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书速递我是蝌蚪吗送给不一样的你 [复制链接]

1#

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惊艳了世人。而近日,一名8岁的“水花消失术”女孩火爆全网:她从5米高的跳台起跳,落入水中时水面几乎看不到一点水花。有网友调侃:我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大。还有网友喊话国家队:快来收人。

据报道,这位女孩叫姜心语,是乐山青少年跳水队的一员小将。

但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跳水这条路的。“5岁以前送她学过跳舞,但非常不喜欢,反而对游泳很感兴趣,教练也说她有跳水的潜质,所以就开始学习跳水了。”姜心语的妈妈说。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外甥女媛媛。她今年6岁,说起话来叽叽喳喳,撒起娇来惊天动地。暑假的一天,媛媛把好看的泳衣装进小书包里,神气活现地去学游泳啦。

没想到,学了几节课,她就说什么都不去了。原来,媛媛去了几次一直找不到“水感”,妈妈看着别的小孩很快地在水里游起来,心里着急,对媛媛说:“为什么别人做得到,你做不到?”弄得小媛媛每次上游泳课,面对的不止是对水的恐惧,更多的是来自妈妈的打击。

我真替小媛媛不平,谁的出厂设置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和别人不一样应该是一种常态。对于孩子来说,最早的自我认知主要来自于他人。

家长们经常会谈论自己的孩子不自信、胆小,做事没有目标等等,却忽略了最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环节:正确地认知自己。

今天,晓童为您奉上一本国际大奖画家田岛征三的绘本《我是蝌蚪吗?》。鲶鱼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蝌蚪,他因为自己总是变不成青蛙而着急难过……故事貌似荒诞,细品却觉得那么真实。

01内容简介

这是适合0-99岁阅读的绘本。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评论

《我是蝌蚪吗?》

[日]田岛征三/著

彭懿/译

青岛出版社

绘本讲述的是一只误以为自己是蝌蚪的鲶鱼的故事。他跟身边的蝌蚪伙伴们一起欢笑打闹,快乐成长,但是伙伴们都变成青蛙离开了池塘,他却连一只脚都没长出来,只长出了两根奇怪的胡须,孤零零地留在池塘里。在与水螳螂和大龙虾等池塘中的生物战斗后,他终于知道了自己并不是蝌蚪。作者田岛征三以极其轻松的叙事和绘画方式,讲述了“认识自己”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轻松幽默,令人喷饭却又余味无穷。

02作者是国际大奖画家01内容简

不管多么渺小的生命,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意义。

——田岛征三

田岛征三,国际大奖画家,年生于日本大阪府,在高知县度过少年时代。年获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年入围国际安徒生画家奖短名单。

这位内心藏着森林、大海与敏感的老少年,把自己小时候的感受变成了一只鲶鱼的故事,他用内心的儿童跟未来的儿童对话。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早春,我从田边水渠里捞了几只蝌蚪,一路捧回了家。我把它们养在了屋外的水槽里。其中就混杂着一条小鲶鱼。

很快,蝌蚪们变成青蛙蹦走了,但鲶鱼一直还是鲶鱼的样子。

我一直养着这条鲶鱼,把它养得好大。有一个大雨之夜,水槽里的水溢了出来,它不知逃到哪里去了

这条大鲶鱼还在雨中,顺着草丛逃向河里吧。

大鲶鱼从我的想念中逃了出来,终于变成了绘本。”

03译者是大咖

这个故事有野性,有力量!翻译起来也很有感觉,像怒火喷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欺凌的人,突然爆发了!

——译者彭懿

彭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学者、摄影家。著有幻想文学“我是夏蛋蛋”系列、“我是夏壳壳”系列、《灵狐少年》等,图画书《不要和青蛙跳绳》《萤火虫女孩》《驯鹿人的孩子》等,写有理论专著《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图画书这样读》等,译有“14只老鼠”系列、“汽车嘟嘟嘟”系列、《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图画书。

04作者的童年,我们的童年

感谢身边每一个小生命

不管多么渺小的生命,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意义。我小时候就感悟到生命的美妙。

那时,我和哥哥征彦因为常常被老师、同学欺负,所以不爱去上学,老是偷偷跑到小河边玩,最喜欢的就是捉鱼。就连刮风下雨了,我们都不舍得离开。我比较擅长徒手捉鱼,会把战利品用桶提回家。妈妈会把鱼杀了,在天气好的时候晒成鱼干,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烤着吃。当时很穷,我和征彦还会在树林里捡些栗子、栲树的果实和八月瓜回家。

记得有一次,碰到一条动作特别灵敏的鱼,为了捉它,我整个身子都浸到了水里,那条鱼也拼了命地想要逃走。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我才捉到,它不服输地在我手心里直跳。我把鱼放进水桶后,朝征彦大喊:“快来,我捉到一条特别大的鱼。”征彦跑来盯着这条生命力特别顽强的鱼看了一会儿,抬头对我说:“真大!待会儿我们一起吃,一人一半。”

当我们低头再次看向鱼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死了。那一瞬间,我们难过得说不出话。虽然我们本就计划着要吃了它,但突如其来的死亡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生命的无常与虚妄。明明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生命到底去哪里了?虽然当时我们还是孩子,不懂用语言表达,但是悲伤、愤怒、内疚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一下子向我们涌过来。

就这样,我们每天在林间、小河里玩耍,从身边的小生命那里体验着生命的真实与虚幻,度过了童年时光。

我深深感动于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渺小生命的存在。为了展现生命的灵动与美妙,我创建了好几个艺术空间,其中有一个是在香川县的大岛——青空水族馆。

这座岛屿曾经是麻风病隔离区,他们饱受世人的歧视,失去工作的权利,甚至失去生孩子的权利。然而,要在这样的地方建立艺术空间,我觉得必须先定下基调:艺术并不是用来传递悲伤的,因为没有人喜欢悲伤。所以,我创建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水族馆,里面放着用废旧物品搭建而成的人鱼、海盗模型等。有的模型还设有机关,只要有人动一下机关,就会听到一个好笑的声音从模型中传出:“为什么要抛弃我?”

有时,世界很残酷,会让人受伤,比如那些受到歧视被隔离在岛上的人,还有那些被迫离开充满回忆的学校转到其他地方上学的孩子。不是所有的伤痕都能被轻易治愈,但我们可以相信生命中仍有值得期待的风景。前些日子,我发现一棵因为海水倒灌而枯萎了的树上长出了新芽。一位曾经因患麻风病被隔离在岛上的老爷爷推着轮椅过来,笑眯眯地说:“看,长新芽了。”

如果艺术是有力量的,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05专业书评什么才是好的故事?

常立(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

田岛征三的《我是蝌蚪吗?》一定会让小读者哈哈大笑,它情节风趣幽默,图画自由狂放,完全符合作者对自己创作的期待——“艺术并不是用来传递悲伤的,因为没有人喜欢悲伤。”有时,生活的确很残酷,人们也会受伤。但是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抚慰,是疗愈人生的解药。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田岛征三的《我是蝌蚪吗?》一定会让小读者哈哈大笑,它情节风趣幽默,图画自由狂放,完全符合作者对自己创作的期待——“艺术并不是用来传递悲伤的,因为没有人喜欢悲伤。”有时,生活的确很残酷,人们也会受伤。但是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抚慰,是疗愈人生的解药。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好的故事总是被一再讲述。如果你读过许多童话,你一定会觉得《我是蝌蚪吗?》似曾相识,比如把蝌蚪改成小鸭——《我是小鸭吗?》,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想起点什么,我就直说了吧,这个故事可以看作另一个版本的《丑小鸭》。故事的主人公一开始生活在一种生物的群落里,它以为自己就是这种生物,但历经种种冒险,结尾发现自己其实是另一种生物。主人公最后发现自己是天鹅而不是鸭子,这是《丑小鸭》;是鲶鱼而不是蝌蚪,这是《我是蝌蚪吗?》;是伟大的巫师而不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这是《哈利波特》;是拯救幻想世界的英雄而不是任人欺侮的小学生,这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从卑微的小角色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都包含有一个“丑小鸭”模式,因为《丑小鸭》是一个好故事,而好的故事总是会被一再讲述。好的故事必定有自己的特色。田岛征三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从前环衬就已经开始了,一大群没有手也没有脚的小蝌蚪,姿态各异,向你发出玩“找找看”游戏的邀请——你能在其中找到主人公吗?如果不能(当然不能,不然这个找找看的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就接着往下找。循着文字的提示——“只有我没长脚”,你一定会与主人公见面。但游戏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两个跨页里,你还要重新玩起找找看的游戏,直到水塘里“只剩下我一个了”。当主人公独自一人时,真正的英雄征程才开始。有趣的是,田岛征三没有让主人公出发远行,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冒险从而认识新的自我,恰恰相反,主人公仍然是水塘里,等着自己变青蛙。但是它在家中坐,敌从水里来。于是,毫无过渡地,冒险就原地发生了——水塘里的各种生物围住了主人公。它们先是嘲笑讽刺,再是动手动脚,拔起了主人公的胡子。当主人公连连喊疼时,它们拔得更起劲了。这里文字与图画间出现了微妙的差异,文字中受气包的语气悄悄地掩盖了主人公身形的变化,它在迅速长大并获得了体型上的优势。没有谁比孩子们更明白体型上的优势就是力量上的优势,当主人公张大嘴往回拉胡子时,把一切都拉进了嘴巴里——这对力量还没有那么强大的孩子来说,一定是解气的一幕。正是因为力量微小,孩子们才这么喜欢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的故事,而此时的主人公,就无异于这样的英雄——大力士(巧合的是,田岛征三第一部畅销的图画书就是《大力士》)。大力士主人公接下来打败了更强大的对手小龙虾,然后,没有对手了,但这时主人公才遇到了故事中=大的危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它必须克服自己体型的庞大,它已经撑满了整个水塘……在一般的故事里,主人公出门冒险的开始阶段,会遇到“帮助者”这个角色,并从帮助者那儿获得技能、法宝、智慧或者咒语,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但遇到大危机的时刻,往往要靠主人公自己来战胜困难。《功夫熊猫》是这样,熊猫阿宝在天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顿悟了自己是谁,由此获得了惊人的力量;《魔戒》是这样,佛罗多战胜了自己的心魔,才获得了=终的胜利;《哈利的移动城堡》也是这样,小女孩认识了自我,接纳了自我,才拯救了哈利及整个世界……但《我是蝌蚪吗?》偏偏不这样,再一次地,田岛征三反道而行,主人公在一开始就只能靠自己,而在临近结束时,帮助者才姗姗来迟。哦,其实它们以前就出现过,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的那些蝌蚪小伙伴(此刻早已变成了青蛙)。这些帮助者一来就大大咧咧说:“原来你不是蝌蚪啊?你是一条大鲶鱼!”主人公一点儿也不用顿悟,还在迷迷糊糊呢,大危机就解除了,青蛙们一拥而上,把它抬到了河边……故事的结尾,主人公离开了原有的家,来到了河里。一般故事常用“在家——离家——回家”的结构,而这个故事的结构则是:“在家——继续在家——离家”。田岛征三熟悉故事的套路,可是他偏偏不用这些套路,他也熟悉高级的绘画技法,可是他偏偏不用这些技法,他用简单稚拙的文图讲述了风格独特的故事,看起来谁都会讲,看起来谁都会画,但他讲述得自由自在,与众不同。好的故事不说教,但总有好的道理可讲。推崇文学魔法的纳博科夫有一个观点——好的作家同时是三种人:魔法师、讲故事的人和教育家。好的故事不说教,但总有好的道理可讲。可以从《我是蝌蚪吗?》中提炼出好些道理,比如:不要欺侮人!你永远不知道你欺侮的是不是一条可以吞吃一切的大鲶鱼!不要害怕被欺侮!你可能不知道你自己就是一条可以吞吃一切的大鲶鱼!要重视友情,朋友们总会在你危难时分出手相助!要乐于助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是好的道理。但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时,不必把它们讲出来,因为这些道理自在故事之中,自然会在小读者们的哈哈大笑中浮现。如果你一定要讲出一个好的道理,我建议讲讲下面这一个:当你置身于困顿之中,比如像这条大鲶鱼一样撑满水塘动弹不得时,要记得一定会有另一个地方,更开阔,更自由,更美好。水塘之后,有河流,河流之后,有大海,大海之后,有天空,天空之后,有天外之天……这也是所有的好故事都会讲述的道理:再长的隧道也有尽头,而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蕴含在这两个词之中——等待和希望。06编者心路

孩子最早的自我认知来自成人

在不被认可的孩子的心里,这个世界有多恐怖?

朋友说,六岁的孩子因为被幼儿园的同学叫做“大头”,晚上频繁做噩梦,大哭着醒来。尽管,这个绰号没有明显的恶意和贬义。后来老师采用淡化处理,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让孩子慢慢平静和淡忘。

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自杀者在遗书里写“我就是个垃圾”……一个不被接纳和认可的人,会没有自我价值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没有人希望孩子成长为那样的人,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谁才是握着“良药”的人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给别人鼓励和嘉许的人呢?成年人更应谨言慎行,不随便否定孩子,让他们内心的无助感和刺痛感少一点、再少一点。

绘本《我是蝌蚪吗?》中的鲶鱼在独自成长中的迷失与迷茫,也许是每个少年都曾经切身感受过的。在成长中,“孤独”的地位和重要性其实经常被家长和成人选择性忽略。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在学生时代有了各种童话和课外书的陪伴,也许无法撑过那些被误解、被攻击和被边缘化的时刻。

优秀的绘本有一种能够跟孩子直接对话的能力,大人在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会去查资料,但孩子不会,他们就是凭着感觉认知世界。《我是蝌蚪吗?》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作者在回应自己遥远的童年,孩子们读完后不问背景,也能深受触动。

当下,在许多家长为孩子营造的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过度强调培养智力自我,而忽视了情绪自我这一孩子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我们生活在人际社会,都想让孩子幸福快乐,也许是时候承认科学事实,承认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培养开心快乐、适应能力强的孩子。比如,买一本好的绘本送给他们。

点击这里即可购买

—END—

图书责编:孙学敏

图书美编:于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