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夏到来,气温日渐升高,水里的鱼儿也愈发活跃。在中国古代的陶瓷上,有关鱼的装饰图案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生产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鱼纹成为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所绘鱼的图形拙朴可爱。其数量之大,线条之美,形象之逼真,令后人叹为观止。鱼,成了远古人类的图腾。这些古朴优美的绘画艺术,完全来源于劳动的实践和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了当时人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表达了捕获更多的鱼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美好心愿。
│典故之说:为啥这么多鱼?│
鱼,自古就被视为吉祥之物,在远古的彩陶文化中,鱼是当时文化中的一个长久传统,用于当时的很多纹饰图案中。
“鱼”与“余”同音,每逢佳节和民间喜事,要有鱼才能成为宴席,换句话说,是无鱼不成席。中国一直有这种民情:年年有余,图个喜庆。
孔子生儿子时,有朋友前来馈赠鱼,孔子见了很高兴,,以为这是祥瑞之举,便给儿子取名:鲤,取字:伯鱼。后人不断发展这种鱼文化,将鱼水合欢和鱼水和谐比喻成夫妻和好。有人利用鱼同玉、余的谐音,发明了民俗图案中的金玉满堂和年年有余。
鲤鱼跳龙门和鱼化龙的故事则更多。在民间,慢慢腾腾,鱼成为吉祥物,除喜欢一般的鱼外,有人认为,金鱼和鲤鱼更加重要,其寓意更加祥瑞,因此更加招人喜欢。有人认为,鱼跃龙门能喻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龙门”亦常用来比喻名望大的人。唐代李白《上韩荆州书》云: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鱼龙变化”亦喻金榜题名,自寒贱而登显贵。
鲤鱼在唐朝曾身价百倍,这是因为唐代是李家的天下,鲤同李谐音,鱼“姓”了皇帝的姓。皇室之中以鲤为佩,兵符也改用鲤符。于是民间就不得不以鲤为讳,百姓捕到鲤鱼必须放生,谁出售鲤鱼就得受罚。
元、明、清瓷器中的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与水草组成寓意纹饰。尤其是明清二代的观赏瓷器中,能够看到诸多精品。
│鱼纹瓷器,一部常见鱼类小百科│
古代鱼纹瓷器正可谓一部常见鱼类的小百科,了解了它们,定会倍增您欣赏鱼瓷的乐趣。下面一一道来。
鲤鱼
鲤鱼是中国最常见的鱼,也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的鱼类。鲤鱼的特征是嘴巴上有两条短须,像两撮小胡子。在描绘鲤鱼的瓷器中,最有名的当属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该罐通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年出土于北京东郊,为明代的陈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鲶鱼
鲶鱼光滑无鳞,头部扁平,有长须,与一般淡水鱼区别明显。一些野生鲶鱼可以长到很大,东南亚有一种巨型鲶鱼,成年体长一般在1米以上。鲶鱼的外形比较丑陋,所以在古代瓷器中很难见到,据说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大罐上绘有一条鲶鱼。
鲫鱼
鲫鱼因为特点不明显,所以在明清瓷器上主要作为杂鱼出现。而在较早的宋代民窑瓷器上,鲫鱼形象却十分常见。宋代磁州窑的梅瓶、瓷枕中,就有许多描绘了黑地白花的鲫鱼纹饰。磁州窑工画鲫鱼的手法成熟而又简练,水墨画中的勾、填、擦技法用得恰到好处,描绘的鲫鱼鼓腹摆尾,游弋自得,看上去生机勃勃、动感十足。
鲢鱼
鲢鱼的特点是头比较大,眼睛位置较低。鲢鱼看上去很凶,实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由于长相怪异,好似上下颠倒,所以古人一般不稀罕画鲢鱼,一些青花瓷上所谓的“鲢鱼”其实是美化过的草鱼。
鳜鱼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的长相明显有别于一般淡水鱼,它下颚长而突出,有种“地包天”的感觉。由于“鳜”与“贵”谐音,所以古代工匠特别喜欢在瓷器上画鳜鱼。近年来藏界一直津津乐道的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上面就绘有一只鳜鱼,这只碗在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以约2.3亿港元成交。
鲂鱼
您或许不知道鲂鱼,但您一定听说过“武昌鱼”,它就是鲂鱼的一种。鲂鱼在海洋与淡水中皆有分布,这种鱼的头很小,所以极好辨认。年11月,香港佳士得上拍了一件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上面绘有一只写实程度极高的鲂鱼。
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一经出现,立即引起藏界及爱好者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