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599614.html斧钺是先秦社会重要的生产工具、武器,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出土了几件表面饰有彩绘的斧钺。划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M63出土1件彩绘石斧;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M44、M58各出土1件彩绘石斧。(图十一)上述三件石斧图案表面都涂有红色色彩。此外,陶寺遗址、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等遗址中都有出土部分斧钺,其木柄部分都有涂刷痕迹,都涂有红色色彩。而红色也是巫师喜欢的颜色,这种嗜好也根植于古老的衅礼。
血液崇拜使人们把与血液相联系的红色也一起神秘化了。上述墓葬从随葬器物来看,墓葬等级都较高,墓主人身份也都较高。有彩绘或涂红色色彩的斧钺的出土,表面该墓墓主人生前可能是部落酋长或巫师,可能既掌握着神权也掌握着部分军权。当然,斧钺上的花纹图案也可能是部落的象征或是图腾,在一定意义上亦可能是斧钺神格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此外,斧钺很早就具备了征伐的礼意,如《左传·襄公三年》载:“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
杨伯峻注:“军礼犹言军法也。”征伐也是军礼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军事活动中,斧钺往往是正军心,严纪律的主要用具,是治军的重要器物。不仅是军权的象征,同时也是展示军威,号令军队的重要武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一手执斧,一手执头”的图像。此外,商周时期金文中已有用钺斩首的图像(图十二)。据此可推断,斧钺可能很早就具备了诛杀的功用,但是否具备征伐礼意尚不清楚。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制军诰禁,以纠邦国。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鸟兽行,则灭之。”治理军队用斧钺来纠察邦国,对其中的九种罪恶进行讨伐,以此维护王权,维护社会稳定。
另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史记·周本纪》也记载:“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呼!’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德征伐。”可见,在夏商时期,斧钺成为了夏王、商王赐予将军征伐四方,是维护王威礼意的一种器物。此外,《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孔安国注:“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右手把旗,示有事于教令。”沈集传:“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按,旄即髦牛尾,文献中旄钺连用常代指挥权。《礼记·王制》记载:“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赐圭瓚,然后为鬯”,“赐鈇钺,然后杀。”注曰:“得赐鈇钺,然后邻过臣弑君,子弑父者,得专讨之。”这一时期,周天子将代表军权的鈇钺赐予诸侯或大臣,专行杀戮征伐大权,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另据西周孝王的虢季子白盘铭曰:“赐用钺,用征蛮方”,这些都是斧钺用于军事活动,用于征伐四方的重要依据。
可见西周时期,斧钺在当时不仅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而且每当遇到战事或地方诸侯叛乱,周天子往往赐予诸侯或大臣斧钺,征伐叛乱,维护稳定,维护周王权威。斧钺不仅具有征伐的礼意,同时也是治军的重要器物,是战争中重要的刑具。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若大师,则掌其戒令。”周天子将象征军权的斧钺授予出征的诸侯或大臣,其掌管戒令,若不服军令或不受戒令约束,掌钺诸侯或大臣便可掌握生杀之权。同时,如《尉缭子·将命》记载:“将军受命,君必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尉缭子·兵令》:“赏如日月,信如四时,令如斧钺,制如干将,士卒不用命者,未之有也。”
君主将象征军权的斧钺赐予大将,大将节制大军,不敢再有不卖力杀敌的士兵。若仍有士兵不听从将令,不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则杀。另外,《六韬·立将》记载:“将受命……君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之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也有类似记载,将在外,将节制上下,已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此外,在战争中,对畏敌不前者,也有相应惩罚。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白刃在前,斧质在后,(鲍彪云:‘诛不进战者,故在后。’按:韩非子将“质”作“锧”)而皆去走不能死。”如若士兵畏惧不敢前进,则斧钺在后,诛杀畏敌不前者。综合上述研究,斧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具备了通神的礼意,已经是军权的象征,但是否具备征伐的礼意尚不清楚。
但到了夏商时期,不仅传世文献有记载,而且出土器物中也证明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夏王、商王在此时已经可以通过赐予大将斧钺,任命大将领兵出征,因此斧钺蕴含征伐和惩戒的礼意。西周以后不仅传世文献有记载,而且出土器物中也有记载斧钺蕴含征伐礼意。同时,斧钺在先秦时期还是治军的重要器物,成为将领治军和节制士兵的重要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