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大授衔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屈辱史,但同时也是一段彰显民族气节和抗争史,不少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怀着满腔热血走上前线战场,和狼子野心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十四年艰苦抗战,四年解放战争,中国军队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涕、战绩辉煌的英雄人物,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促进军队的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中央领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办史无前例的将帅大授衔仪式。
这次授衔全国瞩目,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粟裕等十位开国大将,还有许许多多功勋满身的部队将领得到表彰,可谓将星云集。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次的授衔仪式中有一人经历极为特殊,他本来已经入选开国上将,但最后却被中央领导亲自划去名字,一直到四个月之后,部队才专门给他单独举办授衔仪式,授予其上将军衔。这位经历特殊的开国将军是谁?中央领导为什么要在授衔仪式举行前单独划去他的名字?他有着怎么传奇的军旅生涯?
五五大授衔
年的将帅大授衔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部队领导一共有55位,其实最开始时名单中有57位,没有参与的是李聚奎和王建安。具体的授衔名单是多位工作人员经过好几轮讨论之后才决定的,最后还得交到中央领导那里过目,所以真实性和公平性肯定是不容置疑的,那为什么这两位将军会缺席授衔仪式?是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吗?其实不然,李聚奎将军之所以没有参与此次的将帅大授衔,是因为部队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就在年的7月份,中央领导亲自点名让李聚奎将军出任石油部部长、去西北荒漠指导相关部门进行开采研究,因为李聚奎将军在后勤部门工作多年,经验丰富。
这项工作十分艰巨,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完成,而此时距离举行授衔仪式的举行时间只剩下两个月,当时部队有规定,转到地方参加工作的同志就不能参与授衔,所以李聚奎将军才缺席。后来石油部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部队也迅速将李聚奎将军召回,为其补办授衔仪式。
名单中的李聚奎
那么王建安将军又是为什么没有参与此次的将帅大授衔?其实他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位经历特殊的开国上将,而他的名字则是中央领导亲自从名单中划去的,而且领导当时还留下了评语,表示觉得王建安将军骄傲自满,授予中将就行,直接授予上将不合适。领导的批示传回工作人员手中,他们都是负责此次授衔仪式的,对每个挑选出来的部队将领了如指掌,因此觉得十分为难,毕竟按功勋和资历来说,授予王建安大将并不为过,但中央领导的态度摆着这里,他们也不好逾越,正好王建安将军当时生病住院,他们就向上级申请,表示要暂缓对方的授衔仪式,没有把他列入此次的上将名单中。
中央领导之所以会觉得王建安骄傲自满、性格不好,是因为王建安为人耿直,说话快言快语,有时候稍微显得有些鲁莽。当初领导们坐在一起讨论事情,王建安因为不同意陈毅的提议,当众拍着桌子反驳,此事在领导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毕竟那时候陈毅是新四军的军长,兼任山东战区的最高负责人,而王建安是他的副手,虽然我军不讲究等级高低那一套,但对于基本的尊重和礼貌还是很看重的,所以领导对于王建安当众顶撞上级的做事方法非常不满,对他没有好印象。其实王建安也不是故意的,他就是这样一种性格,说话直接,授衔仪式的工作人员也清楚他的为人,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忠心耿耿的,也不是那种居高自傲的人,这才为他考虑良多。不久之后王建安病好出院,部队对他进行二次审核,正式授予他上将军衔。
最初拟定的上将名单
王建安天性桀骜,脾性正直,他出身农家,小小年纪就在地主老财家里做短工,虽然干活认真,但是吝啬的地主并不在意,时不时就对他进行打骂和折磨,不甘于受压迫的王建安找机会逃出来,从湖北一直跑到沧州,跨越千里学武。后来学有所成的王建安回到家乡,将剥削压迫自己的地主痛打一番,还把地主多年来积累下的粮食和财富都找出来分给穷人,最后将地主家的房屋付之一炬,而此时的他不过16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建安走的是劫富济贫的路子,为人有些侠义正气,不是循规蹈矩之人。
之后王建安选择了一条战乱时期大部分有志青年都会选择的路:参军入伍。初期他加入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队,因为这支军队在当时很有名气,兵多将广,但没过多久王建安就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在这样的军阀队伍里当兵其实没什么前途,而且军阀部队作风糜烂,说是军队,其实和土匪没什么两样,仗着手中有武器就肆意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王建安很是看不惯他们的做法,但每一次他出手阻拦都会遭受到嘲讽和毒打,还有人利用职位欺压他。
年轻时的王建安
王建安彻底愤怒了,他主动脱离队伍回到老家。老家这边已经有游击队驻扎,也成立了相应的农民协会和赤卫队,王建安被他们宣扬的红色思想和先进理论吸引,加入地方赤卫队。虽然赤卫队武器装备差,也没有多少津贴补助,但王建安觉得很满足,因为在这里他可以真真切切为家乡的老百姓做贡献。因为身手好、能力突出,王建安被游击队吸纳,在年正式入党,后来还牵头发动著名的“黄麻起义”,指挥当地的老百姓和民兵队伍从敌军手里夺回黄安县城。之后王建安跟着大部队来到鄂豫地区的红色根据地,带头冲锋奋勇杀敌,在部队中的职务也一路上升,很快就在红军队伍中闯出一番名声。之后又经历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年抵达陕甘宁红色根据地,在山东地区暂时稳定下来,这也才有了那一场和陈老总之间的冲突。
年,陈老总被上级领导指派到山东,担任山东军区的最高负责人,此时的王建安是军区副级指挥,也是部队的参谋长。当时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日本侵略者在山东地区实施扫荡,驻扎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也奋起反击,陈毅和王建安等人正在开会,讨论下一次的反扫荡行动什么时候开展,期间谈论到作战任务结束之后,破坏的农田和房屋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些东西修补之后还可以再次使用,但是这势必会拖慢部队的行军速度,影响之后的作战计划。陈毅认为眼下形势急迫,可以先支付给老百姓一定的报酬或者赔偿,同时开展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寻找敌人的踪迹和歼灭散敌,总之是不希望部队因为打扫战场和整理物资的事情耽搁太多的时间,影响整体的作战进度。
八路军帮老百姓修缮房屋
而王建安的意见正好和他相反,王建安认为既然八路军缺少物资,那更应该珍惜物资,所以得在收集完所有可利用物资之后,再去寻找敌军,开展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两人意见不一致,其实出发点都是为了军队考虑,可就是一时间难以达成共识,再加上王建安是个火爆脾气,所以最终还是吵了起来,情急之下王建安甚至拍着桌子和陈毅说话。事情传到延安,被中央领导得知,王建安也在领导那里留下一个骄傲自满不服从上级领导的坏印象。但实际上王建安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他战时运筹帷幄,上阵杀敌,生活中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就是脾气稍稍大了一些。
55年的授衔仪式结束之后,负责授衔活动的工作人员再次向中央领导提出建议,表示王建安确实值得授予上将军衔,王建安的战友多次向领导进言,表示王建安的人品绝对没有问题,他们都可以证明。最终中央领导表示理解,同于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在年为其举办授衔仪式。
年授上将
年事已高之后,王建安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早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还交代如果自己去世,不要公开消息,也不要搞什么送别会和哀悼会,直接将骨灰撒到黄安,让他清清静静地走就行。年王建安因病逝世,因为他之前的交代,部队中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死讯,只是觉得好久没见他,最后找去家里才知道真相。忠勇一世自然令人敬佩,但王建安将军死后的淡泊和静默更是令人击节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