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申论考试中常用的原理效应 [复制链接]

1#

一、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鲶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启示:1、要有忧患意识。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应该积极进取,不能自满,要不断创新,努力完善,提高核心竞争力,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

2、企业应完善激励机制,给劳动者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才能让劳动者更具活力和创新力。

二、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启示:1、目标要明确。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发展都必须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某地城镇化建设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搞成造城运动、房地产开发。

2、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制度一定是对事不对人,即一视同仁,不能有双重标准。适用于制度应用、执行法律、打击惩罚等。

3、要明确职责权限,不能多头管理。

三、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启示: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突破惯性思维,才能获得进步,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逻辑"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四、奥卡姆剃刀定律

“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这也正是“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化”法则:保持事物的简单化是对付复杂与繁琐的最有效方式。

启示:精兵简政,简政放权、简化流程、最多跑一次。

五、木桶原理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启示:要找准痛点、补齐短板。

六、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启示:遇到问题一定要着手解决,否则将会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七、垃圾桶理论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心努力。

启示:管理手段要更丰富、更人性化,不能仅靠监管、处罚等强制性手段。

晓梅老师说: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若要运用这些理论、效应,最好先用二三十字对其加以解释(不要复杂繁琐),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将所引用的理论效应与议论的内容相结合,而不是让原理效应孤零零地存在。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短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