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无锡中考数学真题,剖析模型流理科老
TUhjnbcbe - 2023/9/28 16:28:00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高效学好数理化,从远离“模型”至上的老师开始一文的留言中,不少家长和老师还是认为“套路、模型、诀窍等有其必要性和优点”,比如一位可能是老师的网友的留言:

它的主要意思是:因为考试时间短、考题多、考题难,所以,学生在考场上没有时间去分析和思考,而记住了模型和套路的同学,看到题就可以直接做。

这种逻辑初看之下,好像无比正确,但实际上巨坑无比。下面,我以网上比较常见的模型之一—将军饮马模型来详细分析。

在某度搜索关键词“将军饮马”,结果有多万条;搜索关键词“将军饮马问题16大模型解析”,结果有61万多;在其它平台上搜索,结果也非常多;

其中,将军饮马问题,又被分成了很多类,最少的是6种,最多的是16种,其它说七种、八九种、十一二种的都有;

大家要注意的是:“将军饮马问题16大模型”不是指16道例题,而是“将军饮马问题”类目下的16个小类,每一个小类除了条件、问题之外,还包括至少一张图、一种解法,可以想见:要把16个模型都准确地记下来,难度有多大?又需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记住之后,需要多久复习一次才会避免出现忘记、记错或记窜的现象?

为什么学生的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比较高?

只要我们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讲课的就很容易明白了。就以讲“将军饮马的六大模型”为例;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老师应该都是按照“一个模型、至少一道例题、至少一道课堂练习题、至少一道课后练习题”的模式讲的;

老师每讲完一两个例题,就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而练习题与老师刚讲过的习题是高度相似的,连傻子都知道练习题肯定要用老师刚讲的方法做、“无脑套”就行了(能不能算对是另外一回事),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不故意做错,正确率肯定高;

但实际上,不管学生做对还是做错,都与学没学会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这种模式跟教狗做算术、教鹦鹉学说话是一个道理,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我们不会因为狗能做对主人给出的数学题,就认为它真的会数学;也不会因为鹦鹉会说几句人话,就认为它可以跟人自由交流;

狗只不过是按照主人的暗示做出能得到奖励的选择,与那道数学题的正确与否无关;

鹦鹉不可能知道它说的人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反反复复就是那么有限的几句话,如果恰好答如所问,也不过是碰巧而已,而这种“碰巧”,很多时候都是人刻意安排的,就像学生的练习题,很多时候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做对的,这根本无法证明学生真的学会了。

在学校里,一节课45分钟时间,老师基本上不可能讲完六大模型,正常情况下,讲三个左右可能会比较正常;那么课后练习题,一来难度比较小,二来学生也比较容易通过比对,找到正确的那个模型然后“套”进去,正确率高也很正常;

学生在学校里参加的校内考试,不管是随堂考、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绝大多数考题都是各种途径搜集来的“旧题”,有些学校、有些老师为了能提升平均成绩,可能会出一定比例的课堂上讲过的重点题型,有些老师可能会修改一些数据或把图形稍微调整一下,直接考原题的现象可能也是随处可见的;

像类似这样的考试,学生的成绩可能比较高一些,但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只要记忆力好,取得一个比较高的成绩并不难。

但是,等学生到了更大范围的统考考场上,想拿高分、差不多就得凭真本事了。比如多校联考、区县级的模拟考试、中考等,这类大型考试,基本上都会有专门的专家出题组,试卷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学生见过的原题,就算是考学生见过的题型、考学校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至少在中高难度的题目中,出题组会尽量把学生熟悉的题型或知识点改成让学生感觉“陌生”的形式,就像你最熟悉的朋友浓,妆艳抹地从你面前走过,大部分人可能都认不出来。

最致命的、也是很多人最容易忽略的是:学生在学模型的时候,是逐个学、逐个练的,但是在大型考试中,没有人会告诉学生这道题考的是哪个题型、那一问需要用哪个知识点。

就像小孩子刚开始学认人,今天学认爸爸、明天学认妈妈、后天认爷爷.......都认的挺好,最后考试的时候,来了一群浓妆艳抹的人,衣着也都是孩子没有见过的,其中还有很多长得很相似的兄弟、姐妹,甚至还有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多胞胎。。。。。。

这或许能让很多家长理解:为什么孩子一到大考成绩就下滑!

可能确实有些孩子会因为怯场等原因导致发挥失常,但这样的情况绝对是少数,不能作为一个常规理由,去解释“学生在大考中成绩总是比平时差很多”这一现象。

就像年广东中考数学统考卷,满分分,网传最低的市平均分不到20分,最高的市平均分只有49.4分,不到满分的42%;纵观全卷,没有一道题如网上一些人说的“超纲”,更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难,所有的题都可以只用教材上的知识解决;

之所以很多学生被考哭,不过是因为考试的题型学生都没怎么见过,老师经常强调的、学生已经练得炉火纯青的模板、套路等都不能直接用而已,

我们学习理科目的,不就是要学会用简单的理论解决复杂的问题吗?像中高考这类考试,不管出什么题,都不可能用到超纲的知识(偶尔出现一两个是正常的),在中高考中出现新题型、新考法,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吗?

考试结束后,很多数学老师在学生或家长群中以“考题偏、难、超纲”的名义安抚学生和家长,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教学无能”辩解、把责任甩给出题组而已。

网上甚至有些“老师”恬不知耻地说“一拿到试卷,就知道学生考不好”,这或许能说明这些老师其实是把学生当成“鹦鹉”来教了;

最可悲的不是它们坑了全广东省的学子,而是它们成功地把锅甩了出去,因为还会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被名正言顺地坑下去!

详情请看透过现象看本质,抛根问底,揭密广东中考数学均分低的真正原因

有些老师或机构通过宣传“它们押中了多少中高考题”来显示它们的实力,实际上它们所谓的压中题,不过是以量取胜而已:可能平均押几百道才能中一道,这恰恰说明它们可能对自己“教学无能”、“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情况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才用“押中题”来虚张声势、混淆视听。

“将军饮马模型”只是线段最值这一类问题中的模型之一,线段最值问题中,还有费马点模型、阿氏圆模型,甚至还包括一部分隐圆模型,仅仅这四类线段最值模型里,至少还包括二十个以上的小模型,这让学生怎么才能记得清?

来看一位网友看似有理有据的留言:

很多学生确实如上面的网友所言,哪怕是一个关键字或词的提示,都能让本来毫无头绪的学生豁然开朗,但问题是:在考场上,谁能给出这个至关重要的提示呢?试卷上不会写“这道题考的是‘将军饮马模型’”,也不会有老师告诉学生“那道题可以用‘费马点’的知识求解”

初中数学,可不是只学线段最值问题,还有因式分解、函数、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圆等重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分出几十上百的小模型

我亲见某网课老师总结了22个因式分解的公式,网上也有人总结了十三个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实际上,因式分解中,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只有一个平方差公式和两个完全平方公式,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需要专门学习和记忆的。

比较致命的是:学生可能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终于“学好”了上面因式分解的知识,但实际上,中考很可能不考因式分解,就算是考,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以基础题的形式出现,说白了就是:学生辛辛苦苦学的“模型和套路”,在中考中都用不上。

中学可不是只学数学,还有物理和化学,我曾经的一个同事,给学生家长说“讲了压强的26个模型”。。。。。。

如果学生做题习惯了“模型流”,那么学生需要记多少“模型”呢?

数理化加起来,少说也有+,如果学生稍微用心一点,整理出一两千个也不足为奇,但中考中能用到的有多少呢?

需要学生用诀窍、套模型的,起码也应该是中等难度的题;大多数地区中考试卷的分数分布是8:1:1(或7:2:1),基础题占80%分数,中等难度和高难度的题各占10%的分数;

中考数理化中,中高难度的题,总共不会超过30道,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少模型数来算,使用率不到6%,实际上可能只有1%左右;

百倍的付出,一分的回报。就算是学生背下来了,在考场上,能不能对上号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而对于大部分理科不好的学生来说,不可能把所有的模型、诀窍都背下来。

那么背哪个、不背哪个呢?“背的都没考,考的都没背”可能很多学生都有经历过这样的绝望;学生因为“这个方法没记住”、“那两个模板记窜了”而做错题,也就很正常了。

看看下面的广告,是不是特别有吸引力?

但如果你算一下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东西,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

就像因式分解部分,如果你是学生,你是希望只学两个公式,还是希望学22个公式与模板呢?

另外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语文和英语,才是名符其实的背诵大户;

再看一个网友的奇葩逻辑:

按它的意思,每个孩子都不会吃他从未见过的水果;连刚开始吃外食的孩子都知道:不管能不能吃、先啃一口试试再说,难道一个中学生,连这点儿本能都退化了吗?

如果给一个三岁的孩子一颗完整的榴莲或椰子,他可能真吃不了;但如果给中学生,我估计绝大部分都能自己想出办法吃掉,其中一部分还可能会先吃一点点以防有毒,这也是我认为中学生比小学生更适合学习“逻辑”的主要原因。

最后,再来看一下文章开头那位网友提到的:年无锡中考数学最后一道填空题

它说没看出来是什么模型的同学可以直接放弃,实际上它提到的那个模型,很可能都轮不上用;

如果真如网友所说,某些学生“光计算都需要十多分钟”,你觉得这样的学生,能正确记住至少以百计的模型、然后在考场上从几十个相似的模型中识别并匹配上那个正确的,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实际上,只要学生能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计算功底扎实,学会基本的分析和推理,基本上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来这道题

无锡中考数学:掌握基础、学会分析,普通学生也能做好压轴题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根本就用不到什么模板或套路;

我认为,理科知识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教会学生以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为依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学生平时在练习时,不管是做数学题,还是物理题、化学题,锻炼的也只有一种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顺便也能提升解题速度。

以很多学生都觉得非常难的中学电学为例,实际上真正重要的知识只有三句话和三个公式,甚至学生都不用知道U=IR叫做欧姆定律,因为中考中几乎不会出现一个空让学生填“欧姆定律”四个字;

但是要以这个三个公式为基础,给学生讲完整个初中的电学知识,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起码要比讲模型、诀窍难得多;

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最基础的电学知识,像电学中最重要的实验,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测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都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因为在他们学习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掌握住了,更不需要专门去学习;

同样还有中考的重难点:浮力和压强,也是学生真正学好力学基础后就已经知道的知识,既不需要专门学习,更不需要浪费时间去死记硬背。

初二物理: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伯努利原理,你不吗?证明给你看!

学生真正掌握的,远比他们认为的多,只是没有人告诉他们、也没有人这么引导他们而已。

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都在重点讲浮力、压强、电路实验等还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实际上,不过是在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方向错了,效率自然很低,学生越努力,往往越痛苦。

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笨、真的学不好理科,而是老师和家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把他们引往“笨”的国度,老师不断地让学生体验理科的痛,却始终没有让学生见识到理科有多美!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无锡中考数学真题,剖析模型流理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