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今年的荔枝马上就要下市了,想吃只有等来年了。说起来,岭南的水果多,但是没有一种水果能有荔枝那样有这么多的话题和受人瞩目。

它见证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用情至深;

它见证了南汉朝白龙元年梁嵩折桂登科的荣耀;

它更见证了苏轼在岭南的乐观和吃货本性。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谓将军数。今岁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很多人都熟悉苏轼这首诗。这是他被贬惠州之后所作的《食荔枝二首》中的一首。其中的一句:“”广为流传。

作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从被一贬再贬的烦闷心情中解脱出来,开始把自己融入到惠州的生活中来。要知道,在他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在古代的生产水平中,这算是高龄了。

在惠州,他感觉自己可能已经北归无望,不如做好安老于此的打算。有了在黄州的经验,对待这一切,他也已经游刃有余。“”就是他的感叹。

回不了故乡,那么就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吧!

其实,在南谪之路上,连着五道诏令,让苏轼心中也是充满的担忧和痛苦。要知道,北宋年间的岭南,并不是像现在这么繁华摩登,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那里不仅是蛮荒偏远之地,更是瘴疠横行困苦之地,一向被视为险恶之所,只有“罪大恶极”的官员才会被放逐到这里。北方人到此,往往难以生还,因此一提到岭南,就谈虎色变。

元祐九年()四月十二日,哲宗下诏改年号“绍圣”,随后吕大防、范纯仁罢职,章惇、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重回朝堂的变法派似乎忘记了当初王安石变法的革新精神,转而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工作,似乎这样才能尽情发泄他们多年被排挤,闲置的怨愤。于是,一道道罢黜、贬谪的诏令发出,一批批高级官员被赶到岭南等边远地区。

苏轼在这场斗争中也未能幸免。于是,在一路的困顿和际遇之后,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经过艰难的跋涉,苏轼终于抵达了贬所惠州。

让他没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字,对惠州人民来说却不陌生。大文豪的到来,让当地人既欣喜又惊讶,于是他们扶老携幼,争相前来接官亭,一睹大学士的风采,那场面简直比过年都要热闹,百姓的嘘寒问暖和热情,让苏轼十分惊讶和感动。于是,他写下了初到惠州的感受: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本来,作为一个花甲年纪的老人,苏轼更是不敢想象自己可以生着北归。但是,在这个淳朴,风光秀丽的地方,看到了百姓的欢迎场面,能不能北归,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融入到惠州的生活后,苏轼重新释放出他乐观豁达的心态。生活虽然艰苦,可是,他是一个善于发现的生活家啊。在流连风景,体察风物的过程中,他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就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他为荔枝写下了许多诗篇。

来惠州的第二年,荔枝初熟,让苏轼有了一个情感宣泄的载体: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花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对于爱吃甜食的吃货来说,荔枝真是极品美味。一食荔枝,让他想到了江鳐,河豚这些人间美味。可想而知他的想象力丰富。

开始他觉得惠州这个地方很适合归隐,他也想仿效晋代陶渊明那样,回归田园生活。从他所作《和陶归园田居》系列诗篇可以看出来,他有避世入俗的念头。把惠州当作家乡吧。

可是,他内心依旧有强烈社会责任存在,借着另一首《荔枝叹》,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心系社稷,情系百姓的胸襟。作为一名谪官,却行谏官之言,他也想这首诗可以传到庙堂之上啊!

所以,“”不过是他作为思乡的一个说辞而已。人老思故乡,落叶归根嘛。既然笃定自己不能北归,就好好经营惠州吧。

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惠州不是他的终老之所,还有更远的儋州在等着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还有一段人生历程在等着呢!

我是威记,有温度的威记,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有温度的世界,谢谢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