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唐诗人中,边塞诗最有成就的当属李益。他的诗当时就被人谱入管弦歌唱,流传很广。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李益的诗还缺少盛唐诗那种激昂雄浑的气象,但其刻画的细腻、意象的新奇都别具一格,甚至超过盛唐诗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论数量,他的边塞诗可以和岑参、高适媲美;其绝句的质量可以和王昌龄并驾齐驱。
今天,我为大家选择了李益的四首经典边塞诗,能否打动你呢?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描写天山脚下一次壮阔而又悲怆的雪后大行军。
三十万人马连夜开拔,显然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
冰山雪海,寒风刺骨,在戈壁砾石滩上的夜行军,异常艰苦。
这时,军乐手们用笛子吹起了《行路难》的曲调,引得将士们一齐“回首月中看”,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诗人身在军旅之中,深知音乐在军队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他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中可以看出,古时军旅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唐代众多诗人也没能创作一首适合军伍唱用的歌曲;
加之军队有铁的纪律,生活紧张而又枯燥,在如此艰苦而沉闷的夜行军中,一齐吹奏《行路难》,便是打破沉闷而赋予悲怆感的一种合乎情理的自由宣泄,不但没有人反对,而且人人都引起了共鸣,反而感到很浪漫,很有人情味。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冥冥之中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好好打完仗,争取早回家!
塞下曲(其一)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指东汉“定远侯”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语。
一箭射天山,是指唐代的袁仁贵。
《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以勇武知名。唐高宗时,领兵出击九姓突厥于天山,行前演武,以箭射穿五重铠甲获赏。当时九姓突厥有十余万兵马,派数人来唐军前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矢,射杀三人,余一人下马请降,承诺以后不敢为患。对他这次安抚漠北的胜利,军中歌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李益这首边塞诗,通过三位安边名将的正、反隐括,抒发了从军将士舍己报国的豪迈气概,很能鼓舞人心。
这在中唐边塞诗中是难能可贵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平沙似雪,冷月如霜,边塞的夜色是美妙的;但是,对于离家远戍的征人来说,却又是那么单调、愁人。何况有人吹起了声调哀怨的芦管,心情自然就更加难堪。
这首诗,前两句写沙、写月,是一片明亮的冷色,后两句写芦管、写征人,则是一片阴暗的影子;
前者予人以旷远的联想,后者予人以深邃的思索,全诗就是在这种大面积的明暗对比中,完成画面的构筑,而浓郁的抒情气氛也由此而形成。
前人讨论七绝,颇为看重第三句的作用,李益的这首七绝,也在第三句用力。
“不知何处吹芦管”,没有正面描写音乐的曲调特点,而是以芦笛的音响给人们带来的情绪,表现出音乐的震撼力。
当人们听到夜空中回荡的声声芦笛,不由得在心灵深处激起波澜。
连同“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两句当时就非常出名,“天下以为歌词”。
《夜宴观石将军舞》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白云悠悠,关山苍苍,日暮风寒,英雄泪残,一曲笛声阔远而来。
笛声里,有对生命温暖的期盼,有对日惨关冷的苦叹,更有高亢长久、回荡在山关斜阳里气息不断、笛音苍郁的千年呼唤。
这首诗以景语写情语,末尾一句“白草胡沙西塞秋”连用四个名词,与岑参的“胡琴琵琶与羌笛”,陆游的“泊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唐诗》收录了李益诗篇,其中边塞诗成就最高。他的边塞诗反映了当时边疆塞漠的种种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传达的感情也随之改变。
正是身处边关塞漠,心有万般感触!
往期精彩:
5首蕴含生活哲理的诗词,一不小心就成为千古名句,读后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