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亚u0001丑u0001 [复制链接]

1#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是我们儿时就知道的几大兵器,而在这几种兵器之中,“钺”的知名度似乎不是很高。在山东博物馆中,有一件叫做“亚丑钺”的珍贵文物,可以为我们了解“钺”这种器物提供一个窗口。

"亚丑"钺,商代,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年,由王恩田先生等人组成的考古队对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进行挖掘,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墓葬也是迄今为止除了安阳殷墟之外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墓葬。就是在这座墓葬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制作精美的亚丑钺。如今,这件绝世珍宝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中,也是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说法,亚丑这样的“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也就是说,亚丑钺中的“亚丑”二字,代表上古时期一个叫做“亚丑族”的国族,那么,这个钺有什么功能,在古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关于这一问题,历史学者们提出了两种看法。

郭沫若(年11月16日-年6月12日)

实用器:斩杀与刑罚

既然位列十八般兵器,那么“钺”自然应该是一种能够击杀敌人的武器。考古发现,处于夏商周三朝较早阶段的钺,有一部分在刃口处有裂痕、破损,这就证明这些钺在过往的一段时间中是被当做实战武器所使用的,但问题是,比起矛、戈、戟等兵器,考古发现的钺的数量明显要少得多,且大多出现在贵族墓葬,这就意味着在当时,钺比矛等普通兵器更少见,且更尊贵,于是学者推论,如果钺是一种实用器,那么,它或许被用于刑杀。

《史记》,司马迁(西汉)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

比如《史记》就曾记载,武王伐纣时,先是用铜钺斩杀了纣王,其次,又用“玄钺”斩杀了纣王的宠妃。

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史记·周本纪》

由此可见,钺在当时是用来斩首的刑器,且针对被斩首人身份的不同,其形制和颜色或许也有不同。

礼用器:王权与兵权

第二种说法认为,钺并非是实用器,而是象征身份与地位的礼器。对于古代统治者而言,可以凭借己愿处死他人本就是他们独享的权力之一,以此为基础,钺从用于斩首的刑杀工具转换为象征统治者身份的礼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字演变过程

除此之外,文字的演进也可以作为辅证,我们知道,夏商两朝的甲骨文和金文多为象形文字,而“王”这个字,和“钺”这一器物密切相关。在金文中,“王”字最下面的一横就是钺的形状,所以我们可以推论,至少在商朝,钺逐渐实现了从刑杀工具到王权象征的转变。

在古代,杀生予夺除了是统治者个人的权力之外,也往往被让渡给在外征战的将领,也正因为如此,钺除了象征王权外,还象征着兵权。在古代,一国的重要将领率军出征,手中往往持钺,以表示自己拥有最高指挥权,因此也有“持钺之将,可斩持节之将”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在重大战役中,一个国家往往派出多支部队,而这些部队分别由不同的将领统帅,一旦队伍之间发生冲突,持有钺的最高将领,可以直接斩杀持有节的普通将领,以保证军队步调一致,不发生内乱。

《三国志》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赐钺的场面,比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就记载,“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也说,“逊假节钺为大督,逆曹休,斩获万余”。这些都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将军事指挥权转交给其他将领的表现,而“节钺”则是最高兵权的象征。

顺便一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妇好是否真的是一位率军作战的将军”这一问题有着深深的疑惑,毕竟古代女将十分少见,而传说当中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却能够率军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直至年,这一问题随着某件文物的出土而变得没有疑问。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钺,文物均刻有“妇好”二字,象征着最高军事指挥权的钺,出现在了妇好的墓中,且刻着墓主人的名字,这就证明了在当时,妇好确实是一位将军,而且在当时的军事系统中,其地位很高。

结语

山东博物馆的亚丑钺,刃口没有破损,制作精美,且铭文刻有族国名字——“亚丑”,所以可以推断,这件文物应该与妇好墓中出土的钺性质相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甚至是王权。

亚丑钺长宽均不过30多厘米,与一块小型的生日蛋糕大小相仿,可就是这么一件小文物,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象征着高贵的权力地位。文物是记录历史的宝贵证据,它们跨越千年,沉淀至今,对我们慢慢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