的培养,一是应该拥有正确的动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再一次成了万众瞩目的科学家。钟南山是怎样炼成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他想“为世界留下点什么”。那是他上高中的时候,父亲钟世藩很正式地对他说:“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这个具有最大的意义。”这句话是钟世藩先生一生的追求,也成了钟南山院士一生的追求。带着这样的追求,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后来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屡立战功。
二是应该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孩子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他变得越来越强而有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比如孩子总爱睡懒觉,那就应该每天做到“一睁眼就起床”,久而久之,孩子的意志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是应该适时进行激励。在孩子处于“半途”的时候,家长给予他适当的表扬、鼓励,哪怕是我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可能帮孩子度过“半途”脆弱区。在孩子达成一个目标之后,一定要郑重其事地赞赏孩子,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强化进一步挑战自己的信心。
四是注重榜样的力量。家长不妨把某个人作为孩子的模仿的对象,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能激发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作为榜样的这个人可以是中外名人,可以是孩子的同龄人,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只要他们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和价值,都可以称为激发孩子的“动力源”。
3.警惕发生目标置换。
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的目标,应当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或降低难度,延长或缩短时间,提高或降低要求等),有的甚至可以有目的地放弃,但放弃的理由家长和孩子都要清楚,并达成高度认同。这种调整是有意识的。
所谓“目标置换”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指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渐渐地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