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重磅天台三部曲之泳溪传奇即将问世
TUhjnbcbe - 2021/8/24 19:51:00

《天台三部曲》作者陈舟宝先生近照与简介:

退休教师,笔名“打捞沉船”,自号“赤城老叟”、“东廓山人”、“法溪居士”。退休以后玩摄影敲键盘,才实践了当年的梦想,故把书房命名为“后得斋”,自称“后得斋主”。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民间文学创作,被誉为民间文学作家。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绿色中国》《农家书屋》等各级媒体发表图片数百幅,刊登散文、故事、游记等百万字,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天台三部曲,已出版专著《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巧得天味——天台民间美食制作》,近日小编获悉第三部《泳溪传奇》已完成。

《天台三部曲》概述:《天台三部曲》是作者写天台草根百姓平常事的三部著作。第一本《打捞沉船》,写天台草根百姓继承传统手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第二本《巧得天味》写天台农民深知“民以食为天”制作传统美食的技艺,这两本已经正式出版。第三本《泳溪传奇》为长篇小说,以天台泳溪潘春水与叶春阳的爱情传说为线索展开的潘氏兄弟带领勤劳英雄的乡民不惧强暴和海盗搏斗的传奇故事。

(一)文汇报高级记者评《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

“打捞”民间手艺留住“非遗”乡愁

——陈舟宝《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读后

胡勘平

乡愁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和精神依托,其载体既有器具、屋舍、田园和自然环境等有形物,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如礼仪、习俗、知识和技能等。民间手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实践经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手工艺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构成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的传承和创新,也积淀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浙江省天台县退休老教师陈舟宝,笔名“打捞沉船”。从年起,他遍访家乡手工艺人,整理记录他们的工艺技法,采写了一本专著《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年7月,这部有着39万字、配以数百幅图表的新书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年已九旬的文坛前辈高汉老先生、学者胡明刚和作者陈舟宝本人在此书的《序言》和《前言》中备述成书过程中“十年磨一剑”的艰辛,让我不由得联想起曹雪芹用以自况的那句慨叹——“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高汉先生在序言中把此书比作春秋时代的《考工记》和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我倒觉得,读者不妨与另一部更晚近也更广为人知的著作相参照,来理解《打捞沉船》的出版意义和独特价值。这部书就是明末清初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宋应星写这部书时也教育工作者。明崇祯十年(年),他在江西省分宜县担任教谕期间,将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国明朝中叶以前的生产技术,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附有幅插图,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上篇6卷,讲的分别是“乃粒”(粮食作物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方法)和“甘嗜”(甘蔗种植及制糖、养蜂);中篇7卷则依次介绍“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和“杀青”(造纸方法);下篇5卷为“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麹蘖”(做酒的方法)和“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而《打捞沉船》全书分为六部分,即:“竹”(竹排、箬笠、驱兽竹器、竹家具、篾器、竹席、竹蒸笼)、“木”(烧炭、木结构建筑、木条装饰、木质瓦蒸、箍桶、棺材、杆秤、木珠、犁舂、水车)、“棉棕布草皮”(弹棉花、蓑衣、棕绷、木机布、老法印染、裁缝、草鞋、补鞋)、“金银铜铁锡石”(金银匠、铜器皿、磨刀、镴器、小炉匠、打石匠)、“泥漆彩”(火灶头、火龙、鸡笼窑、油漆匠、金漆木雕干漆夹苎、生漆夹苎脱胎造像及彩绘)和“茶药栉”(天台茶、中药炮制、台乌药、理发)。从上面所列篇目可以看出,“技艺”在《打捞沉船》与《天工开物》两书中既是主题也是主线,尽管内容各异,但在结构和体例上还是有类似之处的。也许把两部相隔几个世纪面世的图书放在一起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为了让读者了解《打捞沉船》的特点,我仍想在这里指出,此书的趣味性、可读性较之《天工开物》要更强一些。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受益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达,使得此书可以给文字配上精美的彩色图片;其次是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记叙文+说明文”的体裁样式,先讲故事再讲工艺,避免了单纯介绍技术流程的干涩和枯燥,读来引人入胜;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打捞沉船》所写的故事和工艺都是作者直接采写采集的,记述真实见闻,饱含真挚情感,“因为一手,所以新鲜”。比如,同样是介绍水车,《天工开物》有这样的记载:“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拴木碍止,使轮不转动。)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而《打捞沉船》在《辐辐翻水如泻玉》篇只是简要概述了水车的发明和使用历史,重点是通过讲述木匠林远水的故事,详细记录了水车的制作和安装使用方法。这样就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读来感到更加生动,印象也更深刻。

年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到现在还在沿用,《打捞沉船》中的一些纪录即可作为这种传承在浙江天台的写照和见证。比如,《天工开物》有记:“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当我看到《打捞沉船》相关篇章中这样的描述——“做瓦人先在瓦蒸桶外面做成一个泥桶,一个泥桶晒硬晾干后就可以敲成四张瓦坯”,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种世代传承的力量,心中不由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薪火相传感到惊喜与敬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我国手工艺强调尊重和顺应自然,主张物以载道、因材施艺、开物成务等。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日益突显出重要的现实价值。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传统手工技艺和传承人受到党和*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天台三部曲之泳溪传奇即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