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军,作为军的最高领袖,战争的具体实施者,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更是保障国家稳定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史记》中的将军,皆为历史上重大军事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普遍具备“智、信、仁、勇、严”等基本军事素养,以及忠君爱国、刚直不屈的优秀品质,同时又具有狂妄自负、凶残暴戾等性格缺陷,是一系列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立体式人物。
智勇双全,能征惯战
由于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以及将军在战争中所处的关键位置,历代兵家都尤为重视将军的军事素养,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其中,“勇”、“智”更是众多兵家重点强调的因素,如孙子“智、信、仁、勇、严”之“五德”论;申包胥“智、仁、勇”之“三德”论;《六韬》“勇、智、仁、信、忠”之“五材”论等等。司马迁笔下的将军不仅勇猛非凡、胆气惊人,同时又智慧过人、善用智谋。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从不在战场上逞匹夫之勇,而是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对战争局势进行精准的把握,并尤为注重战场上战略的部署和战术的运用,从而屡屡创造战场之神话,成为风云年代最耀眼的明星。其中,尤以赵奢、项羽、李广的形象最为生动。
公元前年,秦国发兵围攻赵地阏与。阏与,地处赵都邯郸西北部的太行山山脊,地势险要崎岖。因此,即便是素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老将廉颇也以“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主张发兵救援。然而,赵将赵奢却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动请缨出战,足见其不凡之胆识。勇气,自是保证为将者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但是赵奢并非只有一腔孤勇的鲁莽之辈。他深知救援之路的崎岖险狭,所遇之敌的彪悍狡黠,因此在这场救援战中,赵奢并没有选择与秦军直接交战,而是以实际战况为依托,先后以三条制胜之计,始终掌控战争的主动权。首先,赵奢在行军三十里后,便停军就地扎营、加固营垒,表现出毫无救援之意,并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而后在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恐吓声中,赵吏慌忙提议出兵,赵奢遂以军法将其处死,进而稳定了军心。其次,赵奢在得知营中混入秦军间谍时,遂将计就计,仍然坚守不前,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迷惑其传递假情报,进而强化秦将的错误判断。最后,赵奢在秦将中计后,火速行军直奔阏与,并采纳军士许历之计,一方面集中力量坚守阵地,另一方面派精兵抢占北山,居高临下,重挫秦军。关于秦、赵之间的这场战役,马非百指出:“阏与战争后,国际间所生影响实甚巨大。信陵君说魏王曰:‘夫越山逾河,绝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阏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赵之邯郸且一跃为合从谋秦之国际政治中心矣。”可以说,正是将军赵奢过人之胆气与谋略,才得以取得阏与之战的重大胜利,并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国际影响力。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神勇,无疑是项羽最为显著的形象特征。《史记·项羽本纪》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羽系出贵族将门,二十四岁时便跟随叔父项梁投身于伐秦的汪洋大海中。此后短短八年间,其先后为楚之上将军、西楚之霸王,身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即便被围垓下、负伤十余处,仍然奋勇厮杀到生命最后一刻,尽显叱咤喑噁之英雄气概。在政治上,项羽虽然是“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悲剧侏儒,但是在战场上他则称得上是善用战术、富有智慧的军事天才,这在巨鹿之战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
公元前年,于定陶大败项梁的章邯,乘胜率领大军攻打赵国,并派王离以重兵围困赵王于巨鹿城中。面对秦国二十多万的强兵强将,各路前来救援的诸侯军皆固守阵营、畏缩不前,而此时唯有项羽毫无惧色、挺身而出。项羽在夺得楚军的指挥权后,立即派遣当阳君与蒲将军先行救赵。随后,他亲率楚军主力渡河,并命令将士沉没船只、砸破炊具、烧毁帐篷、仅带三日粮食,与秦军激战九个回合,最终大破秦军。在这场对决战中,虽然敌方的兵力胜于己身数倍,但是项羽毫不畏惧、退缩,他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必死无还的决心,拼杀于战争的最前线,激励着将士奋勇杀敌、呼声震天动地,即便是观战的诸侯军也无不被这种气势所折服。“无不一以当十”、“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之过人胆略、神勇善战,由此可见一斑。然而,项羽最终能创造以少胜多的神话,又不仅仅是依靠武勇。此时的项羽刚刚从宋义的手中夺得楚军的最高指挥权,所率领的这支队伍派系众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第一次指挥他们作战,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以沉船、砸锅、烧帐、仅带三日粮食,这种“置之死地”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士卒的潜能和士气,从而使这支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无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一举击溃强大的秦军。可见,项羽并非是逞一己之蛮力的匹夫,他同时也是善用智谋之人。
西汉名将李广,也是司马迁笔下智勇双全型将军的代表。李广历经文、景、武三代,可谓沙场之宿将,并尤以力战闻名。李广二十岁从军抗击匈奴时,便以斩敌首级数多升为中郎,而后在跟随文帝外出途中,因“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文帝称赞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景帝时期,李广在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大显威名,梁王更是以将军印授之。此后,李广长期戍守边郡,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是令匈奴人闻之丧胆的“飞将军”。驰骋于疆场四十余年的李广,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富于智谋。担任上郡太守期间,他曾因外出追杀射雕人,在回军营的路上与匈奴军相遇。此时,匈奴军以为李广等人是汉军诱敌之兵,便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对此,李广手下的士兵皆惊恐万分,想要往回跑。但是,李广却认为如果留下来不走,便可以强化匈奴军的错误判断,从而避免伤亡。于是,李广带领士兵向匈奴兵迎去,至离匈奴阵前二里的距离,命令士兵下马休息,进一步强化匈奴的错误判断,以致匈奴军因搞不清状况而未敢出击。天黑后,匈奴军更加怀疑附近有汉军的埋伏,遂连夜引兵而去,而李广部队也由此毫发未损地返回军营,足见主将李广过人之智慧与胆识。通过对以上精彩绝伦的战争片段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唯有集勇气与智慧于一身的将军,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战争的最终胜利,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昌盛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守卫者和庇护者。
治军有方,善于带兵
军队,是由将军与士卒共同组成的统一体。而关于将军与士卒的关系问题,也深受古代兵家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