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臣子弑杀的皇帝,司马家
TUhjnbcbe - 2025/2/15 19:40:00

登上舞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曹魏最后一个强人皇帝曹睿驾崩之后,曹魏王朝连续沿袭了三位少年天子,曹芳、曹髦、曹奂,因为他们在位时间基本都是青少年,故而历史上称为三少帝。

没人知道来历的曹芳7岁继位,关于曹芳的出身,《三国志》中讳莫如深,只说“宫省事密,莫有知所由来者”,意思就是说曹芳的出身没有一致的官方口径,究竟是私生子,还是由小宗过继而来,后人不得而知。但是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彰的孙子、曹操的曾孙。

曹芳即位后头十年做了十年无忧无虑的傀儡皇帝,这十年中曹爽逐年坐大,权倾朝野,虽然傀儡,但到底话事的还是曹家人;到了他17岁那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氏逆袭曹氏从此开始,从此司马家成了曹魏帝国的真正执权者。到了公元年,曹芳22岁,他的岳父张缉和中书令李丰试图发动政变假曹芳之命杀死司马师,让夏侯玄取而代之。但是事情还未进行消息就已走漏,张缉、李丰、夏侯玄皆被杀。同年秋,中领军许允再次谋划政变,建议曹芳夺司马昭之兵讨伐司马师,诏书写好,但因曹芳害怕不敢实行而失败,于是许允也被流放。司马师以郭太后的名义废黜曹芳,理由是淫乱……

曹芳被废后,关于立谁为帝的问题,司马师和太后之间发生了争执。司马师想立彭城王曹据,郭太后则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曹据是曹操的儿子,和文帝曹丕是兄弟关系,论起辈分来还是明帝曹睿的叔父,叔父做皇帝,侄儿媳妇作太后,这成什么体统?况且如果曹据继位,就会乱了家法,明帝不就绝嗣了吗?因此,太后坚决反对立曹据为帝。

曹髦由此而登上历史的舞台。魏文帝曹丕共生有九子,但不知出了什么原因,九个儿子里有三个早夭,剩下也个个体质孱弱不堪,除了曹睿、曹霖以外没有能活过二十岁的。曹睿也只活了36岁,曹霖具体年岁史无记载,但死于年,也就大概是20多岁的样子。这位只活了二十多岁的东海定王曹霖是曹家历史上著名的变态色情狂,论“淫乱”可比他侄儿曹芳货真价实多了,史载其“闺门之内,婢妾之间,多所残害”,简直就是摧花辣手、妇女克星!但是从血缘关系上讲,曹霖这一支就是和郭太后的老公曹睿最亲近的了,曹髦是文帝曹丕的长孙,明帝曹睿的侄儿。曹睿无嗣,按礼法可以让小宗入继大宗,这样曹髦就可登基为帝,也可以为曹睿延嗣续后。就这样,年仅13岁的曹髦成为了曹魏的新皇帝。

那么曹髦是个怎样的人呢?郭太后为何会选中他?

不同于他亲生父亲的残暴和好色,《三国志》中记载,曹髦“少好学,夙成。”又在评语中说,“高贵乡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而当时曹魏著名的大臣钟会给予的评价更高,称他“文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另一位封疆大将石苞也称赞他“非常人”以及“武帝(曹操)更生也”。从后来曹髦继位后与众位大臣讨论太康和刘邦的高下,以及在太学中和当代诸位经学名家探讨经典等事迹来看,曹髦是个好学而学识又相当不错的年轻人,温文尔雅、颇有书生气。大概也就是他好学持重的形象吸引了郭太后,这才得以在众多的宗室子弟中脱颖而出吧。

七番胜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此,少年曹髦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13岁的少年皇帝曹髦自继位之后每天小心伺候着郭太后,乖乖地按照司马师的吩咐行事。在每天结束了繁忙的傀儡工作之后,表面上就一心只读圣贤书,让人半点抓不住把柄。同时曹髦还遣使“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派遣使者观察风俗,除了表面上的理由,私下可能还有两个目的:一则体察天下民情,看看老百姓的人心向背,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联络地方势力中仍效忠于曹魏的将领,以待时机成熟时候,他在中央振臂一呼,四方群起响应,一举铲除司马氏。

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曹髦的这个举动成效甚微。首先是因为司马懿手握兵权十数年,其培植的势力无论地方还是中央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数地方上的军事将领都是司马氏精心挑选推荐的,在这些人眼中,曹魏早已名存实亡,天下迟早要归司马氏所有。其次,曹氏作为天子国主的号召力已被齐王曹芳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司马师兄弟有意的诋毁,在不少天下人眼中,曹氏根基已经动摇,人们坚信社稷倾颓乃是大势所趋。曹髦VS司马氏,第一回合,曹髦谨慎试探无果,司马氏一手遮天,司马师胜。

不过,司马氏在地方上的布置并不是铁板一块。

曹睿14岁时,淮南二叛,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举兵造反。他们声称庙堂之上有人蒙蔽圣听,提出要清君侧,实际上将矛头指向司马师。毋丘俭和文钦此举是否曹髦“派遣使者观察风俗”所为,恐无证据,不过有人站出来反对司马师,想必曹髦内心还是十分乐见的。

司马师率军征讨,虽然打败毌丘俭等人,却自己受了重伤,眼睛震出眼眶。趁司马师重伤而死之际,曹髦下诏司马昭留守许昌,由尚书仆射傅嘏率军归还京师。这是少年皇帝的第一个试探,试着由其他大臣分离司马氏的兵权。可惜傅嘏选择了司马氏,主动给司马昭献策,于是司马昭公然抗旨不尊,率军还京,将傅嘏晋爵为乡侯,加封食邑六百户。

但司马昭毕竟是突然接班,素无功勋,威望远不及其兄司马师,虽然明知曹髦的小动作却也不敢怎么样。但军权依然在司马家手里,没了司马师,曹髦还是不得不任命司马昭继承司马师大将军的职位,又让他“录尚书事”,曹魏的权柄依然牢牢掌握在司马家的手中。曹髦VS司马氏,第二回合,曹髦虽占先手,司马师死,但司马昭应对得宜,双方打和。

但是看到一线曙光的曹髦并不甘心,在这一年趁着姜维第八次北伐斩杀魏军过万的机会连下三道诏书;第一道抚恤将士,第二道宽赦逃亡百姓,第三道收殓安葬死者。这三道诏书都很有笼络军心民心的效果,司马昭如果执行则将大魏皇帝曹髦的爱兵如子、体恤百姓的名声广为传播;如果不执行,那司马昭就站在了军队和百姓的对立面上。

14岁的曹髦和司马氏开始了第三次的暗战,努力依靠自己仅有的一点优势做最大的开拓。曹髦VS司马氏,第三回合,曹髦借势发力,司马昭半推半就,曹髦小胜。

接着下一年,曹髦15岁,司马昭一如当年的曹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有鉴于此,为笼络士子之心,曹睿于是亲临太学,与众学者们讨论《易经》、《尚书》和《礼记》,他犀利的提问将一众学者问倒,也给自己赢得了好学天子的声望。曹髦VS司马氏,第四回合,司马昭得势在先,曹髦力图些许挽回,双方勉强算和,司马昭占上风。

又下一年,曹髦16岁,淮南三叛,曹魏势力内最后一位能对司马昭构成威胁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联结东吴,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司马昭于是率二十六万大军讨伐诸葛诞,曹髦与郭太后也被司马昭裹挟前往淮南。此时司马昭对曹髦这位少年天子已经非常不放心,必须时刻放在眼前监视。此战司马昭大胜,诸葛诞兵败被杀,曹魏内部拥护魏帝的军事势力已被扫平,在朝廷上也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们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曹髦VS司马氏,第五回合,曹髦无能为力,司马昭大获全胜。

再下一年,曹髦17岁,他下令在全国掀起尊崇老年人的道德教育,将一批年高德劭的老臣树立为模范。而司马昭则谋划着晋封公爵。司马昭明面上虽然一直没对曹髦怎么样,暗地里却步步紧逼,自曹操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剑履上殿——晋封公爵——晋封王爵——篡位这一标准化流程。曹髦VS司马氏,第六回合,曹髦努力运作,但无济于事,司马昭胜。

再再下一年,曹髦18岁,也是他登基的第四年正月,天降异兆。在一个叫做宁陵县的界井中,出现了两条盘旋的黄龙。这样的消息不胫而走,全国的人都以为天兆祥瑞。各地祝贺的文书纷至沓来,朝中也群臣激昂,纷纷上书曹髦和司马昭以表恭贺。司马昭的心服贾充站出来大拍司马昭的马屁,称双龙同时出现乃是说晋公(司马昭的封号)和当今皇上是并立的真龙天子,是魏国的共主。司马昭大喜过望。

然而此刻曹髦却陷于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把郁结于胸中愤慨和绝望诉诸笔端,写了一首《潜龙诗》,诗中写道: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潜龙者,就是困于井渊无法腾跃的龙,天子以此自喻,悲凉自不待言。

又过了一年,曹髦19岁了。从曹髦继位的五年的表现来看他是打算步步为营,逐渐收拢人心。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再也没有时间去继续谋划了。于是少年天子选择了拼死一击。曹髦召来觉得还可信任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一起商量,王沈和王业一言不发,而王经却已鲁昭公不满季氏当国起兵讨伐,结果兵败被杀为天下笑的典故劝曹髦三思。曹髦疾声回答:“我意已决,就是死了,有何惧哉?何况有祖宗神灵保佑,还不一定死呢。”王经虽然明白局势苦言相劝却终究愿意和曹髦一起同进同退,同生共死,而王沈、王业却跑去向司马昭告密。

于是曹髦便率领仅有几百人的队伍杀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这支少得可怜的队伍中军人更少,大半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仆人。在以卵击石的战斗中,曹髦一剑当先,司马昭心腹贾充见曹髦奋不顾死便大呼手下成济: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司马家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当场刺死,这便是震惊三国的甘露之变。曹髦VS司马氏,最终回,曹髦身死,司马昭胜。

身后尘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说曹髦被杀之时,天上重云密布,忽而暴雨雷鸣,天地含悲。《三国志》载,司马昭知道后“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则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痛哭:““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曹髦死后,司马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玄伯(陈泰字),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

之后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由于曹髦死后被褫夺皇帝封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

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等上疏称“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于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下车数乘,不设旌旐这还能叫王礼下葬吗?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更加让人厌恶。

不久,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经。《魏书》的作者王沈(王昶之侄)因为告密出首立功免死,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时隔快二十余天,司马昭又因群情激愤,诛杀了成济三族,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

曹髦的遭遇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广泛同情,公开弑君的巨大污点成为了笼罩在司马家族头上挥之不去的阴云,以致几十年之后司马家的后人晋明帝司马绍听到别人说起这段往事都惭愧地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臣子弑杀的皇帝,司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