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0潼关人都不知道的老潼关传说在这里 [复制链接]

1#
皮肤科医生刘军连 http://pf.39.net/bdfyy/zjdy/210825/9359991.html

小时候,最喜欢坐在树下

听爷爷、奶奶讲老潼关的传说

如今回味这些故事,

却很有趣味

大家都知道

咱潼关有历史悠久的小吃美食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民间流传着不少传说

有些传说可能连潼关土著也不一定都知道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回味那些源远流长

的老潼关古老传说

传说之┈┈潼关成了抗日前线

年2月6日,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可谓冰天雪地。就在这天下午4点30分左右,日寇的炮火向潼关火车站开始猛烈射击,霎时烟火弥漫,城内乱作一团,百姓惊慌万状,南城门拥挤不堪。为了逃避炮击,有涉水从水关洞逃出者,有弃子女于路边自己逃命者,逢相践踏,惨不忍睹。当晚潼关城内是十室九空,仅留下走不动的、老弱病残的。县政府迁往鱼化屯时,公安局仅留下一班士兵和一个巡官。这巡官名叫钱渭城。当晚46军军长樊松甫由华阴沙渠村赶到潼关,亲赴城内巡视一周,查看防区情况,在听了钱巡官汇报城内情况后,樊军长认为钱巡官维持治安有功,表现了与潼关共存亡的决心,当即任钱为潼关警察局局长。警察局暂住蒋家崖上,负责维持城内治安秩序,对稍有不规者就地-,震慑了匪盗。半夜28师赶到,即布置了河防兵力,不顾吃喝先筑起简易的河防工事。一面固守黄河,一面维护治安,组织百姓返家,不几天县政府从鱼化屯搬至禁沟口办公,从此禁沟改金沟,成了战时潼关行政指挥枢纽。富商大贾逃往渭南、西安、宝鸡一带。贫苦百姓在炮火口迁了回来,安下心各操本业,在炮火中生长、生活。当时在潼关住的人,有一句自豪的话说:“我是大炮底下震大的。”
  从此,潼关人在敌人炮火下创出了一个抗日前线的战时潼关。苏家村与南、北刘村,成了各种货物交易市场,小商林立繁荣,逐渐焕发出一派生气。

传说之┈┈女娲山太子坟

女娲山除女娲传说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虽然听来十分神奇但有相关史籍考证、碑文记载和眼见为实。这些传说为女娲山罩上更为神秘的面纱。
  当年女娲举石补天时的第二脚踏平山头一侧后人在平地建起女娲庙。紧邻女娲庙未被踏平的山头另一侧有座跟当地丧葬习俗截然不同的“宫坟”当地百姓叫它“太子坟”。传说“太子坟”有段不同寻常的来历。
  相传武则天主持朝政将中宗皇帝李显贬为卢陵王流放房州。李显一行从长安越秦岭、过驿栈到陕南从安康至房州的旧官道上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食宿困难。途经女娲山时车马劳顿他们慕名投宿女娲庙准备休整数日。没想到途中感染伤寒李显在庙里一病月余未愈幸得一小和尚鞍前马后日日伺候起居天天照顾饮食事事无微不至李显方才康复后继续启程前往房州。李显为感谢小和尚临行前将其收为义子暂留庙中。
  李显赴房州后一些时日蓦然接到圣旨诏其回宫封为太子李显未经平利取道岚皋。李显后来登基称帝虽朝务缠身却未忘昔日有恩于己的小和尚差人快马前往女娲山诏义子小和尚进宫受封。遗憾的是李显离庙后小和尚染疾而终。李显遂下诏受封小和尚为皇太子遵从僧人习俗就近厚葬故此坟得名“太子坟”。
  《新唐书》“则天皇后”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光宅元年二月废皇帝为卢陵王幽之……圣历元年三月召卢陵王于房州卢陵王至自房州……立卢陵王显为皇太子……”又在“中宗”一章中记载:“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今湖北丹江)又于房州。圣历二年复为皇太子。”平利是去房州的必经之地汉白官道途经女娲庙。电视剧《大明宫祠》剧中也讲到李显被贬流放房州。史记李显的这些经历与“太子坟”的来历相印证。
  “太子坟”独居女娲山之巅其坟的占地规模、形状也与当地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平利地处大巴山与川东、鄂西相邻土葬也多随此地习俗坟场占地略大于一张床位坟头状为大小头即头大尾小、头高尾低。而“太子坟”成周长约30米、高约5米的半圆型周围用青石砌成上覆黄土坟状为典型的关中唐长安皇亲国戚的丧葬习俗。女娲庙的和尚素来火葬将骨灰藏入塔院的塔内而庙外人不可能来庙基内土葬。这一点也能说明:“太子坟”内葬的是和尚;“太子坟”属唐宫廷丧葬。由此“太子坟”之说来由可信。
  紧邻女娲山梁向西3公里便是何家沟村该村有座“三姊妹坟”远近闻名传说神奇。光绪三十二年七月葬于此地的张氏三姊妹胞兄为其合葬坟立碑树传记载:“未学而能诵经未习而能书字且于鼎烧药物烹炼火候无不悉之坐静三五七日至半月未进米粒而神气充盈飘飘然而有冲举之相。奈年未及笄姊妹俱工归寂将殁没之时逐一吩咐沐浴更衣凭几而逝。即殁之后围聚英灵显若远方为人医疾逢疗即愈问其里居姓云生长女娲山张姓是也。姊妹同行开花济世后有来香者挂表墓者始知已登仙果。”
  紧挨三姊妹坟还有一座三层小塔青砖所砌。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造反派中有好事者将塔拆除拆至塔基时突见一木盖罩着个大木坛。造反派们以为是塔中之宝揭开木盖突然发现一女子坐于坛内头盖红纱巾纹丝不动。胆大者遂揭去纱巾一缕青烟袅袅升天此人即化为灰烬留下白骨。众人惊叹之余忙将木坛上盖回土填埋。现塔身不复存在仅存一堆青砖。此事说来十分离奇但何家沟村85岁高龄的老太王道芳证实拆塔时她在现场亲眼目睹;65岁的何家沟村村民廖金玉也证实当年正是身为造反派小头目的他带头拆掉此塔此传不虚;退休教师张友中告诉笔者塔中之人是他的五姑婆死时年方17岁在世时就有打坐的习惯常于柜盖上打坐数日闭目养神水食不进。

传说之┈┈“狼吃娃”与黄河鲶鱼汤

潼关位于黄、洛、渭三河交汇处,丰富的水产资源使得沿河的人们自古以来都是以打鱼为生。潼关的又一名吃——黄河鲶鱼汤便诞生在老潼关的黄河古渡口。它是以黄河鲜活鲶鱼为主料,佐以秘制调料,经慢火炖、熬1小时左右方可食用,其汤色乳白如奶,味道鲜香醇厚,且有滋补强壮之功效。吃时配以焦黄酥脆的油炸馍片,味道鲜美异常。
  
  说起这个由潼关独创、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被国外友人誉为“黄河第一汤”的潼关黄河鲶鱼汤的历史渊源,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店家介绍说,在上世纪70年代,几位渔民打鱼收工后在岸上架锅做饭。大家舍不得吃卖价高的鲤鱼之类的,只挑了几条不值钱的鲶鱼炖煮。趁着烧水煮鱼的功夫,他们在沙地上玩开了“狼吃娃”的游戏。玩性甚浓,一时间大家就把炖在锅内的鲶鱼忘得一干二净。等到想起时,连忙揭开锅盖,顿时香气扑鼻,一锅牛奶般的醇厚的鱼汤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而大块的鲶鱼肉早已不见了踪影,全都化成了小渣渣。哪里见过这等鱼汤?大家争先恐后地拿着勺子舀着品尝。一看惊喜,一尝就更惊喜,几人竟不约而同地连声叫好:“好喝,真好喝!”、“吃了半辈子鱼,还从没喝过这样美的鱼汤!”、“这哪里是鲶鱼汤呀,这简直就是神仙喝的汤呀!”歪打正着,潼关黄河鲶鱼汤这一金牌特色汤,就这样因几位渔民的一时疏忽而被他们集体“创作出来了”。后几经“发扬光大”,现在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食,吸引得周围省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纷纷前来品尝。

传说之┈┈鲁迅与潼关酱菜

潼关酱菜久负盛名,品种有八宝小菜、什锦包瓜、连皮酱笋等,色泽鲜润、晶莹透亮、质脆爽口、口味醇厚,素有“十里放香”之称。历来都是进献朝廷的贡品。
  潼关酱菜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相传,由山西临猗人在潼关经营蔬菜和酱制品时,因鲜笋不宜久存,将其泡入酱缸,偶得其法,后经不断完善流传至今。
  据介绍,年,贵州茅台酒和潼关酱菜同去参加巴拿马世界名特产品博览会。会上,洋人对中国盛酒的陶罐根本不屑一顾,急中生智的清政府官员一下子敲碎坛罐,顿时,酒香四溢,一片哗然;而盛有潼关酱菜的竹篓则不启封却酱香扑鼻,引起众人垂涎……结果潼关酱菜与贵州茅台酒双双获奖。
  当地朋友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7月,鲁迅先生与京津文化名人10余人,赴国立西北大学讲学。因“大雨、逆风、舟不易进”,不能继续西进,只好在潼关稍作逗留。上岸后,鲁迅先生一行稍作休息,便去一家饭店吃饭。席间,一盘潼关酱菜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极大兴趣。同行者好奇地问:“先生,您爱食这菜么?这是此地的名特产。”鲁迅笑答:“这菜我食过,那是年冬,我家藕琴公在陕为官二十五载,荣归故里,即带了此礼物,回绍兴后,给我家送了两篓,此形此味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的一席话,引起了同行者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品尝,散席时鱼肉酒菜尚剩,唯独那盘小菜一扫而光。
  更有趣的是,鲁迅先生在国立西北大学讲学后,又专程由水路东行,到潼关购买酱菜。据《鲁迅日记》载:“午抵潼关,买酱莴笋十斤……”回京后,大多分送亲友,有人说是他学叔祖的样子,可他说,因为酱莴笋风味独特,作为出远门归来的礼品是最好不过的.

传说之┈┈慈禧太后与鸭片汤

吃老潼关肉夹馍时一定要配鸭片汤的。
  鸭片汤并不是由鸭子肉烹制而成,而是用猪的里脊肉制作,原名叫“烩里脊片”。它是把鲜里脊肉先竖后横切成小片,放入碗中用鸡蛋清调和,炒锅加热后,盛入清油,不等冒烟,将调和好的肉加少许淀粉稠浆打芡放锅内,炒勺不断搅拌,旺火升温,即“热锅凉油”。待肉片徐徐泛大,稍变色即可出锅,去掉余油置放碗中,用白汤适量,放入锅内煮沸,加盐、姜末、葱片,盛入品碗,加上香油少许即成。
  “烩里脊片”如何“升级”成为“鸭片汤”?这还要从慈禧太后西逃西安这段史话说起。
  清光绪二十六年(年)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次日,慈禧太后挟着光绪皇帝仓皇离京,逃奔西安。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经潼关时,潼关四大衙门的官员为了讨好他们,就调遣了多只木船搭起浮桥,船头船尾全部都用黄色缎子盖着,中间用木板铺平,上面铺上红毡,各路官员和民众跪倒两侧接驾。官员们还煞费苦心地让当地名厨研习满汉菜谱、试做满汉全席。次年9月,两宫由西安回銮又至潼关逗留,官员们鞍前马后,极尽阿谀之能事为其接风洗尘。面对着极为丰盛的满汉全席,慈禧太后味如嚼蜡,但独独垂涎于潼关的传统名菜——肉酥汤鲜味美的“烩里脊片”。慈禧太后赞赏地说:“此汤似御膳中的‘鸭片’,口味甚合我意。”从此,潼关烩里脊片更名为“鸭片汤”,名声大噪,时至今日仍为潼关一大名菜。

传说之┈┈李世民与老潼关肉夹馍

肉夹馍是陕西著名的风味小吃,但老潼关的肉夹馍却别具一格,似乎比其他地方的更胜一筹。它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定要用刚出炉的烧饼夹煮好的冷肉,俗称“热馍夹凉肉”,这是最传统、最爽口的吃法。馍干、脆、酥、香,肉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咸香适口,回味深长。
  据介绍,老潼关肉夹馍原名烧饼夹馍,起源于初唐。传说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千百年来,老潼关肉夹馍让人百吃不厌,被誉为“中国式的汉堡包”、“东方三明治”。
  潼关肉夹馍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独到:将五花肉放在装有特制的配方和调料的卤锅内浸泡和炖煮,肉质细腻,芳香扑鼻;将精制面粉加温水、碱面和猪油搅拌,和成面团,搓成条,卷成饼,在特别的烤炉内烤制,待花色均匀,饼泛黄色时取出。刚出炉的千层烧饼里边是一层层的,皮薄松脆,像油酥饼。咬一口,掉渣烫嘴,口感极佳。然后用刀切成两扇,夹卤碎凉肉。肉夹馍就大功告成了。吃起来酱香浓郁,风味独特。

这些美丽的传说典故

生生不息,流传至今

潼关,这座神秘而传奇的古城

来源于网络,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