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人读不懂《水浒传》或对里面的情节,人物难以理解。为什么?因为这部书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它是给皇帝看的。即《水浒传》的第一读者是朱元璋,而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读懂这部书的人也是朱元璋。此后就没有人真正读懂过,更遑论书里书外的事呢?至于金圣叹等,娃娃之辈而已。下面我尽管胡说八道,你尽管摇头一笑。
一、北宋历年,黄河这条悬河决口89次。宋仁宗嘉佑二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损失惨重,瘟疫流行。次年正月,宋仁宗诏令兵民开凿永济渠,以图分流黄河,历时九个月。然而,不但事与愿违。致使黄河水一路向东,形成方圆里的梁山水泊。此祸乱生于太平时也!
《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此洪信太尉遍查宋史,不见其人。所以此“洪”借指洪水,而“信”有两个读音,一读:Xìn,二读:Shēn。二音古同“伸”,舒展开之意,即水浒之祸源于宋仁宗嘉佑三年的不当黄河治理,造成洪水泛滥之意。所以以前人们读洪信(Xìn)是错的,此处应读洪信(Shēn)。
二,据史料记载,施耐庵参加了反元的农民起义,但参加的是张士诚的义军,是张的重要谋臣。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后,施耐庵归隐山林不事二主。刘伯温屡次向朱元璋举荐施公,言施公才具十倍于己。但历史记载,至此戛然而止。我们可以脑补一下。
朱元璋事业之初,求贤若渴,但手段狠辣刁钻,“我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女王”。当听说刘伯温不打算出山辅佐自己时,回了一首诗,送了一把剑。刘伯温当时吓得面容改色,马上领悟到,“刀剑无情,斩不顺命者”。诸位请想,面对一个“十倍于刘伯温的施公”,老朱怎肯轻易放过。霸王硬上弓的手段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后来历史记载,为什么没有下文了呢?施公遭遇了什么?加急写了部《水浒传》。
从第一次接待老朱的信使后,施公就知道大事不妙。从了老朱,有失忠诚节操,不去吧,性命堪忧。于是抓紧时间写了一本奏书——《水浒传》,让信使交给老朱,书中暗言:老朱呀!我是在错的时间碰见了对的你,没办法,请成全我做一个忠臣的名节吧。我的本事,对你的事业所起的作用,都在此书中。
所以《水浒传》是速成品。这就是读水浒经常有不够细腻,不够精彩,连颠带跑之感的原因。
《水浒传》是施耐庵送给朱元璋的一部兵棋推演的腹稿。老朱呀!不要逼人太甚。万里江山,茫茫人海,我有的是容身之处。我可不是刘基、宋濂、李善长这样的“小白脸”,俺是有的是手段的!比如宋江,只用“小可”二字就把天下英雄搞定。什么开黑店的,打把式卖艺的以及失意的将军,落魄的秀才,都可为我所用。我知道这些人最吃哪一套?因为他们属于社会“憋屈形”,才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所以,见之长作揖,说话低一级。马上就可以把这等人物汇集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小朱你信不信?
朱元璋何许人也?自幼饱尝底层冷暖,混迹江湖几十年。所以深知施公说的句句在理、事事可行。必定高呼:施老,小僧服也。
有许多人对水浒中的开人肉包子店,挖心醒酒的情节感到恶心,不能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超出常人的行为和道德标准,放在杀人不眨眼的一代枭雄朱元璋那里又算得了什么呢?老实说,这些英雄也未必如此,施公也未必赞成。只是施公在警告朱元璋:别逼呀!逼急了,这些狠人,也是我手中的料。
施耐庵继续说:老朱呀!我尽管有翻江倒海的本领,但绝没有祸乱天下的心胸。比如宋江,宁死也不肯背叛朝廷。我的忠心对张士诚这样扶不起来的“阿斗”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你老朱呢!
你既然求贤于我,咱们实际上的君臣名分已定,我为什么不出仕还有一个原因。你的事业渐成,身边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羽翼已丰,没有我容身之处,又比如宋江。
最后施公为了表忠心,还向朱元璋阐明了所有王朝的覆灭规律。一亡于贪官,二亡于小人。而小人之害远胜于贪官,比如高俅!贪官之害止于钱财,而小人心意捉摸不定,无视法度,仗势用气,逼反天下英雄。
这些话我相信朱元璋是听进去了,为什么洪武一朝对奸佞小人毫不留情呢?我想原因就在于此。而且不仅如此,朱元璋不让这部书在民间流传,但却作为自己的“家书”传阅子孙。你看大明一朝多疑寡恩,想是这部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朱元璋后面的君王没有读通这部书罢了。
所以说《水浒传》一书,影响了大明王朝年的历史。
三,历史上,北宋未期确有宋江其人,但记叙与水浒一书出入很大,也没有这般精彩和委曲求全。为什么?施公借宋江而言心腹之事也。
四,我是坚决反对罗贯中也是《水浒传》作者之一的说法的。有,也只是抄录帮忙而已。
我们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的事情,尤其是这些在当时并非十分重要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就是要看他的文风和见识,这有如侦探学上的手印和足迹,甚至现在的DNA。
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和后面的《三国演义》无论是风格,还是见识截然不同,这又怎能出自一人之手呢?
有人据《水浒传》第90回,“双林镇燕青遇故”里非常突兀地出现了隐士许贯中来推测:罗贯中必是《水浒传》作者之一。但是你向下读,许贯忠并没有参加梁山后面的事情,如君等逻辑,也就是说罗贯中并没有参与《水浒传》的著述。
有此一节,对于你我俱是哑迷,但对于施公和朱皇上两个人中龙凤确是再明白不过。施公将这“大奏章”呈上后,并不知道福祸,怕老朱多疑,毕竟老朱很多疑。
施公暗表:老朱呀!写《水浒传》只我一人所为,你可别“许”有我的学生贯中,这孩子看得透,压根就不参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愿,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