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农村常说的“境主”和“会主”是什么?每条村都不一样,一条村一个境,比如佛山的琼花会馆,会和馆分开就是天地,会主就是华光大帝,馆主就是现在的元首(将头)。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
会主,也就是这个村请来镇村神。一般掌管一个地域的神主是土地神,土地神分不开身,就和其他左右村的神商量好后,托梦给元首说敕封了什么什么神过来。敕封有境主、恩主、邦主、福主等等,甚至有一些直接用号来用,前面加敕封两个字就行。为什么有些村的神像很多呢?其实是新旧村交替,几条村合并等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代军人带来的一些战神信仰,所以湛江各地大大小小的神比较多。
其实以前不叫会主这个名称,是因为明清时代雷州半岛的商会特别多,有广府商会、潮州商会、福建商会等。为保护商会财运亨通,为驱邪护会,所以就奉某些神为会主。
另外还有郡主的说法。据说雷州府只有一个南宋的郡主和郡马,郡马是白马兄弟最后一个兄弟。白马有28兄弟和28星宿,代表各方。有考证的灵冈白马、白马三郎,还有梁皇大帝也是白马,白马是一个统称。乌蛇王,其实是蛟,在南宋救驾有功,赐姓赵。十年动乱时期不得已烧了很多东西,所以很多传统文化无法考究了。
康皇(康王)事迹的比较多。康王的三个封号是这样来的——
第一个封号是康皇助周朝开朝后,保留仙位,后在泰山得修得道果,归仙班,玉帝封为道果无漏真君,民间加玉封两字,归道教真君位,东岳大帝十大太保之一。
第二个封号是康皇下凡助汉室,保国有功,封康王,帅名为李烈。百年后,记功劳敕封为诚孚天烈广福康皇仁恩大帝,享太庙初一和十五香火。民间庙号为康王庙。后来汉朝灭亡后,不再忌讳这个“皇”字,民间庙号康皇庙。由于后人对敬重的长辈称为公,便亲切地叫康皇为康公,以示对他尊敬。
第三个封号是康皇下凡扶宋抗辽,由于援兵未至战亡,宋皇敕封威济善利孚应烈王,也就是康保裔,这是《宋史》中有明确记载的。
后来,康皇再次下凡救南宋,名为崔文瑞,奈何宋赵得位不正,紫微星不帮,后被元军追杀,20万大军兵退湛江的海岛,五次发信于今通明港水师发兵,三次发信于今旧县彭将军发兵,奈何已退守下江了。
康公最后战亡于东海,尸体腐烂无人收尸,漂流后由野鸭一点点带上了岸,但是尸体己经四分五裂了,随波逐流,各村托梦收尸骨。由于鸭子在这里为康公收了尸,所以为了感念鸭恩,不能用鸭祭拜康公。另外,在镇守吴川县时,爱民如子,不以权压民,经常街头巷尾做客,渔民出海,船要修补那些工作,都是康公的手下车公班公那些人去负责的。老百姓对他们都很尊敬。
康公的尸骨到吴川后,一些收到托梦的老人,就去荒郊野岭找樟木做寿材,由于是南宋将军战亡的,怕小人告密挖坟,吴川各位老人乡贤偷偷的按照他生前的面像雕刻成像,包括车公班公各位将军,世代供奉。老百姓们在神像后开洞把分到的尸骨放进去,享受世人香火。后来,吴川县的知县与乡贤商量将康公的谥号定为敕赐道果地袛无漏康元帅,并且加盖了高州府印和吴川县印。
文章最后,附一篇康皇大帝康元帅宝诰《志心皈命礼》:“真武帝君部下天尊,康大元帅。赤面朱脣,眉分八彩。威仪谆谆,五龙长须。勇健超群,神光气概。游巡干坤,手执金锏。搜捉邪氛,治妖擒怪。监察人伦,护佑善士。法佑帝君,正直无私。惟佑善门,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北极玄天上帝,左部康大元帅,显赫天尊。”
以上故事,是解放前雷州府雷祖祠乩童收录的,乩童对每个来湛江的神仙都有介绍。乩童是什么人?乩童是对女巫的一种称呼,东北地区叫出马仙,山东河南地区叫香头,云南地区叫跳大神,福建台湾地区叫乩童。这一点更加证明了湛江很多人的祖先是来自于福建的这个历史渊源。
关于湛江民间流传的这些康皇的故事,你有听说过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