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财富管理大时代正在降临。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过去20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年起步、年本土化、年受移动互联网冲击。
年以来,财富管理的第四次革命正在到来,市场又走到了新的关口。
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迎来一个小高潮之后,开始进入新的市场振荡期。
年,国内公募基金发行规模突破3万亿元,约为此前两年发行规模的总和。但在年春节后的短短一个月里,约只基金净值回撤超过10%,近只基金净值回落超过20%,基民「受伤」惨重。
新的市场周期到来,本身就是机遇降临的「信号」。就在不久前,招行在财报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的战略主线。(传送门:《招行的「雄心」》)
而另一面,后疫情时代下,用户理财意愿和需求增强,财富管理市场格局重塑,P2P清退离场、资管新规等因素叠加影响下,财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都在重构。
以银行为例,虽然「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年底,但各银行都在加紧从「保本理财」到「净值型」产品的过渡。
而在渠道与服务方式上,伴随着疫情带来的线下服务停摆,和新兴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冲击,银行也在重新思考并定位自己与大众用户之间的关系、与资管机构的关系。
一直以来,中国居民财富规模可观,但财富管理机构AUM始终偏低。
有分析认为,之所以如此,既有房地产、刚兑理财产品引发的居民财富分流的因素,也与居民避险需求引发的高储蓄率有关,还与资本市场对居民财富的吸引力不足不可分割。
而未来,这些因素正在充分出清。中信建投证券估算,未来10年国内居民财富规模年化增速有望达到10.3%。
在「降储蓄、控地产、破刚兑、发展资本市场」的大趋势下,财富管理市场即将进入全新阶段。在这个财富管理的「大航海时代」,谁能率先驶向新大陆?
1
理财潮起、银行探路
年,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起步之年,财富管理理念首先从大洋彼岸飘来。
年3月21日,花旗上海浦西分行开业,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一家获准开业的外资银行。
当国人走进这家银行时发现,它与大家所熟悉的「银行」有着极大的不同。总共两层楼,大家所熟悉的现金柜台居然在二楼,一楼只有几张开放式的办公桌,提供一对一的理财咨询服务,另外还有几间贵宾室。
当时,花旗银行的宣传册上写着一句话:「花旗银行独特的理财观念,提供您的绝对不是听候指令、因循守旧的一双手,而是一种主动进取、立新求变的态度以及一个懂得为财富把握增值机会的脑袋。」
不止是花旗,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也在年9月先后推出了「卓越理财中心」和「显卓个人理财中心」,目标直指中资银行的那些高净值客户,一场精彩纷呈的「理财服务大战」一触即发。
在那个零售金融服务匮乏、大众理财意识淡薄的时代,以花旗为代表的外资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当时,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一直处于上升通道,这一方面是大众的观念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人可投资的金融产品类别和渠道非常有限,主要包括股票(包括开放式基金)和国债两大类。
而当时的公募行业刚刚走出「基金黑幕」的阴霾,老百姓还没对其恢复信心。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对国内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被视为基金行业重新出发的转折点。
再加上,国内股市从年6月滑坡后一直较为低迷,大众对股市的投资热情消退,开放式基金由于受股市低迷所累,表现也不佳。国债方面,其收益率降至与储蓄存款利率相差无几的水平,也让人兴趣寥寥。
来自年4季度的央行调查显示,在当时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提款购买股票(含基金)最合算」的人数占比为6%,「提款购买国债最合算」的人数占比为13.5%,均降至两年来最低点。
除了大众投资理财意愿不强,为理财付费的认知更未形成,这让原本收入可观的中间业务变成了银行的「义务服务」。再加上财富管理体系的搭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当时一面倒倚重对公业务的银行业,动力就更为不足。
在国内,那段时期,只有极少数头部银行开始了小范围的试水,比如,工行、建行、交行等大行已经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推出了个人金融理财套餐,或设立了「理财中心」。
年10月,招行正式发布「金葵花理财」产品与服务体系,其目标是为金融资产超过50万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理财服务,这也成为当时中国银行业中第一个针对个人金融服务的理财品牌。
回过头来看,怎么渲染「金葵花」之于招行的意义都不为过,招行由此起步,引领和定义了中国财富管理的发展之路。它不仅打通了招行的财富管理之路,更重要的是它50万的门槛设定为招行引来了大批高净值的优质客户,为它日后的定位和发展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事实上,这一策略也与外资行的思路颇为相似。根据国外成熟银行的经验,银行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优质客户,而收取服务费也好,划定准入门槛也好,其本质都是为了精准筛选出目标客户。
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做法也意味着要将另一批客户排除在门槛之外,并且需要相当长周期的铺垫和系统性地推进,才能看到成效,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有底气去做这样的尝试。
那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一段蒙昧时期。
大家都在小心试探,外资行一度是被效仿的榜样,但很快也因为「水土不服」陷入困境,而很多中资行也因短期内看不清方向不愿大举投入。对于大众而言,财富管理更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似乎跟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关联。
2
零售萌动、市场培育
相比由外资银行带来鲶鱼效应的懵懂期,年后,国内商业银行财富管理逐步有了本土特色,财富管理也逐渐成为各家银行的战略性业务。
年10月16日,A股市场仅用了12个月时间,就从点暴涨至点。这一年A股涨幅名列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之首,IPO融资一举超过了纽约与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
这一年,中国股民新开账户接近万,A股总账户数超过1.1亿户。事后来看,这场大牛市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影响深远,也永久性地改变了国人的金融理财观念。
伴随着股市一路飘红,越来越多人见识到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开始认识到投资理财的价值。
年公募行业也完成了历史的跨越,投资总规模仅6个月就从1万亿增加到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要知道,在此之前那1万亿元的资产规模用了足足九年的时间。
央行全国城镇储户调问卷调查显示,年1季度以前,居民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支出选择之首,但2季度起发生逆转。到了第3季度,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创下了44.3%的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借助那几年的资本市场行情,到年时,除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A+H上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都登陆了资本市场。
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过了3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居民的财富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大众富裕群体快速崛起,其中不乏一批顶级富豪,投资理财的需求也愈发旺盛起来。
这一年也有中国「私人银行元年」一说,包括招行、中行、中信银行等几家中资银行先后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然,更重要的是,「上市」之后的中国银行们开启了更加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即便后来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也没能减缓这一步伐。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零售金融业务,并且在资本约束的新趋势下加强中间业务收入。
如果说后来的金融危机这让券商和公募基金陷入了低谷,但却意外地把中国银行业推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尤其,伴随着「四万亿计划」的推出,财富管理市场供需两端都有了井喷之势。
但当时,不同银行因为战略选择的不同,包含财富管理在内的零售金融市场还处于爆发前夜。大部分银行还是以代销产品为主,并没有构建完善的财富管理体系和思路。
在这其中,以零售业务为主战略的招行是个「少数派」。
此时,它已经建立了一卡通、一卡通金卡和金葵花三个层次的客户体系,后续还在金葵花的基础上延伸出了私人银行。这是少有对零售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和精准服务的银行。
到了年,招行在北京分行率先上线了「五星之选」的基金服务体系,提供包括专家团队、基金优选、基金配置、基金学苑、基金资讯等帮助用户挑选基金和投资理财。
在这个逻辑下,招行开始更主动地去市场上筛选产品。招行北京分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改银行渠道「朝南坐」的习惯,主动地去基金公司调研。
调研的团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