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雄安茶社鱼王外史第十一十二章 [复制链接]

1#

11

笨内侄学艺难开悟

倔姑父训徒不留情

却说张四舱来四门寨投奔姑父辛木匠学艺,姑姑自然是热情招待,姑父辛木匠却是不冷不热,照样忙自己的活计。辛木匠没儿子,只有一个闺女,已经嫁到水村王家寨。家里只剩老两口过日子,辛木匠又是个木讷寡言之人,他媳妇张氏觉得平淡寂寞,就招娘家侄子来学造船手艺。可手艺讲究家传,自家饭碗一般是不传给外人的。辛木匠没有儿子,可也不喜欢这内侄,但也不能不收,他就来个软磨硬抗不交底。四舱来了半月了,就整天搬木头,磨家伙,收锯末装包,干活不利索还被姑父瞪几眼。四舱是个急性子人,这天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姑姑那里发脾气了:大姑呀,我还是回家吧,我这哪是学手艺来了?我是当力巴打杂来了!你看我姑父那老脸,整天拉着,够十五个人看半拉月的,我受不了了!姑姑也急了,她把老伴叫到一边数落:我也侍候你家半辈子了,也没干啥缺德事。我娘家侄儿跟你学个手艺怎么了?你又没个儿,传谁不是传?看把你憋屈的,趁早把我俩都赶回圈头得了!辛木匠吭吭半天,说了一句:我说什么了?张氏说:还用说吗?都写你老脸上了!辛木匠说:学徒先效力,哪有来了就上手的,我教他就是了。从此后辛木匠开始教四舱锯木头,先从入门下手。怎么稳料,怎么下锯,松木、杨木怎么锯,槐木、柏木怎么锯,板子、条子怎么锯,这里面学问大了。四舱本就怵这倔姑父,怎么学也不入门,姑父生了气就吹胡子瞪眼,叫一声:榆木疙瘩打衣柜——不是这材料!这一学又是两三个月。四舱整天口鼻呛土,手脚磨泡,累得腰酸背痛。最难受的是吃饭,每天中午姑姑烙一小张白面饼,摊两个鸡蛋,就让姑父自己吃。这娘俩在一旁吃窝头熬菜汤,还不敞口。四舱年轻饭量大,可他吃饱了姑姑就得挨饿,他就只能吃个半饱多喝菜汤。这一来尿多了要跑茅房,姑父就不出好气翻白眼,这四舱过得就像坐大狱一般。可就在四舱快要熬不住时,出大事了。皇宫里下诏,要在颐和园造两条大画舫,从江南和白洋淀选调匠人。新安县令就要四门寨推荐五名一流船匠,村里保长让几个家族自选,因为辛木匠手艺不错,家里又无老小牵挂,就选上了。辛木匠收拾行装进京,四舱姑姑也是痛哭不舍,可四舱却心中暗喜,盼着姑父多走几年才好。姑父走后,四舱也想回家,可姑姑就是拦着不让走。她对侄子骂道:你在我这白吃白住好几个月了,如今你姑父出门了,剩我孤零零一个人看家,你小崽子倒要跑,你还有点良心吗?四舱委屈道:我不是要跑,可我姑父走了,我又没事干,在这不是白吃饭吗?姑姑道:白吃饭怎么了?又不差你一个人的口粮。你就帮我挑水,劈柴,唠闲嗑。四舱连声答应,也就留下了。这一来他顿顿能吃饱饭,收拾完院子挑满水,就陪姑姑说说家长里短。一连半月下来,说来说去就那些事,四舱就烦了。这天他对姑姑说要去街上走走,姑姑也说去邻居家串个门子。四舱出了家门,到四门寨大街蹓了个来回,东看看西看看,最后在村东一个木匠铺子前停下脚步。这是一个敞口的大院,三间低矮的土坯房。院里横竖堆放着各种木料,一个六七十岁的老木匠在大槐树下划线截料,旁边一个十五、六的小姑娘在一边打下手。四舱在一旁站着看,老木匠也不抬头,只顾忙自己手上的活计。小姑娘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问道:你是哪村的?来串亲的?四舱红了下脸,道:我是圈头的,村西辛木匠是我姑父,来跟他学木工。老木匠听了,抬头看了他一眼,道:辛木匠不是进京给皇上造船去了吗?四舱道:是啊,他走了,我姑姑让我在这陪她看家。小姑娘道:那你这木工还怎么学呢?四舱道:没这个命,就不学了。老木匠沉吟片刻,问:那你想学吗?这可是苦累活!四舱道:想是想,可姑父说我太笨,两个月了踞木头茬口都不平齐,不是这块料。老木匠笑道:那不是你笨,是教的不得法。辛木匠手艺不赖,可说不出来。古话说,好马长在腿上,好汉长在嘴上。他不是个好师父!四舱问道:我爹说咱白洋淀的船是水乡人的命根子,可这船最早是谁造的呢?老木匠放下手中活计,从身边凳子上拿起旱烟袋,从烟盒包里取出烟丝装了,把火镰打着点上,深吸了一口,才慢悠悠说道:说起这白洋淀的船嘛,那可就-早了去了……原来,白洋淀造船史,大致可追溯至几千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六千年前古黄河是流经白洋淀地区在天津附近入海,当时此地已经有人靠水而居,渔猎谋生,原始的木筏和简陋渔舟也就逐步产生了。北宋建立后,朝廷为抵御契丹骑兵南下,利用白洋淀几百里水泊建立“塘泺防线”,营建强大水军。咸平二年(年),契丹南侵,雄州太守何承矩上书朝廷曰:“缘边战棹司自淘河至泥姑海口,屈曲九百余里,此天险也。太宗置砦一十六,铺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戍卒三千余,部舟百艘,往来巡警,以屏奸诈,则缓急之备,大为要害。今听公私贸市,则人马交度,深非便宜,且砦、铺皆为虚设矣。”可见,宋初白洋淀上往来巡逻战船已多达百艘,民船则难以计数。要建水军就要有军港,有造船工匠,当时主*者就选定了四门寨。因为此地在白洋淀西南侧,临水可建码头,又远离淀北前线。毗邻端村、安州等军镇,可随时走旱路驰援。这里虽有一些造船世家传承,朝廷还是从南方各地迁来工匠多人,举家到此定居。这里一时成为人口数千,船只云集的军事重镇。老木匠一番讲述,听得四舱头晕脑胀,他傻乎乎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么多老辈子事?小姑娘撇嘴道:我太爷爷当过贡生,我爷爷考过县学,我家存着的老书就有三竹箱子呢!老木匠道:我白读了十年书,连个秀才也没中,愧对先人了!不过对这造船历史倒还略知一二!四舱问:咱白洋淀的打渔船从开始就是这样的吗?老木匠道:这倒也不是。当年南方木匠最多是造战船,可这里的战船也与南方不同。长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水深流急,战船可造得高大陡直,吃水很深。这白洋淀水浅流平,航道狭窄,船太大就易搁浅,船太长不易转弯,所以就要造得船底平缓,船身精短,这才适合运兵运粮。等天下太平了,渔民们用的三舱、四舱、五舱也是这个特点。无论淀上多大风,这种船能化解风浪,很难倾翻。船小好掉头,有危险时两篙就可撑进苇塘里躲避,咱水乡人可以没房住,不可没船撑。四舱这回听懂了,连连点头,道:大爷,你懂得真多,以后我就常来听你讲讲这些老话行吗?老木匠道:闲时你就来,我忙完活就跟你唠叨几句,也没几个年轻人爱听这个了。小姑娘道:我爷爷就是个话唠,坐了半辈子圣人板凳了,就怕没人听呢。四舱愣了一下,也没再问,就回家吃饭去了。

1

小娟子笑语说典故

老木匠收徒传真经

却说张四舱回到姑姑家,姑姑早把饭做好了。姑姑问:你疯跑到哪去了?耽搁这大半天!四舱把经过说了,又问:村东这老木匠叫什么?只带个小孙女?姑姑道:那准就是老刘木匠了,他可是个能说会道的主儿,小时候去县里读过私塾,没考上秀才。四十多才改学木工,儿子病死了,儿媳妇改嫁,只剩这么个孙女,叫娟子,也是个呱呱鸡(白洋淀一种水鸟),嘴上没个闲。四舱听了没说话,吃完饭就回屋歇息了。第二天吃完早饭,四舱又去大淀边柳树林转了一圈,然后径直又去了刘木匠那。娟子正往院子里洒水,见他来了咯咯笑起来,道:你今个倒来得早,我爷爷讲的聊斋还没听够吗?四舱红着脸道:没听够,没听够。娟子笑咪咪道:那就等着,他忙完活计再给你讲。四舱道:娟子妹,我还想问你呢,你昨个说的那圣人板凳是什么来历?娟子道:我也成了说聊斋的了,那就跟你说道说道......原来,这圣人板凳是四门寨西南十里关城镇的一个小典故。关城是白洋淀周边一个有名的大镇,当年属任丘县,人口几千人,又处在水路码头,自古就很繁华。关城这地方有句俗语叫:圣人板凳。特指那些能言善辩、代圣人立言的场面上人物。要想知道这句俗语的由来,先要了解本地的风俗。关城镇的百姓自古幽默风趣,爱说俏皮话,也爱拐着弯损人。一般的外地庄稼人拙嘴笨腮,自然难以抵挡,一番较量后,莫不落荒而逃。比如有个小伙子推着小车不小心撞了一个关城老爷子,只见老爷子不急不恼,掸了掸身上的土,微微一笑说:这孩子真不赖,学会往人上走了!相传新安城里有个开小饭店的老板嘴上功夫了得,那时经常有一个关城的小贩来吃早点。饭店的规矩是油条、烧饼要钱,咸菜免费,那个小贩就只要一个烧饼,却吃下几盘咸菜。如此几次之后,饭店老板不乐意了,他笑着问小贩:“我向您打听个人认识吗?”小贩说:“您说吧,关城人我差不多都认得。”老板问:“你们村那个叫菜饱驴的干什么呢?”小贩听了,知道是在拐弯骂他,不慌不忙地答道:“他呀,正跟他儿子打架呢!”老板好奇地问:“跟他儿子打什么架?”小贩笑道:“儿子总嫌他爸吃菜多呀。”关城人崇尚口才,农闲时候就以斗嘴为消遣。过去关城街上有几棵大槐树,本地的名嘴经常聚在这里比试,周围有很多观战的崇拜者。大树下有一个树墩子,像是天然的板凳,大家约定斗嘴的王者才能坐在这里说说道道,人称圣人板凳。传说有一个关城老人坐了几年圣人板凳,再没有对手可以把他从板凳上赶下去,不免有些高手的寂寞。这天中午,他正坐在板凳上对崇拜者们指手划脚,新过门的儿媳来叫他回去吃饭。儿媳也是个爽快人,过来就叫:“爹,别呱啦(胡侃)了,回去吃饭吧!”圣人听了很没面子,就说:“刮的偏风,不呱啦怎么着?”(白洋淀上行船,刮偏风的时候船帆击打桅杆一路呱啦响)。谁知儿媳也不示弱,马上接到:“偏风使上个劈水,看他还呱啦?”(白洋淀人为防噪音和偏移,在船舵尾部安一块木板挡水,称为劈水)。这一句可把圣人难住了,他想了很久无话可接,在众人的哄笑中坐在板凳上生闷气。儿媳回去跟婆婆把情况一说,婆婆埋怨儿媳说:“你让他丢了面子,他怎么回来吃饭?过一会你再去叫一趟!”说完,婆婆急匆匆赶到大树下,凑在圣人耳边嘀咕了几句,圣人顿时眉开眼笑。过了一会儿,儿媳又来叫了,还是那一句:“爹,别呱啦了,回去吃饭吧!”圣人答:“刮的偏风,不呱啦怎么着?”儿媳又说:“偏风使上个劈水,看他还呱啦?”圣人立即接道:“火轮船,没劈水。”儿媳哑口无言,圣人微笑着望望众人,美滋滋回去吃饭了。娟子讲完这一大段,把四舱笑得岔了气。刘木匠也乐了,道:村里人都说咱爷俩一对呱呱鸡,娟子这么点岁数就瞎扯扯,看将来怎么找婆家。娟子急道:不找就不找,不信就没个爱听我说话的。四舱想也没想就说:我就爱听你说话。愣了一下他才感觉不妥,脸一下子红了。娟子也扔下水瓢,红着脸跑了。就这么一来二去,四舱天天跑到刘木匠家听典故,木匠爷俩倒也有了个听众。四舱在姑姑家学了一段木工,也可以帮助搭搭手,搬搬木料,省了一老一小发愁费力。这一天,四舱对刘木匠说:大爷,你要不嫌我笨,我想拜您老当师父!刘木匠盯了他一会儿,摇头道:工匠行里最忌讳改投师门,你是辛家门里徒弟,怎么能改投我刘家呢!四舱道:我是来投姑父,姑父从没明说收我为徒,也没教过我正经手艺,怎么算改投呢?您就收下我吧!刘木匠看了旁边孙女一眼,道:这样吧,你说了不算。如果真想拜我为师,让你姑父或姑姑提了点心来求我,这才算数!四舱回到姑姑家,把经过说了一遍。姑姑说:你姑父就是正经木匠,出去一年半载就回来了,干嘛去跟外人学?四舱道:我姑父又不待见我,从没想教我手艺。我在这混日子也没意思,你不让我拜刘木匠我就回圈头了,再也不登这个门!姑姑气得哭了一鼻子,拿亲侄子没办法,只好买了一包点心,两瓶烧酒,把四舱送去了刘木匠家。娟子摆了供桌,点了香烛,让四舱对刘木匠磕了三个头,算是正式拜了师。拜师之后,四舱就天天起早跑去师父家学艺,不像跟姑父时那么吊儿郎当了。徒弟用心学,师父真心教,原来排船这行学问大了!先说用料吧,白洋淀造渔船一般用国槐,这种木料硬度较大,耐腐蚀,变形不大,可不能选杨槐,这种槐木有眼儿,抽性太大,容易变形。柏木很贵,可是最好造船木料。它硬度高,抽性小,不变形。造对艚等大船要用杉木、红松,还有黄花松,杉木造大船料最好,用槐木造价就太高了。造船常用的工具有錛、凿、斧、锯、锤、锉、刨等,单说锉就分圆锉、方锉、扁锉、半圆锉、三角锉等,专用锯又分龙锯、拽锯、平板锯、小刀锯等,各有各的功用。这些家伙式使用时各有窍门和心法,都是船匠们多少代总结传授下来的。排船最关键的技术是使用船钉和锔子,这样才能把船板连接的结实美观,这手艺只传自家人,都是家族机密。在造船工序中,捻船是最后一道,也是很重要的一道。捻船师傅的手艺直接关系船的安全、美观和使用寿命。造渔船讲究七分造,三分捻,木料再好,工艺再精,捻不严密也会漏水、腐朽。不仅如此,渔船用过一两年后有了朽漏处,也需要请捻匠再捻一遍。这捻船要用两种艌料。一种是麻板,用麻丝、桐油、石灰调制而成,主要用于填塞板缝等大缝隙;第二种是细料,用桐油和石灰调制而成,主要用于密封钉孔和小缝隙,可防止铁钉锈蚀。捻船主要有以下五道工序:一是用刀凿清理船板缝隙;二是用刷子在缝隙里刷桐油;三是用抹灰棍把艌船灰抹进缝里,要不停转动灰棍保证抹严密;四是在缝隙里填麻刀,用锤子砸实;五是搓油,就是用生桐油涂抹船体表面,先搓缝后搓面,最好三次以上。工序就是这样,可捻出的效果就要看师傅的手艺和心气了,所以水乡里没人敢小看捻船匠,到了哪里都是好吃好喝好应承,丝毫不敢怠慢。可以说只要学好了这一招,混个饱饭就没啥问题了。老刘木匠一项一项慢慢教,四舱脑子笨,只能一点点慢学慢记。好在有小娟子督促鼓励,四舱学得专心带劲,也算是真正上了道儿。

…未完待续…

文//冬子李

作者简介:冬子李:原名李卫东,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十届文联委员,安新县作协名誉主席、高级*工师。曾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0余篇,多篇作品被选入苏教版初三教材、《中国散文精致读本》、《最美文》等0种书籍,已出版散文集《自己的风景》、《白洋淀美食笔记》等。相关作品如下:《鱼王外史》(第一、二章回)《鱼王外史》(第三、四章回)《鱼王外史》(第五、六章回)《鱼王外史》(第七、八章回)《鱼王外史》(第九、十章回)

征文

“雄安茶社”本着给予一些喜欢执笔抒情者开辟一片空间的心态,于年8月开始全面向所有人群征稿:题材不限、风格不限、地域不限。只要是自己感觉可以,能以示众即可。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