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国汉季的神兵论陶弘景刀剑录胖咪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http://pf.39.net/bdfyy/dbfzl/191124/7637171.html

本文主要按南朝《刀剑录》,谈谈三国汉季的著名兵刃。

如果从现实角度来看,就三国两晋的锻造技术而言,根本没可能有所谓的神兵利器。

两汉魏晋常见的武器就是环首刀,使用“锻钢法”,利用反复折叠锻打刀条,去除金属当中的杂质。

一次折叠锻打为“一炼”,一般的中下级士兵能配有十炼的武具已然不易。至于廿炼(二十炼)、卅炼(三十炼)、五十炼的兵器,便无疑是门阀贵族的专享了。

比如曹丕曾铸百炼环刀,无疑是传国宝器。

(曹)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典论》

实际这些贵族专属的兵器,观赏性、仪式性远大于实用性;今日文物所见的装饰较完整的古刀,基本都是仪仗兵器。真正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实战兵器,难免卷刃、崩刃甚至断刃。因此也罕有传世。

如故抛开手感与配重而言,单单从金属的强度、韧性考虑,今天超市中最普通的菜刀,性能也能秒杀古代的神兵利刃。现代的一把水果刀,放到古代也是摧金断玉的名器,大概可以和“鱼肠剑”相媲美。

兵器所以出名,不在于其本身的强韧,而在于使用者的名气。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喜爱将“器物”与“使用者”相勾连,甚至延伸出所谓的“器物之性”。比如将磐石、蒲苇乃至兰草拟作各种高洁品性之人,甚至推而广之,赋予器物各种秉性。这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事情,因此刀剑也不能免俗。

本文主要就《刀剑录》中的诸多神兵,谈谈三国汉季的武具。考虑到陶弘景(-)的活跃时间大约在三国汉季(-)的三百年之后,诸多传说虽然不免荒谬之处,但相比更晚的记载,又明显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历来大抵将陶弘景视作道教的代言人,实际就他的涉猎范围以及“山中宰相”的雅号来看,陶氏应该被归类为博物学家,与西晋张华相似。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①魏国的神兵利刃

《刀剑录》中关于魏国神兵的记载,比较有趣的有两处。

(1)曹操剑

其一是曹操的“孟德王之剑”。乃曹氏在建安二十年()于幽谷之中所得,发掘时便篆有“孟德王”的铭文,充满着迷信色彩。

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刀剑录》

曹操得一剑,铭曰孟德王常服之

实际建安二十年()是曹操讨伐张鲁的同年。因为前一年()刘备刚刚攻陷成都,且自入川起()便对汉中地区进行了长久的政治渗透。比如相继派遣彭羕、李恢出使汉中,招诱马超来奔,以及葭萌关守将霍峻(刘备部将)与张鲁的同盟关系等等。例证非一。

从《蜀书》中的诸多记载,不难看出刘备对张鲁的引诱。比如张鲁兵败汉中,刘备便遣黄权“迎之”。

先主以(黄)权为护军,率诸将迎(张)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蜀书黄权传》

再比如张鲁降曹之后,自称“宁做曹操的奴才,不做刘备的上宾”。可见彼时的川中与汉中的微妙关系。

(张)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华阳国志》

所谓“幽谷中所得”,其实就是隐喻曹操称汉中地形崎岖,地貌多变。

(曹公)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魏书刘晔传》

至于所谓“孟德王”铭文,则纯粹系扯淡。因为建安二十年()曹操只是魏公,尚未封王。翌年()才晋为王爵。

但《刀剑录》的这条材料依然有史料价值,因为这条“孟德王”铭文很可能是曹操封王之前的一种“舆论攻势”,与改朝换代时各地“灵芝异草、凤凰云集”是一个路子,即所谓的谶纬祥瑞学说。

刘备称帝之前(),也在四川搞这些鬼把戏,当时跳得最欢的是李严,搞出一个“黄龙甘露碑”,大得刘备赏识。后来李严果然官运亨通。

祥瑞谶纬,灵芝异草

(2)曹芳剑

《刀剑录》中另一条兵刃记载,就是齐王曹芳“宝剑自失,只留空匣”。

齐王(曹)芳,以正始六年,铸一剑,常服之。无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后有禅代之事,兆始于此,寻为司马氏所废。--《刀剑录》

按材料,此事发生在正始六年(),实际正始十年()时,司马懿即发动武装政变,将大将军曹爽一党尽数夷灭,曹芳也被架空成为傀儡。

可见曹芳的“宝剑无故消失”与曹操的“孟德王之剑”实际是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味道。都是天命、谶纬学说的“借古喻今、借尸还魂”。这大概与陶弘景本人的道教背景有关。

②蜀汉的神兵

《刀剑录》中关于蜀汉的神兵记载比较丰富。仅选择部分值得分析的案例,略作探究。

(1)蜀汉八剑

章武元年()。刘备铸剑,自取一柄,赐三子(后主、梁王、鲁王)各一柄;关、张、赵、葛各一柄。

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刘)备自服,一与太子(刘)禅,一与梁王(刘)理,一与鲁王(刘)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刀剑录》

按照章武元年()时黄忠、法正刚好死去()的记载,八剑的主人大抵可信。尤其考虑到彼时剑作为仪仗兵器,其实就是赐给高级官员作为展示身份之用。

这条材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采矿地点“金牛山”。

金牛山不在川地,而在湖北宜城。宜城彼时是县级单位,东汉时隶属南郡,三国时隶属襄阳。实际这里也是刘备最初的封爵“宜城亭侯”的所在地。

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蜀书先主传》

按照章武元年()刘备东征的大背景,彼时襄阳在曹魏而不在东吴,虽然刘备擅属了南郡太守,但未见擅署襄阳太守的记载。他还派遣镇北将军黄权在江北防备魏军,可知应该没有挑衅曹魏,两面树敌的打算。

(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王沈《魏书》

因此此处的“采金牛山铁”,毫无疑问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不过仍然可以从金牛山的地名,窥见背后的命名逻辑。

金牛山采铁铸剑

(2)关羽刀

关羽刀铭“万人”,号称是关羽不惜性命,进山采神铁铸成。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刀剑录》

实际关羽老家司隶河东,亡命徒出身,在诸多传说中,有说是打枣子的(三国演义)、有说是武财神的(马上封侯)、有说是文财神的(熟读左传),莫衷一是到了混乱的地步。

按照《刀剑录》的记载,关羽的身份又多了一个,就是铁匠,同时兼备徒手采矿技能。

(3)张飞刀

张飞的“蜀新亭侯刀”是播流最广的谬误之一。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刀剑录》

实际“蜀”是蔑称,被吴国的诸葛恪、薛综骂作“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川蜀政权真正的称呼是“汉”。

(薛)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吴书薛综传》

张飞的“蜀新亭侯”,就如同中国人自称支那,日本人自称倭奴一样,根本不值一驳。

合理的称谓,是“汉西乡侯刀”。可见张飞刀比关羽刀更不靠谱,纯粹是陶弘景的思维发散。

(4)黄忠刀

黄忠刀号称“刀身如血”,定军山一日之间,“手刃百人”。

黄忠,汉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于汉中击夏侯军,一日之中,手刃百数。--《蜀书黄忠传》

黄忠得一刀,一日之中,手刃百数

可怜的老兵黄忠,死了都被人这么消遣。实在太过不幸。

任何一个具备基础常识的人,都知道金属的强度与厚度挂钩。按照刀刃的厚度,别说挥刀去剁“顶盔掼甲”的职业军人,就是挥刀去剁大猪骨头,按照东汉末期的冶炼技术,最多三五下,就得刀口卷刃,不得再用。

《水浒传》中武松“火烧鸳鸯楼”时,就是连杀数人,刃口崩毁。而且武松在鸳鸯楼杀的,都是张都监手下的奴婢小厮,还不是披甲婴胄的武士。

武松按住,将去割时,刀切头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按《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可知即使在三国汉季的一千年之后,刀具质量都十分堪忧。

因此黄忠所谓“赤血刀一日斩首数百”根本就是没影儿的事情,是疯人疯语,与武侠小说儿一个性质。

(5)诸葛亮刀

“诸葛亮刀”是蜀汉所有神兵当中最为扯淡的记载,可信度为零。仅放在此处,供读者朋友观摩,以作谈资。

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刀剑录》

按《刀剑录》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贵、缅甸东北地区)之后,路过青石祠,“抽刀刺山,刃入山体,人不能拔”。

这种故事在西欧、北欧乃至近代的日本动漫、中国武侠当中都极为常见。充满着“宿命论”、“天命论”、“英雄救世论”等狗屁不通的文化糟粕。说实话,陶弘景把诸葛亮跟这种神怪妄语联系在一起,对武侯实在是一种大大的亵渎。

③吴国的神兵

在《刀剑录》中,当属东吴的神兵最为舛谬,比蜀汉的记载有过之无不及。

(1)周瑜剑

按陶氏所言,赤乌年间,东吴有人发掘到淮阴侯韩信的故剑。孙权赐给周瑜。

赤乌年中,有人得淮阴侯韩信剑,帝(孙权)以赐周瑜。--《刀剑录》

孙权得韩信剑,赐周瑜

按赤乌(-)是孙权末期的年号,而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那此剑被发掘时,周瑜早成冢中枯骨,难不成是孙权赏给周瑜的鬼魂了?

更可笑的是,韩信的淮阴侯,是被刘邦褫夺兵权、软禁之后授予的虚衔儿。韩信本是齐王,后为楚王。按东吴的地缘环境,即使真的发掘出了韩信剑,那铭文也应该是“楚王信”,何来“淮阴侯”?

活人岂知死人事?今人岂知未来事?

(2)皇帝吴王剑

陶氏称,孙皓(吴末帝)在建衡元年()铸剑,铭文“皇帝吴王”。

孙皓以建衡元年,铸一剑,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刀剑录》

读至此处,不由大笑三声。皇帝是皇帝,国王是国王,岂有将皇帝与国王并列的道理?当年曹操僭越魏王时(冕十二旒、乘金车、驾六马),尚且知道“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孙氏僭号江东,称帝四代(孙权、孙亮、孙休、孙皓),难道还会搞不清楚“王”和“皇帝”的区别吗?

此铭文最大的漏洞,就是“吴王”的称号不是汉廷授予,而是曹丕授予。汉廷授予的封号是“吴侯”,而非“吴王”。

魏黄初二年,(曹丕)遣使者邢贞拜(孙)权为吴王。--《吴书张昭传》

在东吴与曹魏交恶的环境下,孙皓再怎么荒唐,也不可能使用曹魏的封号。遑论将“吴王”与“皇帝”并列了。

将“皇帝降格为王”的荒谬程度,大概和明武宗自封“威武大将军”有的一拼。如果从彼时魏吴关系来看,此记载的可信度为零。

(3)断蒙刀

在《三国志》中,吴将董袭,曾经率部突袭江夏太守黄祖。彼时董袭与凌统“人披两铠,先登陷阵”,率众跳上敌方战船,抽刀砍断风帆的绳索,敌船失去控制,横于江面,吴军遂大破黄祖。

(董)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吴书董袭传》

董袭抽刀断绁,艨艟横流

董袭“抽刀断绁”的典故,书有明载,无可置疑。然而此事在《刀剑录》中,又被扭曲为另一种怪异模样。

按陶氏所言,董袭砍断的不是“绁”(绳索),而是“蒙”(船体)。

(董)元成引刀断冲头为二流,拜大司马,号“断蒙刀”。--《刀剑录》

蒙即艨艟,一种包覆牛皮的狭长快艇。按照陶氏的理解,董袭拿的应该是“盘古阴阳至尊无敌屠龙大砍刀”,一刀能将艨艟巨舰拦腰斩断,这与“手撕航母”差不多一个性质。

更可怕的是,陶氏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董袭手中的“断蒙刀”,竟然是他自己铸造的。

董元成,少果勇,自打铁作一刀。--《刀剑录》

这打的只怕不是“铁”,而是瓦坎达帝国的“震金”(见漫威作品《黑豹》);董袭应该也不是地球人,而是流浪异星的宇宙霸主。

《刀剑录》这段记载,在玄幻的基础上,又平添了几分仙侠的味道。想必陶弘景对自己的“杰作”应该也颇为满意。

陶氏大概编得兴起,又笔走龙蛇般写道“董袭凭此大功,官拜大司马”。

太谦虚了,董袭要是有这两下子,什么大司马小司马,直接封个“银河大将军”,它不香么?

实际魏晋南北朝时代,还真有个银河大将军,即侯景。其自封“宇宙大将军”,二十五朝仅此一家。

(侯)景又矫诏曰:“相国可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余悉如故。”以诏文呈太宗。太宗惊曰:“将军乃有宇宙之号乎!”--《梁书侯景传》

董袭“一刀劈断艨艟”的记载,固然是疯人疯语,实际也早有伏笔。因为陶氏连董袭的名讳都搞错了。

按《吴书》,董袭字“元代”;《刀剑录》写成了“元成”,可见此事无疑出自地摊文学。

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人。长八尺,武力过人。--《吴书董袭传》

董元成,少果勇。--《刀剑录》

篇幅所限,本文便不再另撰小结。

陶氏的《刀剑录》,其中当以曹魏相关记载较为可信,至于吴蜀二国的记录,则纯粹是疯人疯语,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

从这个角度看,罗贯中相比于陶弘景,已算十分克制。罗氏基本还局限在“武侠”的范畴之内,编排的大多只是甲胄兵刃的形制;至于陶氏,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换言之,如果《三国演义》由博物学家陶弘景来执笔,只怕《超级仙魔大战》就要提前一千七百年问世了。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