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历史文化悠久,北齐天保三年(年),文宣帝高洋于黄城始置南司州及黄陂县,并置浐州。并将置于黄城镇(今黄陂东)的南司州改名为黄州,得名余年。
黄陂区拥有年筑城史(始于张西湾城址)、余年建置史(始于年曹操设置石阳县),历史上两为国都,六为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滨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投稿华中城市研究会会长冯煜晖
世代才人辈出。文脉繁荣,武脉昌盛。其中东汉2人,三国、北魏、宋、元各1人,明朝4人,清朝5人,民国50人、共和国35人。有事迹载入史料和近现代少将以上军官共人。
以下除共和国列在前外,按时间先后顺序。
共和国35人
共和国时期,革命老区黄陂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这片热土走出的共和国开国将帅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武汉市黄陂区已有少将以上军官35人,在湖北省各区县市中,仅次于红安县、大悟县和麻城县。共和国革命烈士:项英,蔡以忱、潘忠汝,吴光浩、刘光烈,楚女、杨学诚,赵义京、郭国言等。以上为授衔不计入。
建国初:徐海东大将,中将:杜义德、陈庆先、韩伟,少将:袁学凯、张广才、熊伯涛、雷震、陈福初、叶超、李大清、方明胜、唐凯、童陆生等14人;
改革开放后:刘冬冬上将、中将:何道泉、高文远,少将:冯传生,吴年生、袁伟,彭光谦、胡汉武、陈发智、黄金元,夏洪青、胡贤军、蔡伦斌、余明海、孙柏林、李汉文、冷承槐、张家万、舒国汉、陈长贵、胡述安、谌腊宗、潘运斌等21人。
中国八一书画院、中国红色文化书画家协会联合主办,袁伟将军个人自费出资万元。一代儒将袁伟将军的红色文化展博物馆在他的故乡武汉市黄陂区木兰草原旁的王家河袁家店故居揭幕。袁伟将军收藏的毛主席和十大元帅油画肖像、入选他主编《楚天将帅风云录》的黄陂籍30名将军照片(有5人编书时未升至少将以上)、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书赠袁伟将军等十大类作品,吸引了在场不少群众驻足参观。
一个甲子前的年国庆,由上将李志民、中将黄志勇与少将熊伯涛等合作,尤其是北京卫戍区副司令熊伯涛少将的朗诵,虽操着浓重的湖北黄陂口音,却有着石破天惊的力量。那是在刚刚建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名陆海空开国将军引吭高歌。
东汉2人
助军右校尉冯芳、江夏太守黄祖。
三国1人
魏国名将魏平。
魏平,男,三国时期人,荆州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魏国将领。曾参与镇压凉州叛乱及蜀汉的入侵。
北魏1人
黄陂大城潭村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宋1人
管景模,淮西宣抚使
元代1人
江西行省左丞管如德。
明4人
元末明初,天完政权丞相倪文俊、明夏政权右丞相万胜、明朝开国将领、济阳郡公丁普郎。
明代武进士5人,涌现了辽东巡抚张涛等。
张涛(-),字振海,号山是,湖广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人。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其高祖张必达,为明前期户部尚书。
至正二十三年(年),丁普郎从元璋援南昌,与陈友谅战于康郎山,身被十余创,头断,仍屹立不倒。赠柱国上将军,封济阳郡公。
清代5人
黄陂走出17位武进士,兵部右侍郎胡瑞澜、山东总兵王正起、绥远将军胡公度、康熙朝武探花韩奕、武榜眼曾大观等。
民国50人
黎元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人称“黎黄陂”。
上将:蓝天蔚、陈毅、蔡济民、叶蓬
中将:吴醒汉,胡龙骧,魏之刚、金永炎,赵均腾、应龙翔、齐其森、张弥川、蓝腾蛟、彭善,阮齐,方贤,熊之渭,彭冠军,冯嶷,侯腾、张光智,吴仲行,李欣远,邱鸿钧,罗化平,冯龙,彭启超,彭毓斌等
少将:邓明道,蔡劭,李参育,彭运生、彭龙甲,鲍志鸿,尹皓月,方竹芳,陈匡济,胡庸,姜宪章,王镇,徐效曾,胡起祥,柳维垣、柳届春,罗文浩,王修明,周长椿、张岳、童云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