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55年我军举行授衔仪式,57位开国将 [复制链接]

1#

在那困厄的年岁里,红军长征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血与火激荡的史诗,在那惊心动魄的战场,所有人都是抱着一个大公无私的信念,他们或许生如蝼蚁般渺小,是一个个最微小的个体,但同时,他们却因为信念和精神而变得无比高大,无比隽永。正是因为有这些将士们的团结一心,奋勇作战,所以才会有后来新中国的成立,也正因此,在人们的心中,每一个将领都在新中国的开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值得获得肯定和赞誉。

直到年,随着一声炮响,胜利的号角冲上天空,中国人民笼罩在一派喜气洋洋、团结欢庆的场面中,对这些将领的表彰仪式、授衔仪式也提上了日程,授衔是源自美国军队的一种制度,能够方便确认这些将领们的地位,方便军事管理,也是一种荣誉,它的级别高低都与在战争中所立下的贡献、担任的职务息息相关。

年我军举行了授衔仪式,在这次授衔仪式上,经过综合评定,最终有57人荣获这一荣誉,走向授衔的奖台,不过,当时这份授衔名单并不是毫无非议的,事实上有一些将领被认为评级过低,比如有些本该列入十大元帅的,最后遗憾的位列上将之位,有些本该评上将的,后来主动让贤成了中将。

不过凡事总要两面性,一般一面显得过高,另一面就显得过低,所以大家就会发现,有一些将领的评级被人认为是高出他实际应得的军衔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57位开国将领中,有哪些人被认为是授衔高了呢?

年的时候,为了跟后来的授衔仪式做出准备,以较好的姿态走入后面的评衔工作,当时就已经对军队各位将领做出过一次评级,而在这次评级中,一共有五十多名将领入选了名单,这一份名单虽然不是后来的正式版本,但是跟年的评级也是有较大的关联,甚至是直接挂钩的,不但有较大的意义,同时还有参考作用。根据规定,年的上将必须是在年评级中出现,并且评级地位较高,否则这份评级就没有说服力。

此后,评级初步名单已经确定,许世友、陈锡联等人作为在年名单上的正兵团级干部,被授予上将军衔,韩先楚、李天佑等副兵团级干部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这些上将军衔是完全按照程序来的,评级不高不低,让所有人都不感到意外,让人感到有些特殊的是贺炳炎。

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本来按照规定,他作为名单中的准兵团级干部,是无法进入上将评选的,但他却被越级评选为了上将,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了解其中缘由,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个将领本身,贺炳炎跟其他上将一样,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一员猛将,他曾经因为追随贺龙、钦佩贺龙而进入军队之中,跟随他历经多年战火岁月,走过无数革命根据地,是贺老总帐下的一员虎将。

从红军长征到解放战争,贺炳炎拔剑四顾,驱散敌寇,此心坚定,从不茫然,相比起很多敌军都是贪生怕死,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存在,而贺炳炎这样的将领就显得英武而伟岸。后来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不畏艰险,被炸弹炸断了一条手臂,但他并没有因为残疾而停止作战,反而依然一直骁勇善战,因此就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美名,他的存在,是那些懦弱贪生怕死之辈的反面例子,当那些鼠辈看到贺炳炎这样的存在,都会惭愧不已,仿佛是被他的光辉灼伤了心灵。

解放战争时期的在宜川战役、荔北战役中,贺炳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宛如关云长单刀赴会直挑敌军一般,带一直精锐兵力直入敌人腹地,不但在敌人之中左冲右突,打散了敌人阵型,让敌人们一时慌乱不已无法做出准确预估,很快就自乱阵脚败下阵来,并因此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调。

后来就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评级时间,如果按照战功累累,贺炳炎肯定能够在评级中优先获评,但问题是他资历较浅,而这份评级很大程度上也是按照兵力来进行排列的,所以他最终没有达到兵团级干部的级别,被评为了准兵团级。

不过后来在确定上将的名单中,贺炳炎又一次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原来当时负责评定工作的刘伯承等人,认为,由于湘鄂西根据地的将领们在当年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必须要受到更高的表彰,至少在这些将领中,必须有一位上将,当时湘鄂西根据地将领分别是许光达、贺炳炎、廖汉生。许光达是大将军衔,而剩下的两位将领中,廖汉生主动辞让,最终经过层层考虑,还是让上将军衔戴在了贺炳炎头上,廖汉生则为中将。

看完这次军衔评定的前因后果之后,大家应该明白,不是贺炳炎的评级出了问题,他的功绩值得这个评级,而且一切也是按照规章制度,层层审批下来的,之所以说他授衔过高,只是因为很多同为准兵团级干部的人只是少将,但这本来也不能横向比较,一概而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