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之三国系列第35期)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键的时刻,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更决定着三国历史的命运。(当然这只是罗贯中笔下的历史时刻,与三国正史有出入,我们今天谈这件事的主要来源也是根据《三国演义》,但是也会略涉三国历史,故而望各位朋友看的时候,能够以事件为准,以人物为准,不要太纠结于正史或演义,说历史的女人在次多谢。)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在《三国演义》中发生在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曹操顺利得荆州之后,就想搂草打兔子捎带拿下江东,这样以来,以后就专心对付益州、凉州、汉中就可以了。但是糟糕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骄傲和志得意满的时刻。此时的东吴集团得知曹操要来攻打的消息后,都非常震惊,因此江东方面也分为两派:文臣基本全部主降,统兵将帅则基本主战。文臣主降的依据也是有根有据,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曹操势大,当时曹操拥兵百万(《三国演义》数据,势同官渡之战时的袁绍),这是最重要的因素,说白了就是打不过,何必打?最后还让江东遭到兵乱,惹得百姓不能安定生活。其实这一方面也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时江东方面的文臣中,多是地方望族和豪族。第二是曹操所代表的是东汉正统,虽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但是汉献帝毕竟还活着,还是有大批士族忠于东汉王朝的。这也是东吴文臣主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东吴方面将帅主战的理由也很充足,他们不像文臣那样重视虚头巴脑的所谓正统,他们讲究的是实际利益,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出发点是军事角度,也就是作战。曹操兵多为北方人,对于南方的气候不适应,另外远途而来,也是疲惫之师。再则是作战的方式,北方士兵多为重步、铁骑,而这些优势在江东完全发挥不出来。但是对于南方士兵来说,则是取胜的关键,他们可以借助于长江天堑,充分发挥南方水军的巨大优势,一举击溃曹操的大军。所以说,东吴将帅主战是因为他们有必胜的把握。而在江东主战派中的代表人物则是周瑜和鲁肃。但是在《三国演义》中,针对如何应对曹军,孙权召集群臣开会商量对策时,周瑜不在都城,在前线统兵,所以只有鲁肃在家。所以当群臣都纷纷说投降的时候,孙权很无奈,心里肯定也很窝火,但是没办法,也不能表现出来,所以他只好去上厕所,想去透透气,再想一想该怎么办。而鲁肃则借机跟了出来,也去上厕所。孙权作为一方之主,那是绝顶聪明之人,就回身问鲁肃,你怎么看?鲁肃就对孙权掏心窝子,说:“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用白话来说就是这帮家伙建议将军投降曹操,这实在是不能听啊,这帮家伙是在把将军往火坑里推啊,他们是坑你啊。孙权说,你怎么能说他们坑我呢?鲁肃就继续说:“将军,你看啊,我们这些人,个个都是谋臣,凭的是靠能力吃饭,能在将军这里工作,也能到曹操那里去工作,比如我,投降了曹操,以我的能力最终干他个州郡官职绝对没问题吧,但是将军你要是投降了曹操,你让曹操怎么安顿你啊?就算封你,也不过是个侯,总之官职不能高过曹操吧,你还谈什么称王称帝的大业啊?所以说,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将军也应该早做打算才是啊。”孙权听了鲁肃一席话,那是内心倍感温暖,但是孙权这个人啊,心细如针,虽然有了鲁肃一番话,仍然召回周瑜问询。那么他问询什么呢?在孙权看来,主战是他的内心所想,但是光有豪言壮语是不行的,他要可靠确定的对策。所以问周瑜,如何才能打赢这场仗,于是周瑜就把敌我利弊一分析,以及如何作战能够成功一说,这下孙权心里算是有底了,到这时候,他才把手头早已备好的数万兵马交给周瑜,让周瑜作为前线总指挥,对抗曹操的入侵大军。结语:根据鲁肃的一番分析,便知“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对于孙权的重要性(当然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功劳描写,不过按照孙权的城府来看,他主要是听鲁肃之话和周瑜的决战部署)。最终在周瑜的统领下,君臣一心,全军同力,借助于地理等优势,成功击败了曹操的伐吴大军,保住了江东基业。单以这一节来看,鲁肃这几句话对于孙权的作用可以说具有再造之功。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