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赵匡胤历 [复制链接]

1#

宋太祖赵匡胤(-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唐朝未年以来,藩镇割据的现象一直延续着,当大梁正式成为一个国号的时候,中国开始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烽火连天,篡夺皇位的剧目频繁上演。在53年间,共出现了14位帝王。这个时候,赵匡胤从历史中走了出来,结束了民不聊生的日子。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或许是一位宽容仁慈的皇帝,因为他没有屠戮功臣,而是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他是一位出色而有成就的政治家,因为他实施了开明、进步的政策,然而,同时他也是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或许他可能认为从此天下少战,但这一策略却给北宋留下了软弱的祸根。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其经世之道,在所有的皇帝里,他算比较成功的一个。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公元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和现代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咏史

天下攘攘百岁间,英雄出世笑华山。

南唐北汉归一统,朗月残星逐满天。

文治彬彬开盛世,武功赫赫震幽燕。

席间杯酒销王气,汴水流年咽露盘。

日诗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心门洞开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

释义:常喻指心胸坦诚,光明磊落。

赏析:宋太祖赵匡胤开明治国,因误决一事而自省之事。赵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手下一名大将,后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是一个有为之君,他注重经济发展,为政开明,不事矫饰,为北宋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一天罢朝后,回到便殿闷闷不乐了很长时间,左右侍者请问其故,赵说:你们说做天子容易吗?今早上朝乘兴决事,因为误决了一事,所以悔而不乐。当时东京新宫刚落成,太祖坐在正殿,命令将所有的门都敞开,对左右说:这正如我的内心,门皆洞开,稍有邪思杂念,让人人都看得见。

拒父城下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

释义:常用来喻指号令严明,不因亲徇法。

赏析:宋太祖赵匡胤早年战争中执法严明之事。五代后周世宗时,赵匡胤掌管禁军,在与北汉进行的高平之战中,建有奇功,被授予殿前都虞侯衔,领严州刺史之职,在后周诸大将中素以能征善战、执法严明著称。世宗三年(年),匡胤随世宗征淮南,大败南唐军,入据涡口(今安徽蒙城),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姚凤率领号称15万众之军来战。当时正处两军交兵之际,一日深夜,匡胤父赵宏殷(时亦为后周大将,一同率军南征)率本部人马抵涡口城下,令人高呼开门。匡胤在城门上答道:“父子关系固然亲密,但城门的关与闭,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存亡,不可草率从事。”因而将其父拒于城外,直到次日天明,才让其父进城。

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据《宋史·大宋开国卷》记载:晚唐末期,起义军在与契丹作战攻打太原城时,柴荣(公元~年)即中国后周皇帝周世宗,亲征南唐,当时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他要重新招募装建一支强悍的军队。

周世宗令全国各地驻军,把最骁勇的士兵选送进京,同时向天下诏募勇士。这项任务,就交给了刚刚因功提升为后周禁军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

史书记载,赵匡胤在这次围攻太原的战斗中立下汉马功劳。当时后周军队轮番向太原城冲击,可都没什么效果。而赵匡胤却带人直接冲到了城门下。他没用常规的大木头或者大石头去撞城门,而是直接放了一把大火,把太原的城门给点着了。

那时候再好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不管里边人怎么骂,赵匡胤纵火成功,他带人就冲了过去。可太原城里的弓箭手太厉害了,透过还没有完全烧毁的城门,万箭齐发,劈头盖脸地就射了出来,赵匡胤左臂上还是中了一箭。

四面城门皆有强兵把守,破门无望,赵匡胤英勇善战,于是就带兵搭梯从城墙爬上去,取得战斗胜利(周世宗3次亲征南唐,至显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英年38岁早逝)。

太原攻城一战大捷,引来这句歇后语:“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典故由此而来。

勒石三戒

他即位之初,为了训诫子孙,特在太庙刻石,为新即位皇帝的必读教材。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彰显了宋朝怀柔治天下的既定国策。

太祖长拳

赵匡胤自创太祖长拳,以武功经略天下。这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赵匡胤卖华山的传说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生下来不久,母亲就在兵荒马乱中死去了,父亲担着他兄弟二人东奔西窜到处流浪,好不容易才长大成人。赵匡胤方面大耳,仪表堂堂。因他是在流浪中长大的,染了一身流氓习气。哪里热闹哪里去,哪里有赌场,哪里就有他,输了耍赖不给,赢了谁也少不了他的。

一天,赵匡胤打死了人,官府到处捉拿他,弄得他没处容身,便溜到华山脚下,见一位农村老头,挑了一担鲜桃,顺小路迎了上来。赵匡胤向前问道:“这个老头担的什么?”老头说:“担的鲜桃,到村里去卖。”赵匡胤一听是桃,便说:“把你的桃儿卖给我充饥好吗?”老头回答:“请吃吧!担到村里也是卖的,你在这里吃点,我还能轻些。”只见赵匡胤狼吞虎咽吃个痛快,老头在一旁嘻嘻发笑。赵匡胤边吃边问:“老人家你笑啥?”老头说:“你这个大汉想是饿啦,一时三刻吃了这么多桃,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我就少要几个钱吧!”赵匡胤一听,心想这老头真是个好人。他本想耍赖,但见老头善良,怎好不给人家钱呢?忙问:“老人家,我吃的桃值多少钱?”老头说:“咱交个朋友吧,你是头一个买主,给我一文钱好啦!”赵匡胤感激不尽,忙在口袋里摸钱,老头伸手去接。他半天取不出来,就说:“老人家,我连一文钱也没有了!”老头笑着说:“看你仪表堂堂,哪能一文钱也没有了?赵匡胤惭愧得没法,便说:“我真的一文钱也没有!”老头说:“那好,你若真的没钱,在地上打个滚儿,我就不要了。”赵匡胤无可奈何,往地上一倒,打起滚儿来。老头连忙拉住,长叹一声,说:“这真是‘一文钱逼倒英雄汉’”

老者见赵匡胤那个狼狈样儿,便说:“你这么一条好汉,何不找个安身立命的行当,将来也有个出头之日。我有心指你一条出路,不知你意下如何?”赵匡胤忧愁地说:“我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哪有安身之处!若蒙老者指引,我当感恩不尽。”老头解释道:“自古乱世出英雄,当今天下纷乱,中原逐鹿,你何不投入军营,以后必有富贵。”赵匡胤高兴地问:“我到哪儿当兵是好?”老头胸有成竹地说:“依我看,你到柴荣营下吃粮最好。”赵匡胤听罢千恩万谢,辞别老头,直奔柴荣营盘去了。

赵匡胤来到柴营,英勇善战,又有指挥才能,深得柴荣赏识,步步青云直上,官至“殿前都点检”和“归德节度使”之职。这时陈抟已知赵匡胤掌了军权,派弟子苗训前去辅佐,参赞军机,无所不中,陈桥兵变,名扬天下。

一日,赵匡胤独坐军中,心想,我之所以有今天,多亏那位卖桃老人指点,前去谢谢才是道理。吃了人家那么多桃子,一饱之恩应报答。他想到此,便立即带了些银两匹马单刀来到华山脚下,四处打问,并无知者。他心中闷闷不乐,信步跨进华山峪口玉泉院。但见青竹塞道,泉水淙淙,松柏苍翠,鸟语花香,庐舍清静,香烟氤氲,真是“有道仙人居,红尘不到处”。名山脚下有这样好的地方,我何不趁此机会游玩游玩?赵匡胤进得草堂,见那尘屋香案,蒲团竹几,茶舍棋桌,更是清雅。他正看得出神,一位仙翁从堂后出来,鹤发童颜,风骨飘洒。他油然起敬,便举手擎拳对仙翁道:“打搅仙翁实是不当”,那仙翁道:“不期贵人驾到,未曾远迎!”说着请他坐下待茶。赵匡胤来此百无聊赖,见有棋,情不自禁地问道:“仙翁可善下棋”,仙翁说:“下棋若有彩头,方能引起兴趣。”赵匡胤一听,正中下怀,心想,我的棋艺向来无对手,何不就此杀上几局。随手摸出一锭银子说:“以此作注如何?”仙翁点头道:“好好!”也拿出一锭银子,两人对坐下了起来。

这仙翁是谁,不是别人,正是道高德重、化作卖桃老人的陈抟老祖。他虽是个得了道的仙家,可是还没有受帝王的口封。因此故设圈套,一则想讨赵匡胤的口封,二则想募化华山为道家修身之地。头一盘棋陈抟输了,赵匡胤伸手拿他面前的银子。陈抟拦挡说:“慢来,慢来,你要输给我一盘,这盘才算扯平。”赵匡胤说:“好,再下几盘,以分胜负。”陈抟又说:“这里不太清静,我领你去个地方,咱们再见高低。”

赵匡胤兴头正浓,手痒难止,发现陈抟的棋艺不过如此,只要用心一点,十拿九稳是能赢的,便欣然应诺,随陈抟步入后门,顺着山间小路,迷迷糊糊不知来到什么地方。但见山峰高耸,松林密茂,四面绝壁,怪石嶙峋,白云生于足下,如置身天上一般。他高兴地手舞足蹈,连称:“妙哉!妙哉!如此仙景,正好对棋。”

陈抟说:“此乃汉朝卫牧卿之博台,我们在此赛棋别有雅趣。”他说话间招来清风、明月二位童子,铺开棋盘,斟上山茶,二人一边品茶一边摆开阵势。一盘两盘,三盘五盘,赵匡胤连输数盘,面红耳赤。越输越急,越急越输,简直招架不住,将山下的马匹刀杖都输光了,还没得赢一盘。陈抟不跟他下了,他还缠住不依,唠唠叨叨地说:“除非你是神仙,我就不信下不赢。”陈抟说:“你已没啥可作赌注,咋下呢?”赵匡胤着急地说:“我这一盘赢了,把输给你的东西都还给我。”陈抟接口说:“若是输了呢?”赵匡胤无物当注,东看西瞅信口开河:“输了,把这华山给你。”陈抟叮咛道:“当真?”赵匡胤说:“是实”。

陈抟说:“空口无凭,你得写张文约。”赵匡胤不由得心中好笑:这老头真傻,华山又不是我的,叫我写啥文约,好!写就写吧!赢了,把输给他的东西要来;输了,看他问谁要华山。陈抟叫清风、明月拿来文房四宝,赵匡胤毫不推辞地写起来。文约写好,开始对棋。赵匡胤审时度势,小心翼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眼看占了上风,结果又输了。他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说:“你真是个活神仙。”陈抟急忙俯首道:“谢主龙恩!”赵匡胤一愣,问道:“你说什么?”陈抟说:“我主日后有九五之尊,封我活神仙,因而谢主龙恩。”

赵匡胤听了,顿时后悔起来:我既是真命天子,未曾登基就卖掉华山,日后这华山不是不归我管了吗?伸手去抢文约,那知文约不但没抢到手,反而在上边印了个指印。陈抟哈哈大笑,说:“我主既写了文约,又在文约上按了指印,还有什么好说的。”话音刚落,他把袍袖一甩,吹了一口气,文约便贴到南天门对面三公山的一块大石头上。赵匡胤一看没有办法了,指着一颗小柿树,耍赖地说:“华山我卖给你啦,没说的,是(柿)树没卖。”从此便留下:“山是道家山,树是皇帝树,华山不纳粮,不得乱伐树”的传说。现在,南天门对面那块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长方形石头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赵匡胤卖华山贴文约处”的字迹。

陈抟讨了封号,赢了华山,送赵匡胤下山时嘱咐道:“周世宗天命不长,太平有日,愿我主好自为之。”赵匡胤要求陈抟辅佐自己,陈抟说:“苗训是我的弟子,我已命他去辅佐于你,愿你们君臣相得,后会有期。”赵匡胤拜别陈抟老祖回到军中,后来果真成了我国历史上平定五代十国战乱、统一华夏、大有作为的宋代开国皇帝。华山也就成为纯属道教占有的一座名山,再也没有给封建帝王纳过粮。

长安羊肉泡馍的传说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据有关人士考证,牛羊肉泡馍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饮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他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煮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名。

宋太祖与豆油卷的传说

豆油藕卷,俗称豆油卷,是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烹制豆油卷。

关于豆油卷的由来,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庭贫穷,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有一年冬天,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贩运莲藕。当装满西湖莲藕后,突然风雪交加,赵匡胤饥寒交迫,便推车投宿西湖酒家,急欲充饥御寒。然而,当年年岁饥馑,兵祸战乱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随机应变,取用赵匡胤独轮车上的莲藕做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皮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的圆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便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家陈酿。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公元年,陈桥兵变,赵匡胤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便特地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据《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践位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的石碑,上书“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杨。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虽然时过境迁,人亦作古,但历史文献记载尚存,而当年赵匡胤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至今仍然流传人间。

“被动”称帝,主动仁慈

历来篡权成功的皇帝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前任皇室及其余党,而赵匡胤却下令保护周朝太后和周幼主。可见,宋太祖赵匡胤真是非同一般的皇帝。

周世宗死后,七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这就是周恭帝。由于恭帝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当时的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

但是年幼的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与此同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

显德七年,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劳累的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等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赵匡胤的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门。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于是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随来的将士听了他的话,无比佩服他的大义凛然和仁慈之心。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唯一的败笔是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家人,给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王彦升就此被赵匡胤恨上了,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与范质、王溥的见面比较富有戏剧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诉范质等人,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宰相范质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王溥一句话也不敢说。

赵匡胤见他们时,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之后便举行禅让仪式,但人到齐了,却没有禅让诏书,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这份诏书。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用“活”败军之将

很多开国皇帝曾是带兵打仗的将领,败在他们手下的敌将也不在少数,而当他们登基做皇帝之后,很少有人会重用曾经败在自己手下的将军。而赵匡胤却将自己手下的败军之将用“活”了。

陈承昭原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后周与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国主委任陈承昭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陆都应援使,职位之高,权力之重,可使南唐三军听命。

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为赵匡胤生擒活捉。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后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陈承昭在南唐时身重名赫,而在后周身微官小,再也不能用兵!

赵匡胤称帝后,打算兴治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却没有用于治水的人,于是四处求贤。“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这次赵匡胤什么人都没挑上,只选中了败军之降将、右监门卫将军陈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漕运。也正是因为这样,陈承昭重振雄风的机会也到来了。

陈承昭虽然打仗不行,但对水却很有研究。赵匡胤命令中使疏浚惠民河,便以陈承昭为督监。他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遍寻水源以补惠民河之水。他勘察地形,见郑地地势较高,而郑地西部的河流至郑地后皆向东南流,但若稍加疏导,便能流向东北。这一勘察所得的结论完全正确,他让民夫将郑地西部的闵水引至新郑汇人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阔水,使二水相通共注入惠民河。因此,惠民河水大增,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颖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陈承昭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五丈河因被泥淤,水少而不利舟行,而且只将河中淤泥挖出是不行的,也必须有能注入之水,于是为五丈河找水一时成为关键。陈承昭受命于太祖,仍是察地形、导水源,以广阔五丈河之水。经过实地勘察和大力修建,陈承昭又将水东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正没有办法时,陈承昭建议宋国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师。于是在京城朱明门外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练水军。宋国既有水军,水又能通汇江淮,很容易就平定了南唐。

有感于黄河之患代有发生,赵匡胤无奈,每有黄河水患,就派陈承昭去修治河堤,承担治河之责。陈承昭也不负宋太祖之望,在黄河两岸广植根系较密的榆树,以防黄河决堤。

赵匡胤与柴荣

有一次,柴荣召赵匡胤喝酒。醉眼蒙眬中,柴荣盯着相貌堂堂的赵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说道:“你这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气象。说不定今后也有九五之尊呢。”赵匡胤一听之下,吓得汗流浃背,酒也吓醒了。他端起酒碗猛喝几大口,然后,看着皇帝柴荣的眼睛说道:“臣不仅方面大耳,而且体壮如牛。这些都是属于陛下的,臣随时准备把这一切奉献给陛下。别说耳朵脸面,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时候只管命人来取就是,臣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一般说来,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表白面前毫不动容;而赵匡胤还没完,他相当动感情地继续演讲:“皇上所言,令臣如万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父母所赐;皇上身登大宝,却是天命所归。臣不能违父母之命,只能生成这个样子;就像陛下不能违背天命而拒绝皇位一样。请陛下指点迷津,臣该如何是好?”据说,周世宗柴荣乃大笑,曰:“酒后戏言耳,何必当真?”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赵匡胤发明长翅帽

话说有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原来,赵匡胤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有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宋太祖棒打尿盆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便着手谋划统一大业。可这事并不容易,当时的很多小国,诸如后蜀、南唐、吴越等等,虽然在表面上对大宋恭维有加,其实内心却不愿臣服。

打是肯定要打的,但先打哪一个呢?赵匡胤一时不好决断,这天退朝后,他微服私行,悄悄来到宰相赵普家,想听听他的看法。赵普受宠若惊,赶紧把皇上迎进大堂,可谁知很不巧,还没来得及说话,却听门口一阵喧闹,似乎是有人送礼来了。赵匡胤一笑,问是怎么回事,赵普不敢隐瞒,如实答道:“前些时,蜀主孟昶来信,说是要送臣一些土产,臣推托不掉……想必是到了吧。”赵匡胤笑道:“无妨。”便命人打开看,不想那箱子里边,居然全是古玩珍宝!

赵匡胤脸色一变,怒声道:“身为宰相,你岂能喜爱这个!朕就不明白,这玩意儿究竟有什么用!”赵普两股战战,忙跪下叩头:“皇上明鉴,这个……臣实在不知啊!”赵匡胤本想重重处置他一下,但考虑到他曾是父亲生前最忠实的老仆,父亲也曾赐他为同家,于是就长叹一声说:“算了。这是孟昶的错,他以为咱们国家的大事,全由你做主呢。”听了这话,赵普慌忙谢恩,并即刻命人毁了那些古玩珍宝,也再不敢替孟昶说半句好话了。

孟昶与赵普的这种交往,使赵匡胤很不高兴,回宫后,他便决定先灭掉后蜀。宋太祖乾德二年冬,赵匡胤命大将曹彬,率精兵十万,攻取后蜀。孟昶得知消息后,尽管吓得惊慌失措,但还是想凭借地利优势,放手一搏。结果不难预料,孟昶根本不是曹彬的对手,两军刚一照面,他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没办法,他只好请求投降。

情况报到朝廷,赵匡胤争取赵普意见,看看是准不准孟昶投降。赵普心里一慌,故意说:“不可。打不过了才投降,没有诚意不说,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赵匡胤笑道:“你究竟是忘不掉那古玩珍宝哈!孟昶投降,怎能说没好处?朕要好好善待他,给南唐和吴越做个榜样,他们如果都来归顺了,事情不就好办了吗?”赵普无言以对,不住地称颂皇上英明!

就这样,乾德三年正月,孟昶正式投降了大宋。赵匡胤对他特别客气,专门在都城汴梁,给他建了一所庄园,让他住下。接着,他又让执掌开封府的弟弟赵光义,在皇宫里热情地慰劳了孟昶。但孟昶却一直很不安,他想见见皇上,好好表白一下自己的忠心……

赵匡胤明白他的意思后,当即下旨,在崇元殿召见他。那时,孟昶惶恐极了,到崇元殿门口,就爬了下来,一步一叩头地进去了。赵匡胤见他一身珠光宝气,衣服很是华贵,便呵呵一笑离开座位,亲手扶起他说:“你这衣服要是弄脏了,我可赔不起啊。”孟昶很紧张,羞得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

见此情形,赵匡胤也不再难为他,带他在皇宫里随意看了看,便命人准备酒菜,要在大明殿宴请他。一会儿后,孟昶渐渐平静下来,不由心说:皇上果然是仁义待人啊!可是,当酒菜上来的时候,孟昶就又一次紧张起来,因为那些酒菜很一般,远远不如他自己的家常便饭!皇上这样招待我,是不是看不起我啊?孟昶正在发愣,却见太祖笑道:“不知合不合你的口味?希望你能喜欢啊。”说着,亲自斟了一杯酒,递给孟昶。

这时候,孟昶突然大惊失色,也不敢去接,而是长身跪下哭道:“臣确实罪在不赦,可是陛下已经免臣一死了啊……臣甘心情愿去当一个老百姓,与世无争,只享受陛下开创的大宋盛世,臣万万不敢饮下这酒啊。”赵匡胤一怔,不解道:“却是为何?”原来,孟昶做蜀主那会儿,宴会上常用两种杯子,一种是精美的金杯,里边是真正的美酒,是赏赐臣子用的,另一种是普通的陶杯,装着毒酒,哪个臣子不听话了,就请他喝……如今,赵匡胤递给他的,正是普通的陶杯,他怎能不怕?

听了这话,赵匡胤哈哈一阵大笑后,叹道:“朕一片真心对待你,你居然会这样想?”说罢,他端起孟昶面前那杯酒,一饮而尽,另外又给孟昶斟上一杯说:“朕向来用这样的酒杯,吃这样的饭菜,根本就没用过金杯,你不要多想。”

原来是一场误会啊!孟昶很是难堪,慌忙不停地谢恩……吃过饭回府后,他终究还是惶恐不安,竟是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他便立刻揣了一样宝贝,跑到皇宫前面,请求献给皇上,以示忠心。

赵匡胤宣他进来一看,那宝贝居然是个盆子,异常精致,全部由黄金做成,四周还镶嵌了七颗宝珠,闪闪发着美妙的光彩!赵匡胤忍不住喜道:“这是盛酒的吗?”孟昶见皇上很开心,忙呵呵笑道:“是尿盆啊,专门请皇上享用的。”赵匡胤一听,当时就惊叫了一声:“什么!这是尿盆?!”孟昶暗自高兴,赶紧跪下称是。谁知,过了一会儿后,皇上回过神来,却对他摆摆手说:“你先拿回去吧,下午再来送我。”既然喜欢,为何现在不接受呢?孟昶有点蒙,但他又不敢多问,只好道一声遵旨,便转身离去了。

到了下午,孟昶带着那尿盆再来时,却见大殿上除了皇上,还有宰相赵普,以及所有的皇亲国戚!太祖没有答理孟昶,转头问赵普说:“你要是还喜欢古玩珍宝,朕今天就送你一件。”赵普一惊,忙说:“很多百姓还吃不上饭……,赵普有罪。”听了这话,皇上的眼睛忽然潮湿了,他站起身,拉住爱女大长公主的手,说:“你这身衣服多少钱?不受冻就行了,何必缀上这么多金银珠宝?”公主撒娇地叫一声父皇,撅嘴不语。见她那样,皇上生气道:“这么大了,还不懂事?你生在富贵之家,是你的福分,不珍惜怎么可以?”这话说得声色俱厉,公主吓哭了,众人也都不敢去劝。

赵匡胤命孟昶献上那尿盆,请大伙细细观看。大伙猜不出这是什么玩意儿,个个面面相觑。赵匡胤突然大吼一声道:“是尿盆!你们知道吗?”接着,他又回头厉声喝斥孟昶:“你用这东西盛屎尿,不知用什么盛饭菜!在这上面,你竟然也屙尿得出?看来,你蜀国不亡,那才是天理不容呢!”众人吓得面如土色,孟昶更是两腿一软,俯在地上,不停叩头求饶。

赵匡胤挥挥手,让他站起来,怒道:“朕可以饶你,但这尿盆却饶不得!”说罢,他命令侍卫们,请出自己的兵刃熟铜大棍。众人更是一惊,这棍子是皇上的心爱之物,皇上先前领兵打仗的时候,它曾随皇上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可如今,皇上又拿它出来干什么啊?

这时,只见宋太祖握紧铜棍,朝着那尿盆,不分点地狠砸下去。一会儿后,眼看那尿盆扁得不成样子了,皇上才命赵普收了它,以充国库。接下来,他稍微静了一下,对大伙喝道:“不管你们哪个,以后谁要是不能勤俭,贪恋什么乱七八糟的宝贝,便形同此物!”众位皇亲国戚一下子醒悟过来,从此再不敢奢侈浪费……

宋太祖这一棒,影响非常深远,以致使后来的大宋皇宫里,节俭之风长盛不衰。有史学家认为,宋朝的很多皇帝并不怎么聪慧,有的甚至还很荒唐,可是宋朝却延续了三百多年,就与宋王室的慈俭有关。

赵匡胤诫女节俭

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皇帝是一国之主,金银财宝可以任意享用,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人。皇帝的女儿是公主,也一定可以打扮得像天仙一般。可是,宋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却不一样,他不但自己生活俭朴,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要俭朴。

有一次,他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着一件羽绣饰的华丽短袄去见他。宋太祖见了很不高兴。他命令女儿回去后马上脱下,以后再不要穿这样贵重的衣服。

魏国长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短袄只用了一点点,有什么要紧?”

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所以不能享用。你想想,你身为公主,穿了这样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仿效。翠羽珍贵,这样一来,全国要浪费多少钱啊!按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够优越了,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十分珍惜才是,怎么可以带头铺张浪费呢?”

公主没办法,只好脱去那件美丽的翠羽短袄,但心里仍然有点想不通。她想,你既然是皇上,又是我父亲,对我要求那么严格,看你对自己要求怎么样。于是,她向宋太祖试探性地问:“父皇,您做皇帝时间也不短了,进进出出老是坐那一顶旧轿子,也应该用黄金装饰装饰了!”

宋太祖却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我是一国之主,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经济,要把整个皇宫装饰起来也能办到,何况只是一顶轿子!古人说得好:‘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人供奉一人。’我应该这样做。倘若我自己带头奢侈,必然有更多的人学我的样子。到那时,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怨恨我,反对我。你说我能带这个头吗?”

公主一边听着,一边琢磨着每一句话,再看看皇宫里的装饰也很朴素,连许多窗帘都是用青布制作的。公主觉得父亲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就诚心诚意地向父亲叩头谢恩。

不仅宋太祖如此,一切有卓越成就的人都不是骄奢之人。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就绝不能奢侈浪费,而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追求。骄奢不仅是一条绳索,还是一个深渊,一旦被它束缚,人们就难以迈步向前;一旦掉进去,就如入了宫墙、进了侯门,让人丧失生活的能力,再难实现宏愿。我们应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学习节俭精神,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掂斧敲掉臣子牙

大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是地道的“职业军人”出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一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有一样他怕,怕得要命,谁呢?“君举必书”的笔杆子——史官。别不信,有当朝的史书《涑水纪闻》为证——

这天,宋太祖龙案前趴得久了,起身活动筋骨,自选休闲项目还是老嗜好——皇宫后花园打鸟。那里花木繁茂,招鸟,是太祖实战演练的好去处,每每到此,都能有所斩获,身心大悦。只见太祖手持弹弓,左瞄右射,不时有小雀被击落,玩得不亦乐乎。

不料正在兴头上,突然有内侍传过话来,说几个臣子声称有急务求见。败兴!太祖一脸不爽,但又怕误了国计民生大事,还是丢下弹弓,急急忙忙上殿召见他们。然而坐定才知道,这几位上的折子根本不是什么急事。这下,太祖龙颜不悦了:“慌慌张张的,这算哪档子急事,犯得着吗?”

几个臣子面面相觑,都不敢吱声。一个欠扁的臣子壮起鼠胆回话了:“事情虽不急,但臣还是以为这些事情比打鸟要紧急。”嘿,这哥们儿有种,不但犟嘴,还绵里藏针刺挠皇上。这回太祖真恼了,气不打一处来的他顺手抄起边上摆放的一把斧子——别担心,没劈人,而是用斧子柄敲这个臣子的“乌鸦嘴”,嘭——老赵玩暴力到底是行家,一出手,就生生敲掉了人家两颗门牙。“乌鸦嘴”顿时哑了,只能把满嘴的血水往肚里咽,同时慢慢弯下腰,把掉落的牙齿小心翼翼拾起来,揣入怀中。

眼前的情景都被太祖瞅在眼里,他开始发散思维:“小子精明啊,想留个证据,告我不成?!”臣子这才张开跑风的嘴,一板一眼回答道:“臣哪里敢告陛下的状,不过,这事自然会有史官记下。”宋太祖一听这话,顿时怕了,怒气立马消散,面色迅速由阴转晴,整个变了一个人。

望着臣子那张痛苦的脸,太祖忽然觉得下手是狠了点儿,这时反倒有些于心不忍了。怎么办?弄些钱物安慰安慰吧,好歹人家也是为了工作啊。于是这个倒霉的臣子得到一份鲜血换来的金帛。

其实,宋太祖并不是怕史官这个人,而是怕史官手里的那支据实而书的笔。他清楚得很,无论善行还是恶行,都会通过史官那厉害的笔尖载于史册,供后人评说。好在老赵聪明,及时进行了善恶转换,才没有留下骂名。记下这件事的史官,正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光。

许而不与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当面许诺张融做司徒长史,诏令却迟迟不下达。一次张融骑了一匹很瘦的马,太祖问:“爱卿的马为何这般瘦弱?给它吃多少粮食?”张融回答:“一天给一石。”太祖又问:“那为什么还是这样瘦呢?”张融说:“我许诺给一石,但实际并不给。”第二天,太祖就任命他为司徒长史。

宋太祖酷爱蹴鞠

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宰相赵普都酷爱蹴鞠,而且都是一代高手。元代名画家钱选作《蹴鞠图》图卷,生动地描述了太祖、太宗和宰相赵普踢球的情景。北宋有两位宰相踢球很著名。一位是李邦彦,自称踢尽天下球;另一位便是高俅,以球艺高超而受宠和发迹。高俅本来是苏轼门下的一个小史,后来侍奉大臣王晋卿。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高俅的球艺被端王发现,立即收为亲信,并一同在王府练球。端王入主帝位,为宋徽宗,高俅便平步青云,由一介小史而任宰相。

宋代后宫举行宴会时,常有蹴鞠等球类表演借以助兴。宴会比赛蹴鞠时,常常是皇帝、后妃边吃边看,大臣们在一旁陪侍,在殿前观赏。左右军球员入场,乐队便开始奏乐,预示着比赛即将开始。比赛时,球门左边的一队发球先踢,队员们不断地传球,然后将球传给球头、球头瞄准时机,以大膁即开力猛踢的动作将球射向球门。球钻过球门即得一筹,没入球门则由对方又一次传踢进攻。

击球又叫打球、击鞠,需要高超的马技。击球一般要竖木为东西球门,球门高一丈余,上面上刻金龙,下为石莲花座,中间加以彩饰。球则大小如拳头,用轻韧木施朱做成。击球的木棍叫做球杖、鞠杖,杖长数尺,顶端为偃月形,一般是木质球杖外套上一层牛皮。

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曾令主管人员制打击球仪式,规定在每年三月,于大明殿会鞠,即在大明殿比赛击球。比赛时,左右分朋主持,以承旨二人守门,卫士二人持小红旗唱筹,御龙官手持哥舒棒守卫球场,同时,教坊乐师在球场外奏乐。

宋代皇帝参加比赛击球时,一般由王公大臣和近侍陪赛。皇帝如果击球,便鼓乐齐鸣,人人为皇帝助威。一旦皇帝打进了球,从官在场人员立即山呼万岁。如果是群僚进球则旁观者叫好,得筹获胜的得当即下马称谢。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

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毛泽东在读《宋史》时,看到枢密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被宰相赵普陷害论死,后流放沙门岛时,批注道:“说不杀士大夫,伪也。”这是批评宋太祖赵匡胤的。

破阵子·题赵匡胤

行侠江湖路上,扬鞭烽火营中。

点检功高倾社稷,开国刀兵不染红。笑斟酒一盅。

兔子相安走狗,鸟儿嬉戏良弓。

五十年来纷扰尽,天下重归一版同。苍生露笑容。

永昌陵

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临致祭。第二年,四月,灵柩运往皇陵——今巩义市芝田乡安葬。护送灵车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人等共3千多人,25日到达陵地。当地传说,永昌陵到正午下葬时分,忽听“镗唧”!一声,一只白兔飞跳过来,正撞着铜锣。又听“扑嗵”一声,一条大鲤鱼从空中跌落鼓上。这时,东边山上又蹦出一个石人,面向灵柩似在默哀,这些征兆好象表示赵匡胤之死已为上帝所知,于是有人说这是“上天示兆、神人来吊”,因此,后来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鲤鱼和全兔。东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锣鱼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说法,就在陵区流传开去。

永昌陵原占地约亩,兆哉没有修建墙垣,只在前后左右遍种松柏花卉。远远望去柏林如织、绿叶如盖,故又名“柏城”。现存永昌陵陵台(坟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已无一留存。只有鹊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于松柏、枳橘、花草之属,早已荡然。

据《宋史》记载,灵台之下20几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是皇帝棺木藏放的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因宋陵尚未经过科学发掘,其中详情,还不为人知。 

永昌陵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陵墓,尽管较前朝比较寒碜,但开创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范。永昌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陵区南北长米、东两宽约米。永昌陵卜宫地势南高北低,从陵区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石狮,南北落差达17.3米。由于常年平整土地,陵区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鹊台至北神门处有八阶台地,每阶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宫的建筑大致包括:

鹊台2个,东西并列,间距42米。两鹊台为夯土筑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个,位于鹊台之北米。西乳台东西并列,也为夯土筑成,顶部隆起,平面略呈长方形。东乳台底部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宽6米,高3.6米。宫城位于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门距乳台基址约米。宫城四周的神墙,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现存有四神门两侧的门阙和四隅的角阙基址。神门两阙台的间距一般为15米,门阙与角阙基址的间距在85—90米之间。根据现存门阙和角阙基址的位置看,宫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米。陵台位于宫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离为93—97米。陵台现呈方形覆斗状,台顶平坦,四坡面斜直。现存顶部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底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14.4米。

宋太祖用人高招

治政惟用人,用人须选贤。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具体实行起来,却并不这么简单。俗话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讲的就是识人用人之难。

要识人难,用人更难。因为人都有表象和本质的一面,大多矫作伪饰,真性情平常很难暴露出来,故而人贤奸与否,必先识之而后方能用之。自古以来,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分贤愚、辩臧否,选才而用之。如果能知人善任,则事业有成;如果不辩奸贤,枉徇私情,随意而用,势必导致事业失败。在这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可谓一个智者,他坚持“用贤不用谄”,这独到而高妙的用人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当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返京以后,在众大臣的拥戴下,要举行禅让大礼。可到举行禅让仪式的时候,周恭帝却没来得及准备禅位制书。在这紧迫的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篇禅文,对赵匡胤极尽肉麻、尽吹捧、歌功颂德之能事。正是因为有了陶谷的雪中送炭,才使得赵匡胤的禅让大礼没有禅文的尴尬局面最终得以烟消云散。

按说,陶谷在赵匡胤开创帝业的道路上是建立了奇功一件,对此赵匡胤也是充满由衷感激的。可是通过这件事,赵匡胤也认清了陶谷善于溜须拍马、看风使舵、阿谀逢迎、谄媚取宠的小人本质,因此在这件事上,赵匡胤对陶古是既感激他,又从心理鄙视他。此人虽然有才,但德行太差,今天看到自已权势中天,他就看风使舵,对自己百般谄媚,对周恭帝落井下石,明天他是否也会对别人看风使舵,对自己落井下石呢?对这种人又怎么能放心重用呢?最后在关键时刻,赵匡胤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并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赵匡胤用人不同一般。当时有个护国节度使,名叫郭从义。此人善于骑驴击球,为了取悦赵匡胤,以便自己获得高升。球场上,他在击球表演时,弛骋往来,不断变换花样,使尽技巧和手段,大获赵匡胤好感。他本以为会因此得到赵匡胤提拔和擢升,不料,赵匡胤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球技确实精彩绝伦,但是这件事不是将相所应干的。”郭从义谄媚投机想获取高升不成,反受其辱,顿时感到羞愧难当。

对奸谄小人,赵匡胤善识其本质,对有才无德之人,一律拒绝任用,这不能不说是赵匡胤的高明和独到之处。用人好坏,关乎事业成败,国家兴亡,宋太祖深明其理。在用人上,赵匡胤可以说称得上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

为上者若不能治下,名实不符,势必为人架空,形同傀儡。为下者多怀心机,轻易是不会死心塌地为上司卖命的。聪明的上司便会采取迂回之术,满足下属的欲望,掌握他,征服他。下属在感恩戴德之下,往往会更忠心,做事不遗余力。

宋太祖赵匡胤一向以驭臣为能事,他对大将曹彬说了谎,而曹彬还是甘愿为他效犬马之力,亦可见其高超的治下之术。

攻取江南南唐时,他左思右想,最终决定派大将曹彬担此重任。

事情本来该到此结束,可赵匡胤疑心甚大,又恐曹彬不尽全力,于是他把曹彬召来,当面对他说:“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这是人臣的毕生所求,想必你也不会例外,如今有此机遇,愿卿以为珍重,奋勇杀敌;待你得胜还朝,一定封你为丞相。”

有了皇帝的亲口许诺,曹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他带领大军直捣江南,冲锋陷阵,很快就消灭了南唐政权,俘虏了皇帝李煜。

回朝之日,曹彬满心欢喜,只等皇帝诺言兑现了。

不料赵匡胤竟出尔反尔,未封他丞相,只是漫言:“丞相为百官之首,无可再升。如今四海未平,天下未定,尚需你等出力分忧。并非有意骗你,只是人心难测,倘若你官居丞相,志得意满,怕是不会那么卖力为我打仗了。”

曹彬失望之至,怅怅回府。进得屋来,却见室中堆满了钱,数额甚巨。当他得知这是皇上赏赐的五十万钱时,刚才的不快登时一扫而光了,他心下感恩,嘴上说:“皇上这般用心,我曹彬还有何话可说?何况就算当了丞相,也不过多得点钱财;如今有了这么多钱,我又何必争当什么丞相呢?”

他高兴至极,再不以赵匡胤说谎为念。他竭尽心力,为宋王朝征战扩土,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利益的驱动是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同样,高官厚禄,功名富贵,最能使人消磨意志,不起异心,尽忠报效。有了这方面的羁绊,整个人便被束缚住了,为了保住这些,他更会拚死卖命,而不会轻易贪求更大的奢欲。这就是“禄以驭其富”。

历史上那些短视者,常常因为吝惜封赏而导致更大的祸患,进而失去的更多。唐代一位有名的智谋大臣李泌在总结“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时,便这样说过:当初国家如果以土地、民户来酬赏安禄山的军功,他最多也不过拥有方圆百里的一块收租的封地,从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他也要设法保住它,不会造反了。

为人上者,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行事,即使心有不愿,也要勉为其难,故作慷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