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玉
乱世从来都是军人的舞台,所以,军人群体的地位自然就会被无限拔高,成为主角,南北朝时军人群体的特点是:将军名号泛滥;军事系统同时渗透进政务系统,军人群体出将入相。
自从晋文公设计了上中下三军并以“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的名号分别作为三军的统帅后,“将军”作为军事统帅的叫法也就逐渐普及,最终演变为正式官职。
秦汉时,白起以“上将军”的名号疯狂蚕食六国,韩信被刘邦授以“大将军”的名号开拓四方,打下了汉家半壁江山。但最初的时候,将军也只是专业的军事指挥人员,军务还是由国尉、太尉来主管,到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大将军才架空太尉成为了最高军事长官。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有开府建制的权力,地位仅次于皇帝,所以,大将军就成为一个非常设的职位,前期也就只有韩信、灌婴、窦婴、卫青这些人担任过,后来才演变为了权臣的标配。
就是太尉一职,西汉也是时而设时而撤销的节奏,还是怕军权被某一个人所垄断从而威胁皇权。
为了分散军权,西汉在大将军之下还做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设计,八人共同撑起了西汉的军事系统,号为“重号将军”。和大将军一样,这七个将军名号也非常设,不会轻易授予别人。
但随着汉武亮剑匈奴和汉朝对羌族等部落的用兵,传统的将军名号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于是又衍生出了一批“杂号将军”,比如镇国将军、安国将军、荡寇将军、鹰扬将军、抚军将军等。
一般来说,杂号将军可以划分为这么几类——
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轻车将军、强弩将军等以功能来划分的将军名号;如贰师将军、军师将军、横海将军、度辽将军、征虏将军、讨逆将军等以其职能和所领任务来定义的将军名号;还有被皇帝和朝野寄予厚望的伏波将军、鹰扬将军、安汉将军、抚军将军等荣誉性质的将军名号。
总之,这些将军名号都是随着事务的不断冗杂和官僚机构的膨胀而逐渐衍生出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将军的名号又进入了一个裂变期,出现了:以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为代表的“四征”将军;以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为代表的“四镇”将军;另外,还有“四安”将军和“四平”将军。
进行排序的话,魏晋南北朝的将军从贵到贱可能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在这些将军之下,还有一些资格较浅的“偏将军”,比如,关羽在投靠曹操之初就被授予偏将军,赵云在刘备占据荆州期间也是偏将军的身份。
当然,“杂号将军”也是魏晋南北朝的特色,比如书圣王羲之在担任江州刺史时的名号就是宁远将军的杂号,后来才升级为“右将军”的重号。
▲王羲之也称“王右军”如果某位将军的名号中被加了一个“大”字,那么他的序列又在一般将军之上,比如,征东大将军就比单纯的征东将军分量更重。
南朝萧齐时期,“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这几个将军名号又在皇帝的人为拔高下处于领跑地位,原因就是,这几位将军统率的是京畿地区的朝廷军队。
总之,南北朝时将军的名号和地理一样,裂变出了好多名号,南梁将军的名号竟然高达三百六十五个之多,眼花缭乱。
由于南北朝是军人的专场,军人群体是深度参与政治的节奏,所以,许多朝廷要员和地方大员是同时佩戴将军头衔又有政治领域的具体职务。为了控制地方和给创业元老进行“分红”,许多将军还升级为都督,同时督一郡或者数郡、一州或者数州的业务,又担任自身所在地的刺史或者太守,同时插手文武两个领域。比如,刘宋的沈攸之在担任荆州刺史的同时又都督荆、襄、雍、益、梁、宁、南北秦等八州军事。
如果一个朝廷要员被冠以“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头衔时,那么他大概率是权臣,比如,陈霸先、杨坚等人篡位之前都佩戴过这个标签,就是被孝庄帝刺杀的太原王尔朱荣也佩戴过“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标签。
同时,许多将军还被皇帝打破常规破格提到了宰辅的位置。刘宋时,领军将军就被皇帝允许插手政治,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宋武帝刘裕留下的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几个人的辅政班子,其中,谢晦的身份就是领军将军。
宋明帝刘彧驾崩时留下的袁粲、褚渊、刘勔、蔡兴宗、沈攸之这几个人的辅政班子,其中,褚渊就是护军将军、刘勔为领军将军。
是的,皇帝就是要将军人群体拔高到宰辅大臣的高度以制衡以世家为代表的文官系统。
宋文帝刘义隆就曾说过“侍中、领军将军、卫将军,这些人同等重要,都是宰相。”
后来的南齐延续了刘宋政出多门的做法,也将部分军人拔高到宰辅的位置,如右将军萧坦之就和文官系统的尚书令徐孝嗣等六人被称为“六贵”,所谓的真宰相。
可见,将军群体参与朝政机要是南北朝的常态。当然,这也是皇帝出于制衡文官集团、世族门阀的需要。
这样做肯定也有风险,就是一个将军当他成为机要人员之后往往会借助其在军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实力进行造反,刘宋的荆州刺史沈攸之就是典型。
还有,许多佩戴了“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头衔的人最后都成为了篡位者的角色,如曹魏的司马懿,东晋的王敦和桓温,北魏的尔朱荣等人。这是从西汉就延续下来的传统,如果一个人没有将“大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些标签进行垄断,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没办法,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负面作用,避免不了。
同时,地方上的刺史和太守许多也佩戴着将军的名号,如果一个地方大员没有将军名号的加持,那么就是所谓的“单车刺史”、“白板太守”没有什么实权。还是以王羲之为例,他在担任江州刺史时的头衔就是“宁远将军”。
是的,在以军人为主流的乱世,文官集团也将佩戴将军的标签作为掌握实权的象征。
还有,“大将军”的标签有时候也就是个虚衔,和“太宰”“太傅”“太保”“太尉”等标签一样都是皇帝赏给有功人员或者世家的虚衔。
但“大将军”由于和军事领域深度绑定后来还是成为了实权人物的标配,成为权臣篡位的阶梯。
总之,南北朝的将军群体是同时深入军、政两个领域,且名号呈泛滥之势,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乱世。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南陈的主要问题是丢失正统/
点击下方名片(下方蓝色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