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望江水产
TUhjnbcbe - 2021/9/29 22:42:00
《望江县志》第七篇 水产第二节 水生动物-11-:19·阅·首页地方历史安徽历史
  一、鱼类
  据70年代到80年代先后3次水产资源调查,县境水域内鱼类有11个目、21个科、83种(属),加上70年代后引进的国内外良种8个,计91个种(属),其中鲤科鱼类占60%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青、草、鲢、鳙、鲤、鲫、鳡、鲌、鳊、鲂、鲴、鲥、鲚(刀鱼、毛鱼)、银、鳜、鲶、鮰、鲀、鲟、鳗、鳝、鳅等50多种。县境江段的鲥鱼、刀鱼、河豚,泊湖的毛鱼、银鱼,武昌湖的鳊鱼、鳜鱼,焦赛湖的青鱼均为名贵品种;中华鲟、白鲟、胭脂鱼为长江珍稀鱼类,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鲤鱼 学名中华鲟,古称鳣鱼,系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生长快,个体大的重多公斤,为江海洄游性鱼类,县境江段常有捕获。年捕获一条,重公斤。
  象鱼 学名白鲟,古称鲔鱼,俗称吹火筒。体呈长梭状,体表光滑无鳞。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有时也进入通江大湖。性凶猛,主食鱼虾。现为长江独有的珍稀鱼类,县境江段时有出现,
  鲥鱼 古名鯦。江海洄游性鱼类,在江曰“鲥”,在海曰“鲞”。体侧扁,白如银。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一旦被网缠住,就不再挣扎,俗称它为“惜鳞鱼”。肉细,脂厚,古时为贡品,与刀鱼、河豚同称“长江三鲜”。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赞云:“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解放初,县境各通江河口和内湖都能捕到。年建通江闸后,各河口和内湖已濒于绝种。县境长江段捕捞产量也逐年下降;60年代年均产~公斤,70年代~公斤,80年代捕获量更少。
  刀鱼 学名长颌鲚,又名鲚刀,俗称篾刀鱼。体狭长扁薄,象尖刀,鳞细色白。洄游性鱼类。每年2月由海入江湖。4月为入湖盛期。秋后入海。70年代前,年捕捞量数千公斤,80年代仅千余公斤。
  毛鱼 学名短颌鲚,又名湖鲚,毛花鱼。形似刀鱼。骨如毛,故名。个体小,椎骨少。为湖泊定居性纯淡水鱼类。多生活在水流平缓,水色混浊处。主产于泊湖八两缺、华阳河、幸福河、新漳河、赛口闸等处。70年代前,一般年产量5~10万公斤。年大水,八两缺一处,产鲜毛鱼10万公斤。80年代后,产量渐减。
  河豚 学名暗色东方鲀。又名吹肚鱼,气泡鱼。体呈筒形,体表密生小刺鳞,体内有气囊,遇敌时将体表小刺鼓起以自卫。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水体中层。肉嫩、味鲜。河豚内脏生殖腺和血液有剧毒。鱼越大,毒性越强,生殖期更毒。古有“舍命食河豚”之说。50年代初,每年夏秋季都有河豚上市,以后逐渐稀少,近年几临绝种。
  银鱼 古称鲙残鱼,俗名面条鱼。体圆长如筋,半透明,无鳞,骨软。栖息于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和小鱼虾为食。1冬龄成熟,肉质细嫩,多晒干上市。盛产于泊湖、武昌湖。50~70年代年产万余公斤,80年代后逐渐减少。
  青鱼 古名鲭,俗称青、黑,同草鱼、鲢鱼、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体略呈圆筒形稍侧扁。最大个体重70公斤左右。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具有河湖洄游性。6冬龄成熟。县境江段和湖泊均产。年产成鱼2万公斤左右。
  草鱼 古称,俗名草。体呈长圆柱形,头稍扁平,最大个体35公斤左右。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常成群觅食。幼鱼以食浮游动物为主,长到10厘米以上,以摄食水草为主。人工饲养,常投喂各种水草、油饼、糟粕、瓜菜、人畜粪和陆生植物。4冬龄成熟,为江湖洄游鱼类。适宜与鲢、鳙混养。因其食量大、排泄多,有促进水肥、繁殖浮游生物,为鲢、鳙提供饵料的作用。江、河、湖、塘均产。肉厚嫩,为县内大宗鱼类,年产万余公斤。
  鲢鱼 俗称白鲢、鲢子。头部约占体长四分之一。最大个体重35公斤左右。栖息于水体上层。幼鱼以食浮游动物为主,成鱼以食水生植物为主。3冬龄成熟。为江湖洄游鱼类。各大水域皆产。年产10万余公斤。生长快、易养殖,为主要养殖良种。
  鳙鱼 俗称花鲢、黄鲢、胖头。体侧扁,背厚腹薄,头特大,约占体长三分之一。最大个体重35~40公斤。栖息于水体中上层,性温和。主食浮游动物。4至5冬龄成熟。具有成长快、疾病少、易养殖、产量高的特点。县境各大水域皆产,年产数十万公斤。
  鲤鱼 古称赤,俗名鲤拐子。体长侧扁、鳞片大,最大个体15公斤左右。为定居性鱼类,是我国最早的养殖品种。多栖于江河、湖泊、塘库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适应性强,少病害,耐寒、耐碱、耐低氧。成鱼以水体底层动物为主食料。2冬龄成熟。县境水域皆产。为大宗鱼类。年产数十万公斤。肉肥美,有“春鲶夏鲤,冬鲫秋鳊”之谚。
  鲫鱼 古称鲋,俗称鲫壳。体短而腹大,背隆肉厚。为湖泊定居性鱼类。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湖汊和池塘。杂食性,1冬龄成熟,为主要养殖品种。年产20余万公斤。
  鳊鱼 学名长春鳊,又名长身鳊。头小、鳞细、体扁,中部较高,呈长菱形。大的两公斤左右,一般重0.25公斤。为湖泊定居性鱼类。栖于水体中下层,草食性,也食浮游动物和小鱼。2冬龄成熟。县境江段和湖泊都产,以长江、武昌湖、焦赛湖居多。肉含脂丰富,系优质鱼类。近几年为主要养殖搭配品种。
  鲂鱼 县境有三角鲂(三角鳊)和团头鲂两个品种。三角鲂,体呈菱形,小头缩颈,扁身细鳞,最大个体5公斤。湖泊定居性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3冬龄成熟,县境江段和湖泊均产。年在武昌湖赤湖水域曾一网捕两千多公斤。以焦赛湖产的个体最大、最肥。系优质鱼类。60年代后,资源渐少。团头鲂又名团头鳊、武昌鱼。体侧扁,体高将近体长的一半,头小背隆。最大个体3.5~4公斤。为湖泊定居性鱼类。喜栖息于静水湖的水草丛生敞水区中下层。幼鱼主食甲壳动物和水生植物嫩叶,成鱼主食水生植物。生长较快,2冬龄成熟。原产湖北和省内宿松龙湖、大官湖。年引进。肉嫩脂多,属优质鱼类。年产10余万公斤。
  鱼 县境内产红鳍(短尾)、蒙古红(朱红、红梢)、翘嘴红(翘嘴鲌鱼)、青梢红鲌(青)4个品种。为湖泊定居性大宗鱼类,在鱼类总产量中占5%左右。
  鳡鱼 又称黄钻鱼,俗名鳡丝。体修长而圆厚。头长而尖。大的百斤以上。性猛健游,善猎鱼。为大型凶猛性鱼类。县境江段和湖泊均产。年产万余公斤。因它以鱼为食,为养鱼业一大敌害。
  鳜鱼 又名桂鱼、桂花鱼。体侧扁,巨口,细鳞,下颌突出,背鳍由刺组成,状如锯齿。为底栖凶猛鱼类,喜栖于水草丛生的静水底层。性凶猛,昼伏夜出,以鱼虾为食。雄鱼1冬龄、雌鱼两冬龄成熟。肉嫩无细刺,味鲜美。盐卤鳜鱼为徽州名菜。县内各大水域皆产。70年代前,年产3~5万公斤,80年代年产~公斤。
  鲶鱼 古名鲇鱼,俗名鲶胡子、化鱼。体无鳞、多粘液、头扁平,有须两对。一般体长50~70厘米,重1.5~2公斤(长江产大口河鲶,最大个体36~40公斤)。为湖泊定居性鱼类,性凶猛,白天栖息于水草丛生水域或洞穴中,夜出觅食,以小鱼、虾为主食。1冬龄成熟,县内水域皆产。
  乌鱼 学名乌鳢,古称文鱼,俗名黑鱼。体呈圆筒形,灰黑色(墨绿),头大骨硬,一般个体0.5~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为湖泊定居性鱼类。喜潜伏在浅水草丛中,性凶猛,成鱼主食鱼虾。适应性强,能够生活在一般鱼类难以生存的水域。2冬龄成熟,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含脂低,是优质滋补食品。60年代年产1万公斤左右。
  黄鳝 古称滑鱼,俗名鳝鱼。体细长,前段成管状,后段侧扁,尾短而尖。体光滑无鳞,呈黄褐色。最大个体达1.5公斤。喜穴居土洞或石缝中。昼伏夜出觅食。肉食性,主食幼鱼、幼虫和蝌蚪等。2冬龄成熟。湖泊、河流、沟塘、稻田等处均产。肉质细嫩,中型黄鳝味尤美,有“秤杆黄鳝马蹄鳖”之谚,年产数万公斤。
  鳗鲡 又名白鳝、青鳝。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体表多粘液,背部暗褐色,腹部乳白色。生在海水,长在淡水。5~8冬龄成熟。成鳗生活在江湖中,昼伏夜出觅食。以小鱼、甲壳动物和昆虫为主食。通江水域皆产。肉细嫩多脂。夏季上市,产量不多。泥鳅亦称泥蛸。体呈圆筒状,体表富粘液。喜栖于静水缓流底层,常钻入泥中,除用鳃呼吸外,也能用皮肤和肠呼吸。每逢天气闷热,水中溶氧低,上升至水面吸气。主食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及昆虫。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为鱼类之首。
  胭脂 鱼俗称火烧鳊。头短、口小,唇发达。体高而侧扁,呈胭脂色,间有黑斑块。尾鳍上叶红色,余鳍灰黑色。主产长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县境江段50年代前有产,现渐少见。
  附录:鱼类名
  鲤科:青鱼、草鱼、鳡鱼、鯮鱼(尖头鳡、炊火筒)、鳤鱼(麦杆刁)、南方马口鱼、赤眼鳟(红眼)、鲢鱼、鳙鱼、鲤鱼、杂交鲤、兴国红鲤、荷包鲤(洛鲤)、鲫鱼、红鲫、白鲫(日本大板鲫),金鱼、尖头红鲌(黄梢)、青梢红鲌(青梢)、蒙古红鲌(红梢)、翘嘴红鲌(翘嘴鲌)、鱎(鲌)、银飘(薄)、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条、贝氏条(油)、银鲴(银)、黄尾密鲴(黄姑子),细鳞斜颌鲴(黄条)、湖北园吻鲴、逆鱼(黄鲴)、花(鸡腿子)、麦穗鱼(罗汉鱼)、华鳈(花石鲫)、黑鳍(花媳妇)、棒花鱼(罗狗子)、似刺鳊、长鳍吻鮈、蛇鮈(船丁鱼)、光唇蛇鮈、短须颌须鮈、银色颌须鮈、施氏铜鱼(鸽子鱼)、高体、大鳍、斑条、中华鳑鮍。
  鳅科:泥鳅、黄沙鳅、花鳅、薄鳅。
  胭脂科:胭脂鱼。
  合鳃科:黄鳝、鳗鲡(白鳝)。
  针鱼科:鱵鱼(针鱼)。
  鲶鱼科:河鲶(化鱼)、鲶鱼(鲶胡子)、△革胡子鲶(埃及胡子鲶)
  鮠科:黄桑鱼(黄牙)、光泽黄桑鱼、岔尾黄桑鱼、长吻(鮰鱼)、大鳍(江鼠)、乌鳢(黑鱼)、月鳢(七星鱼)。
  塘鳢科:沙塘鳢、黄幼鱼。
  科:大眼鳜、鳜鱼、斑鳜、暗鳜。
  攀鲈科:园尾斗鱼。
  刺鳅科:刺鳅(刀鳅)。
  虾虎鱼科:吻虾虎。
  丽鱼科:△英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
  鲱科:鲥鱼
  鳀科:长颌鲚(刀鱼)、短颌鲚(毛鱼)。
  银鱼科:大银鱼、长江银鱼、大湖短吻银鱼(小银鱼)。
  鳉科:青鳉。
  鲀科:暗色东方鲀(河豚)。
  舌鳎科:窄体舌鳎(鞋底板)。
  鲟科:中华鲟、长江鲟、白鲟(象鱼)。
  注:△为引进品种。
  二、甲壳类
  虾 有日本沼虾、秀丽白虾、细足米虾、中华米虾、鳌虾等多种。日本沼虾,俗称青虾、河虾、草虾。泊湖、武昌湖盛产。解放初年产10~20万公斤,现资源日少,武昌湖频临枯竭,泊湖产量锐减,年产4万至5万公斤。秀丽白虾,俗称白虾,湖虾。县境天然水域皆产。以泊湖、武昌湖居多。壳薄肉满。生挤除壳作虾仁,煮熟晒干除壳作虾米。历来为县内重要出口产品。鳌虾,俗名大头虾,体似龙虾而小,呈长卵园形,体长约10厘米。甲壳血红色,穴居于田畦和堤岸间,对农田水利有害。可食用,也可观赏。为肺蛭的中间宿主。年5月从滁县购虾种2.5公斤,放养于杨湾鱼种塘内。冬季塘干未见此虾,5年后,在杨湾闸附近农田水沟中才大量发现。年上市数千公斤。
  蟹 以中华绒鳌蟹为名贵。俗称螃蟹,河蟹、毛蟹。河口半咸水里繁殖,淡水中育肥。每年秋冬之交行生殖洄游,为捕捞季节。肉质细嫩。50年代,通江河道建闸,洄游通道受阻,内湖资源锐减。每年仅江段和闸口捕捞少量。70年代从上海崇明岛采运天然蟹苗,向武昌湖、泊湖放流。年武昌湖产蟹6万多公斤。年全县产蟹15万多公斤。其中出口9.4万公斤。名列全省榜首。近年资源渐少。
  三、贝类
  有蚌、螺、蚬20余种。其中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为淡水培育珍珠的优良蚌种。田螺为出口产品。湖北钉螺,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可传染血吸虫病,县内湖泊、沼泽皆有,危害人、畜。
  附录:贝类名
  三角帆蚌 褶纹冠蚌 背角无齿蚌 刻裂丽蚌 高顶鳞皮蚌 短褶矛蚌
  背瘤丽蚌 青壳蚌 射线裂脊蚌 中华园田螺 硬环菱螺 双旋环菱螺
  铜秀环菱螺 梨形环菱螺 方形环菱螺 长角涵螺 纹沼螺 赤豆螺
  泉旁光螺 方格短沟螺 椭圆罗小螺 耳罗小螺 琵琶拟沼螺 扁 螺
  湖沼股合(淡水壳菜) 河 蚬 湖球蚬 闪 蚬 拉氏蚬
  四、水禽类
  县内历史上各大湖区栖息的水禽甚多,有鹤、鹳、天鹅、大鸨、大雁以及各种野鸭,还有鸳鸯、鹭鸶(苍鹭和白鹭)、鸥鸟、水喜鹊等,总数达十万只左右,尤以野鸭居多。内湖围垦,资源大减。武昌湖、岚杆湖、焦赛湖实行养殖后,猎捕野鸭现象得到控制。
  五、爬行类
  乌龟 县内各地皆产,为名贵滋补药用动物。昔日多见,今临绝种。
  鳖 多生长在湖泊、小河、池塘、稻田的沙泥里。现天然资源日少。
  六、鲸类
  白鳍豚 是比大熊猫更古老的“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华阳大轮码头和东至县香口之间的主江和支江交汇处时有出现。年12月县水产公司华阳收购组曾收购一头,长3米余,最大体围1米余,重.5公斤。年5月漳湖乡六合村群众打捞一条死的白鳍豚,重余公斤。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采去作标本。
  江豚 俗称江猪。为国家三级保护野生动物。县境江段常有出现。(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站长推荐

最近

1
查看完整版本: 望江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