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乡约大美家乡山水之幸一一水中鱼
TUhjnbcbe - 2021/8/26 22:37:00
我的家乡准格尔旗榆树湾(现改称龙口镇)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美丽的鄂尔多斯市东南角,素有“鸡鸣三省”美称。这里是千百年来黄河冲积而成的一块狭长的谷地,北倚群山,南抱黄河,住在当地人每每自称是“南河畔人”。黄河大溜从东头的龙壕峡谷一泻而下,一直向西流去,随着家乡的整体改造和拆迁,故乡榆树湾从此仅仅成为了一个地名,于是众多“客”在他乡者难免以家乡物件为题作文,抒缓藏在心灵深处的乡愁郁闷,此乃人之常情吧?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熟悉当地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两头榆树湾都占住了,可是不是就美得不行行了呢?并不如此。先说水,且不说那满山用之不尽的石头,更甭提当地山中出产盛产的煤炭、硫磺、石灰石、高岭土等矿物,从来只是听说家乡有“养穷人的地方”,当地人又是“吃石头屙料碳”长大,这里面我只是体会到了赞扬先民的生存意志的顽强和民风的淳朴,并无过多的褒美。回溯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乡该是人烟最旺,发展最兴盛的时代,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毫无疑问了。因为当时这里诞生了国营榆树湾硫磺厂,那该是全伊盟范围内的工业大厂了。主产硫磺,兼产焦钠、硫酸,附近还有石灰厂、水泥厂、铁业社等,提供日常服务的贸易公司、供销社、粮站、肉食品公司一应俱全。人口云集,盛时近万---再说水,远的不提,从清末进入民国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段的黄河河运曾经繁华了很长时间,榆树湾作为航运码头也小有名气,许多口里的亲人们从这里渡河,远走西口外;也有无数的生产、生活物质从远到宁夏的西北边陲运到家乡一带,再转运到三晋腹地,甚至远达河南---旧河曲城的水西门码头见证了那一个时期的“一年四季流莺转,百货如云瘦马驼”的水路航运繁忙场景。上世纪中期,生活在南河畔的半大小子们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摸鱼。摸鱼是榆树湾男孩子童年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没有什么危险性,所以大人们都不会反对。记忆中我是从几岁开始摸鱼的?实在是模糊了。只记得那时河岸边、滩涂湾子里浅水中的鱼很多,多到你不知道该抓哪一条。鱼也不大,有时脚底下就会踩到一条,痒痒的,然后人会小心翼翼的弯腰用手去摁住。摸鱼这事,一般是三五个好友相跟着去做,黑红色相间的是鲤鱼,长胡须的是鲶鱼,金黄灿灿的是鲫鱼——我们称呼为金板板的,还有黑红纹点斑斑的蛇鱼---摸鱼的时候最是聚精会神,平日里喜欢看的捞鱼鹳飞过,顾不上细细去看;水洼中的蝌蚪拙笨的泳姿一眼就能分辨出不是目标;青蛙真多,细长匀称的身子,这个可以偶尔把玩;间或有大肚癞蛤蟆闯入视野,令人讨厌,便会有恶作剧的发生。任凭四周蛙声一片,摸鱼小子们却丝毫不觉喧嚣。滩涂地浅水湾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记得那一年的摸鱼,翻开一块块的鹅卵石,于是便可以看到几乎是压在下面、仅仅嘴巴张合着的鲫瓜子,小手几乎抓不住的身子,厚墩墩的。当时的我曾想,它们应该总有一天会挣脱出这“巨石”下,徜徉于河水中吧!记忆中,一次出门到河那厢山西河曲县大峪村亲戚家,船靠岸后,我竟然被对岸马连口村临河叫做“英占滩”的滩涂鱼吸引住,不由停下来,挽裤脚撸袖子的下了水。那鱼实在是太多,摸着摸着天就擦黑了,险乎误了正事。说起这“英占滩”,据说,它的得名又是因为下游的娘娘滩当时被称为“英雄岛”而顺便叫开的,又据说,当年当地*府有一个雄伟的拦河造田计划,要把那英占滩、娘娘滩都围到南岸上的---不过,更早的历史记载中,这娘娘滩本来又是叫做“慈母滩”的……摸到的鱼,小的会被我们临时养到水边临时挖出的小水坝(俗称栽坝坝的)中,然后回家时再放回到水中。大一点的就没那么走运,有家里大人喜欢吃鱼、会做的,就拿回去改善生活。我们家却是素来不喜欢吃鱼,嫌有膻腥气,那时候的饭菜寡汤淡水的,不用油烹制,那鱼确实做不香,不像猪羊肉受百姓欢迎。我有一次不服气,将捉到的三四两重鲫瓜子用泥巴囫囵裹了,放火里烧了吃,结果是忙乱了半天,既没觉着香,也没吃上个啥。仔细想来,人这一生,不同成长时期都会有独特的记忆和体验。所以才有“及时行乐”的说法。对于出生、成长于底下、地方的六零后,我们做孩童时的快乐其实也简单:能吃饱饭,然后可以尽情的玩耍,学习反而是捎带。现在想来,当时的黄河水虽然浑浊,但水质却是没受工业废水污染,也没有农药化肥的排入,所以才可以直接掬起来喝,担了河水回去,澄清了就可以做饭——所以水中的动物生态反而是非常好的了。相较小孩子的摸鱼,老家大人们眼里的捕鱼活动就要神圣许多了。在我的家乡,“开河鱼”是一种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据《河曲县志》记载,清代康雍乾三朝,当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将开河后打捞的“开河鱼”上贡给皇帝。“开河鱼”以黄河鲤鱼更佳,味道鲜美,据说有大补、医病的功效,。与家乡准格尔旗毗邻的《府谷县志》中物产记鱼属记:当地产鲤鱼、鲶鱼、鲵鱼、钻沙、白条。《偏关志》鳞之属条下写:鲤鱼,进贡皇宫,鲶鱼、鲵、鳅鱼、沙鱼,数种出黄河。《清水河庭志》中有榆湾渔唱条:(榆树湾)在西北七十里,岸边临黄河,当清明以前,河冰初沣,鲤鱼肥美,拨剌于浑波激浪之中,渔人皷枻(guyi)联舟,罾(zeng)网兼施,渔歌互答。被视为当地由来已久的一道劳作风景。不过这里的榆树湾是同名异地了。话说这“头鱼”,也就是家乡人口中的“开河鱼”,在我的家乡,那鱼蛰伏一冬,更是困于三尺冰下,吐故纳新,味道最是鲜美。在冰凌消融的季节,从上游龙壕峡出到平坦的谷地后,因开春时节活动迟缓,很少主动觅食,故尤难得,更显珍贵,成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可遇而不可求的的一道佳品。这开河鱼的代表当推位于河曲西北部天桥峡的“石花鲤鱼”了,关于那峡那鱼,清人康基田在《晋乘蒐略》中记载的非常传神:——万里之流,束于一峡,悬水千仞,倒倾而下,怒涛喷雪惊湍轰雷---水——穿石成穴如瓮,旁生石花,鱼出其间,食石花而成,肥美第一——石花鱼生于急水,随水冲荡,眼边色红为验。并一口咬定他处黄河鲤鱼“味则迥殊”。虽然有一些吹得玄乎,仔细想来,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正因为其难求和味美,于是旧时代很早就成为了当地贡品。一说认为黄河鲤鱼成为贡品的事情始于有明一代。但同书记载:(元)至元二十年,置沿河巡军---驰酒禁及保德州鱼禁。保德州石花鱼除贡用外,仍许民间採捕。皆宽*也。可见,至少在元朝,已经将家乡出产的黄河鲤鱼作为朝廷贡品了,而且一段历史时期,曾经禁止民间捕捞这鱼。明灭元后,鉴于残余的北元势力不断內侵,明武宗曾三幸宣府大同,如后人指出,在武宗言之“每以征虏为词”,实则不啻作扩大之游猎也,且艳闻秽迹,杂然并至---其中史料记载的第三次就到了河曲唐家会一带,皇帝大人乘船钓鱼,兴盛悠哉,想必也品尝了当地黄河鲤鱼吧。食色,性也!然一旦成为朝廷贡品,这在抬高了鱼的身价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大负担,又有多少人家被这贡鱼祸害得家破人亡!诚不知此福兮祸兮?《河曲县志》艺文志中有“禁鱼苏民碑记”条,记载明朝官至应天府府丞的乡贤苗朝阳路经故乡,有乡人拦车痛陈,始得知“民之苦累于鱼极矣”,于是联合河南道御史陈登云,兵部尚书石星、右副都御史沈子木,总兵都督佥事李迎思等,一同参奏,方使下情上达,“于是地方之害永除”。时间为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年的事情,距今早已过去了多年。《中国方志丛书保德州志》记:保曲一带河鱼颇称肥美,往往文武将吏率多诛求于濒河之民---甚有以一鱼之微而费一牛之价。抑闻有因鱼之故而使民荡产倾家者。与言及此,则此鱼诚地方之祟哉!(页)

见于《河曲县志》中的碑文

乡谚云:二、八月过河,各找各的活路。其中的二月过河是指旧历二月时黄河冰面或冻或融,有急事要渡河的人们无论是沿着不结实的冰面上过,还是乘舟从流凌中过,都须打起万分的小心。而在这前后的捕鱼当然也是非常辛苦和涉险的举动了。想我儿时,虽然上贡开河鱼的风俗早已废止,但依然有乡人会不辞艰辛,开河时节尚在农闲,于是乎沿河畔扛着个渔网,去寻觅那水中身影,或为卖个好价钱,或者是嘴上当紧,我以为却绝少是兴趣使然。斗转星移,进入清王朝后,同为河曲乡贤的黄宅中,于官于学均称颂一方。曾做“冰鱼”一首别致,特引于此:冰鱼

水产能充土贡饶,

鲤鱼冬月出天桥。

谁抛玉尺离珊网,

合荐冰盘佐酒瓢。

衣解王祥寒自跃,

筒盛杜孝取非遥。

悬庭定许标清节,

参*头衔署一条。

天桥即天桥峡,在保德,与河曲毗邻。传往昔冬春之交、冰酥凌化流之际,出鱼巨多。在黄河鲤鱼吃食绝美这件事情上,河(曲)保(德)偏(关)乃至更上游的内蒙古达旗、准旗一带均可以定位为同一地理坐标,这一段黄河从上游到中游、途经晋陕大峡谷。不过令我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竟然同时用到了王祥卧冰求鲤、杜孝筒盛送鲤、羊续悬鱼示廉三个典故,不得不赞叹古人国学底蕴之深。前面两个虽然感天动地,但貌似奇迹,无法令人信服。关于后者,《后汉书.羊续传》:“续为南阳太守……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后以“羊续悬鱼”为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典故。读此诗一来可见黄宅中咏物言志、自许之意,同时痛感“悬鱼”之举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保德州志》艺文志中,同样有一首诗是说当地黄河鲤鱼的事的,作者佚名,内容直言民之实苦,官之浮腐,切中时弊。流传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特引如下:冰鱼吟长河冻合鱼在泥,指脱层冰难觅一。去年徭重袴无着,几年捕急儿无质。供得官家口滑脂,尘封甑釜嗟悬室。肥酥胜雪不自尝,召朋夸美会良集。醉卧堆红继兰烛,醒时还傍佳人瑟。君不见敲扑声中万态千,肉飞魂绝天应泣。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杭锦旗、准格尔旗、达拉特二旗沿黄河一带,农家古来同样有捕食黄河鲤鱼的习惯。“打鱼划划渡口船,海海漫漫达拉滩”的小调流传久远,说的就是这疙瘩事情。又据传说,曾经在北方活跃一时的契丹王朝自辽代圣宗帝起,直至天祚皇帝,就有皇室成员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来到黄河边,凿冰取鱼,设“头鱼宴”以祭天、祭地、祭祖先。近读发表于《禹贡半月刊》、民国学人孙媛贞年写的“一周间西北旅行记”一文,提到了一行到达当时的绥远城,瞠目于堂皇摆在餐馆中的大烟枪,又想吃大名鼎鼎的“黄河鲤鱼”,当时只有冻藏的,其味也不过尔尔的文字。如今黄河鲤鱼更是被命名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特产,其中当然也包括准格尔旗巨合滩的鲤鱼,远近闻名。大美准格尔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约大美家乡山水之幸一一水中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