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餐饮资讯56个民族的美食,你吃过多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 https://m-mip.39.net/fk/mip_8250699.html

中国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56个民族,56道菜,一起来涨姿势吧。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2.回族——面点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苗族——酸汤鱼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4.傣族——猪肉干巴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5.傈僳族——漆油炖鸭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6.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7.壮族——宁明壮粽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9.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11.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12.阿昌族——酸辣谷花鱼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13.怒族——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温克族——鄂温克酸奶子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15.鄂伦春族——鄂伦春烤肉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16.赫哲族——杀生鱼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塔拉克)、鱼片(拉铺特克)、刨花(苏拉克)、烤鱼(稍鲁)、烤鱼片(达勒格切)等。

17.门巴族——荞麦饼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18.白族——柳蒸猪头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19.保安族——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20.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21.达斡尔族——“二米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等。所谓“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22.德昂族——酸笋炖鸡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23.东乡族——东乡族栈羊肉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24.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25.独龙族——蜂蛹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26.俄罗斯族——烤面包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俄罗斯人切土豆、胡萝卜多切成块,而不切条。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俄罗斯人称啤酒为“毕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27.哈尼族——竹筒鸡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29.基诺族——芭蕉肉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30.京族——鲶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31.景颇族——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32.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抓饭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33.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34.黎族——竹筒饭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饭。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36.满族——萨其玛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汉全席是我国最着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37.毛南族——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毛南山地盛产红薯,并在食物中占一定份量。为能充饥和享受各种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干片,水磨取浆制作红薯粉丝,整个儿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饭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38.仫佬族——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39.普米族——红烧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40.羌族——羊肉附片汤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41.撒拉族——撒拉族油搅团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42.畲族——豆腐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43.水族——鱼包韭菜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多种。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美食:鱼包韭菜

44.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45.塔塔尔族——古拜底埃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46.土家族——粑粑(糍粑)腊肉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47.仡佬族——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48.土族——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49.佤族——鹌鹑肉汤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50.维吾尔族——烤羊肉串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51.乌孜别克族——米肠子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较少,多吃羊、牛、马肉。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52.锡伯族——辣罐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通常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黄色捞出装盘上席。

53.瑶族——荷包扎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54.裕固族——烧壳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面点美食:烧壳子

55.彝族——白水煮乳猪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56.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

①总编:中国粤菜厨师美食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