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不知道的王莽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复制链接]

1#

文/孔子研究院有

历史上王莽其人其事颇多争议。东汉迄今,不少人受“刘氏天下”“正统”思想的影响,把王莽问题的焦点完全放到“篡位”上,认为其他则。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大概意思是说,周公和王莽这两个人,生前的毁誉和最终的盖棺定论截然相反,当时的世人不知周公的用心良苦,也不识王莽的伪善面孔。可见白居易对王莽也是持贬损态度的。

实际上,王莽不止是儒家经典的精通者,更是儒家思想的拥趸者和践行者。正如国学大师吕思勉所说,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悉以一‘伪’字抹杀之”,对于王莽,很多人缺乏客观态度。其实,王莽改革的情势十分复杂,需要具体分析。柏杨说,王莽取得政权的目的与诸多只想当皇帝的人不同,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获取权力是为了实践儒家学说,缔造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吕思勉评价王莽说:“平心论之,正觉其精神之诚挚尔”。

有志少年,出自孤寒

西汉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在一个显贵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皇后,叫王政君。王政君共有八个兄弟,长兄叫王凤,其二哥王曼便是王莽的父亲。王莽14岁时,元帝驾崩,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即位,为汉成帝,王政君成为皇太后。刘骜是个大孝子,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封袭爵阳平侯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职位的权力比丞相还要大。不久,又在一天之内,同时封其余五个舅舅(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为侯,一时之间,“五侯之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因为父亲死得早,王氏一门唯有王莽家没有封侯,故家境寒微。而且他的哥哥也年纪轻轻就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很是。

像所有单亲妈妈一样,王莽的母亲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他出人头地。她把王莽送到著名学者陈参门下学习儒家经典,王莽果然不负母望,小小年纪,就能抑制着贪玩的冲动,勤奋钻研,在佶屈聱牙的文字迷宫中苦苦探寻。相对于其他表兄弟的飞扬跋扈、声色犬马,他精通儒家经典、学问渊博,待人谦恭有礼,并且廉洁自律、处事公道,老师和同学一致认为,王莽是“克己复礼”的模范人物。

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大司马王凤病重。这时,只有王莽日夜侍候,“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王凤深受感动,也为平日里冷落这个侄儿感到愧疚。弥留之际,王凤郑重将王莽托付给王政君和汉成帝。而王莽很快就通过了王政君和汉成帝的考验,他工作勤奋、谦逊有礼、简朴节俭,一举一动都很符合儒家标准,朝臣是交口称赞。据史料记载,王莽23岁任黄门郎、射声校尉、30岁任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37岁官至大司马,成为皇帝之下第一人。

民选皇帝,还是谋朝篡位?

王莽在仕途上也曾遭遇重挫。上任大司马没多久,成帝去世,定陶王刘欣即位,史称哀帝。哀帝上台后,大搞裙带关系,将自己祖母傅氏封为恭皇太后,与王政君并尊,宴会时二人座位平等摆放。王莽认为不合礼数,叫人把傅太后座位搬走,傅太后气得拒绝出席宴会,王莽也因此被罢官,回封地南阳闲居。直到7年后,哀帝忽然驾崩,其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皇后都已去世,王政君又成为最高权威,王莽才又官复原职。

王莽复职后,选立中山孝王9岁的儿子即位,是为汉平帝。他把傅、丁两氏外戚全部赶出京城,命令汉平帝的亲属一律不许进京,彻底杜绝了外戚之患,当时的西汉政治腐败,衰败混乱,社会经济凋敝,人心惶惶,此举赢得全社会的欢呼和臣民的一致拥护。随后,王莽开始了一系列尊儒倡儒践儒的改革。

具体措施为:废去皇室的呼池苑,改设安民县,迁移穷人去住,沿途饮食以及到达后田宅器具耕牛种子,都由官府提供或借贷;扩大招生,在各地兴建学校;在京城修建了超过一万间房子,用作研究所,供儒生讨论研究儒家学问;根据《周礼》精神,重订车服制度,分等级确定国人的着装、住房、器用、婚丧式样,对老人儿童不加刑罚,妇女非重罪不得逮捕等。

王莽还奏请进一步制定条例,以便做到“市无二贾(市场上不讨价还价)、官无狱讼(衙门里没有打官司的)、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男人女人分别走在路的两边)”,“犯者像刑”(犯法的人以画像示众,不必真的用刑),试图建立周公和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一时之间,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如此政绩,自然有王莽身正令从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谦卑节俭,王政君封他为安汉公,增加封邑二万八千户,他只接受了封号,退回了土地和民户;平帝十二岁时,成千上万士人百姓涌向皇宫,不肯离去,要求必须娶王莽之女为国母,王莽将赏赐的土地全部退回,聘皇后的钱绝大多数周济刘氏宗族穷人、孝敬王政君。众大臣感念至深,提议将新野、召陵、新息、黄邮聚四个地方的土地赏赐给王莽(王莽只留下了黄邮聚),后又提议加封王莽宰衡、九锡,“九锡”为最尊贵的九种物品,只有新皇帝登基才能用,这就意味着王莽的地位离皇帝不远了。

地球气候也在帮助王莽。王莽执政之前几十年,夏天降霜,冬天打雷,地震陨石,日食月食,灾异频频发生。王莽上台后,灾异却大为减少,“祥瑞”“神迹”接二连三出现。公元5年12月,14岁的汉平帝去世,长安附近一口井里发现一块白石,上面刻有红色文字:“告安汉父莽为皇帝”,王政君即刻下诏让王莽摄政。王莽摄政后,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给京师送来载有天命信息的奇石铜符,内容都显示王莽应该即位称帝。在诸多“神迹”面前,王莽却一个劲推辞,他越推辞,臣民就越急,他越无私,臣民就越狂热。终于,农历公元8年腊月,因应符命祥瑞及朝野众人的拥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做了真皇帝。

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祥瑞”不过是王莽自导自演的“劝进”丑剧,是王莽命各地官员搞的阴谋,益发暴露出王莽“篡位”野心。其实,就当时形势来看,更大的可能是各地臣民主动为之。这里有拍马屁的成分,有进献者获益的盘算,也有王莽所作所为给臣民带来的期盼。与其说是王莽篡位,还不如说王莽是顺应历史要求掌握了政权,而这,也是唯一能够施展他政治抱负的途径。

一生的坚持,何以善?

儒家讲究“法先王”,他们认为古代的制度是好的、完美的。孔子十分崇尚“周礼”,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了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王莽可以说是孔子这一思想的坚决执行者,他所推行的新政,大都是在仿照西周的制度。比如最大的两项改革:一是针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二是针对残酷的奴隶制,提高奴隶地位,禁止所有奴隶的买卖。后来又下令把盐、铁、酒、山林川泽收归国有,改革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等等,这一切是严格按照儒家所崇奉的“周礼”来执行的,试图在当时的社会建立一个新的“周礼模式”。

有学者评价王莽的谦卑节俭是“伪善”,是为了篡位惺惺作态。事实上,王莽少年时熟读儒家经典,儒家经义已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和生存方式。成为大司马后,他没有改变,家风俭朴,甚至让儿子为奴隶偿命;登上帝位后,他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伪善”能坚持一辈子,还能称为“伪善”吗?王莽是有理想和政治抱负的,那就是要清除当时的社会积弊,实现天下大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登上帝位,才能保证政令贯彻始终。

遗憾的是,一系列复古改制措施全面地施行,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很快就全面崩溃。他的失败,除了个人性格因素、用人不当以及推行时手段和方法的不正确等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儒家所崇奉的西周的社会制度,根本不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过:“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胡适评价王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还有学者把王莽叫做“乌托邦改革家”,用古书药方医治当下社会顽疾,违反了历史规律,失败属必然。透过历史的种种评说,王莽是儒家思想的坚实拥护者、践行者,是不可否认的史实,他的一生,值得引发后人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