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会想,一个首富,还能有人不知道他是谁吗?没错,因为他足够低调。他没有说过“定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这种话,但却做着一天就能赚15个亿的事儿,他是恒力集团掌舵人,是苏州首富陈建华。
一、陈建华和他的恒力
陈建华是靠当年的倒买倒卖赚到的第一桶金,而后经过多年,辗转商界,凭借独到的眼光和对形势的分析,才能将恒力越做越大。到目前为止,恒力集团拥有酒店、地产、金融、热电、制造、机械、化纤、聚酯和石化等产业,是累计捐款已达6个亿的民营企业,更是上了《财富》排行榜且排名在名以内的人。
为什么拿雷军和他比呢?因为雷军用了10年时间才做出来价值亿的小米,他一年就可以做到。当然这和多年积累有关,但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遍及多个实体制造业,且能够在疫情前的年,创造亿元的年收入,是一个怎样传奇的人?
陈建华小时候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所以辍学到工地工作,本着“多干多拿钱,少干少拿钱”的原则和当时的工地用工标准。他努力做到最多,最好,每个月都是工资最高的人,当然也是最累的人,但陈建华从小就不怕累,也不会让自己觉得累。
陈建华18岁之前都在工地上做泥瓦匠,放在现在,算童工,而当时工地的会计范红卫。因为那一段故事和经历,也从工地会计成为了和陈建华一起打拼,陈建华背后的女人。
他们夫妻俩,都有不同寻常的眼光。范红卫不介意当时的陈建华还是泥瓦匠,毅然决然选择和他在一起。陈建华因伤辞工后做起了收蚕丝的买卖,才有了今天的恒力集团。
当时陈建华从养蚕人手里收购蚕丝,再卖给工厂。在那个年代,做这种事情的人是很少的,也只有少部分人看得到商机,这也是陈建华的独到之处。凭借收蚕丝的买卖,几年就赚了几百万,那时的陈建华,在现在看来还是个孩子,因为他还不到20岁。
也是因为收蚕丝,让他对纺织制造起了兴趣。年,偶遇南麻镇集团织造厂出售,他用了全部积蓄不算,还借了许多钱,花了万元买下了这个工厂。这个工厂,就是恒力集团的前身。
二、从纺织到集团
当时的工厂,面临工人欠薪、管理落后、制备不完善、思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陈建华根据自己在工地的经验,对现有管理政策大改特改,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新制度,激发了鲶鱼效应,让工人们都“活”了起来。那时,他也才23岁。
几年后,织布厂利润非常可观,年利润0多万,到了年,利润将近翻了三倍,可见陈建华在经商上是非常有天赋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改革,也赶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年,陈建华正式成立恒力集团,且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从一个小小的纺织厂,做到了一个极具规模的大集团。
年恒力集团已经成为了千亿级企业,又在一年后实现了资产翻倍。我们知道,从1做到2容易,从0亿做到亿则需要非常大的格局和眼界,才能抓得到先机,才能让利润实现翻倍增长。很多企业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陈建华做到了,这都归功于他在经济和战略层面的眼光和谋略。
从年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到年亿元的营收。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值得夸耀的,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或许因为他从事的并非互联网企业,并非零售企业。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实体业,才能稳坐首富位置,而不为众多新青年所知。
三、投机还是实体
陈建华也有迷茫的时候,也有投机的时候。当年在做蚕丝买卖时,在那时的社会,就是投机,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买卖行为再正常不过。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只有从0到10的商业行为,才是真正可以把控的,如果你从5做到10,缺少了前面那一段,就会极其不稳定,随时会面临被人摁住喉咙的危险。
陈建华也明白,不能一辈子做投机商人,所以宁愿冒着最大的风险,他也愿意收购纺织厂。从此一步步大改革,脚踏实地,才成就了今天的恒力集团。
从纺织业到遍及10个左右的实体产业,对陈建华而言,或许是猎奇,或许是有了十足的准备。仅仅用20年不到的时间,成就这么大的商业帝国,并进军原油行业,联华项目。无疑说明陈建华的魄力和格局,并非普通民企商人。
年《财富》世界强排行榜发布,恒力集团位列第67名。同年9月,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企业强榜单,恒力排名第3。这是多了不起的数字,比恒力靠前的两家民企,分别是华为和京东,恒力集团凭借年.36亿元的营收,位列全国第三。
在全国前十的企业中,除去我们都知道的公司和房地产企业,仅有恒力集团和正威国际两家企业,分属第三名和第四名。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实体业的崛起,也证明了新零售爆发之余,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