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漫话镇原唢呐唢呐是镇原民间器乐中的一种主要乐器,其历史悠久,声音浑厚嘹亮。民间的丧葬、祝寿、婚嫁、乔迁等民俗活动的场面都少不了它。镇原唢呐与外地唢呐在制作材料上有很大区别,外地唢呐管以木、竹为原料,镇原唢呐管则用熟铜精细制作,其管杆长,喇叭大,音质宽厚雄宏,音色悦耳动听。在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中,镇原唢呐历经传承演变,留下了丰富繁杂的唢呐曲牌。一九八三年根据国家文化部的安排,县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走访唢呐艺人,对流传下来的唢呐曲牌进行了挖掘、录制,采集到原始乐曲多首。经采录者精心整理,反复印证,选出多首,编入《镇原民间唢呐曲集》。在民俗活动中,丧葬方面的曲牌有《水落玉》、《祭灵》、《吊孝》等,这些乐曲都含悲音,在白事上吹奏,以增加深沉哀伤的气氛。寿事用的曲牌有《小开门》、《太平年》、《将军令》等。结婚用《猴女子》、《绣荷包》、《张生戏莺莺》等民歌小曲。解放后,欢送新兵或节日庆典等场面也用唢呐吹奏一些现代革命歌曲,如《东方红》、《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以增加欢乐、喜庆的气氛。“文革”时期,一切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都被视为“四旧”和“毒草”而破除,大批唢呐艺人被迫停业或改行,致使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濒临灭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文艺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唢呐艺人扬眉吐气,旧业重操,师傅带徒,互帮互学,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嘹亮悦耳的唢呐声又响彻原州大地。据调查,我县有乐手演奏班90多个,从业人员达多人。路良珍、焦坤修、焦有财、祁文贤等老艺人技术超群,德艺双馨,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他们联奏的《雁落沙滩》以优美的旋律和娴熟的技巧,表现雁阵有序飞行,降落沙滩后咕咕觅食、露宿,受惊后发出高低不同、杂乱恐慌的鸣叫等,摹拟得维妙维肖,动听迷人。目前我县涌现出较有名气的乐手有城关镇的段来元,太平镇的李联丰,孟坝镇的姚来学,三岔镇的杨亚荣,平泉镇的张礼科、朱文涛,开边镇的刘廷芳、刘士元、王富玺,庙渠乡的孙君儒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和淳朴服务方式得到弘扬光大,一种以唢呐为主的新型乐队正逐步形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小号、长号、萨克斯管和电声乐器进入了唢呐队,土洋结合,气势宏大,服务于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哀乐》、《父亲》、《母亲》、《长相思》、《儿行千里》等名曲和影视歌曲已成了铜管乐队重要的演奏曲调。乐队中也请名演员为事主唱秦腔、眉户、歌曲等,来增添演奏气氛,目前我县前塬乡村已蔚然成风。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传来幸福事;鼓声锣声唢呐声,声声奏出欢乐声。愿唢呐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在民情淳厚的原州大地上焕发新声,吹奏出婉转优扬的时代旋律,迎来更加辉煌的美好前景。
跟着地名游陇原
走进高天厚土,红色庆阳首列“环县羊羔肉”冠名高铁列车正式发车武侠剧中的忘忧草,开遍了庆阳黄土塬的房前屋后“夜”庆阳,氛围感拉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