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季节,是当代人缺乏的一项生活力。古人说:“春光好,莫等闲”,走出斗室,以脸上绒毛感知春风拂面,以眼观草色青青柳色黄,周身沐浴乍泄的春光,此为春游,也谓踏春。汪曾祺也曾说:“看着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春趣。”也在那口香椿里,从舌尖上感受了春光,香椿果然不负“春椿”之名。
图|微博-梅大胖子?
在现代生活里,住的是高楼丛林,并无郊野,也无小院,无法切身感知春日盛景。最近湘潭阴雨连连,湿漉漉的天气让人更不想出门。然而,探春又何须踏青,通过“吃春”,“咬春”的习俗,在春天万物萌芽复生之际,于舌尖之上,发现湘潭的春天。图|微博-梅大胖子?
春味在泥
吃“土”
“春食芽”是中国人对春味的认知。春风解冻冒春芽,积蓄了一个冬天的生命与活力,就这样从泥土中一扭一扭地钻了出来,食春芽是对春天的尊重。说到吃春芽,春笋必须有一席之地。笋,是竹子初萌的状态,季节不一,口感不同。但在饕餮口中,春笋至鲜至美。春暖花开,雨水充足,深土中的笋吸足水分,破土而出,没一点瑕疵。古人说:“秋波浅浅银灯下,春笋纤纤玉镜前。”是说春笋如女子的手指一般,细细长长,洁白光润。一声春雷,几场春雨,尖尖的竹笋破土而出,正在奋力生长。韶山、湘潭县、湘乡林间的春笋也相继上线。春笋炒腊肉、春笋炖排骨、油焖春笋等各种做法,总有一款适合你。农历三月初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湘潭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湘潭有句老话说,“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也延续至今。还有句老话说,“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
春暖大地,菜蔬飘香,眼下正是湘潭香椿上市的旺季。
摘下一把香椿嫩芽,摊上几个鸡蛋,一道时鲜的香椿煎蛋带来春天的味道。C位出道的香椿,上市时间很短,错过得等明年了。大抵春天的野菜都是如此,冬藏了一季的美味,只待春风解冻,冻土化水,水润万物,即刻萌芽复生。这样的急切和渴望,就像我们无数次跨越寒冬盼春来一般。吃春芽,从野菜中感受对春的强烈渴望。我们相信,心有期盼,美好将归。
春味在野
采“茶”
湘潭的茶,没有砌泡和品饮时的条条框框,冗繁复杂,简单明了很多。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湘潭茶叶独有的幽香,和湘潭人对它的喜爱。
■韶峰茶
韶峰盛产一种绿茶,也是很多茶友常喝的极品茶,外形条索紧圆、壮直,峰苗挺秀,银毫显露,色彩翠绿、光润,内质清香馥郁,滋味鲜爽,汤色清澈,叶底嫩匀,芽叶成朵,有效成分含量丰富,它就是韶峰茶。
湘乡毛田镇被水府庙水库三面环绕,沿岸常年水雾弥漫,好山好水赋予了毛田镇诞生好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了解,毛田镇产茶已经有年以上的历史,曾是湘中地区最大的茶叶产区。家家有茶园,户户卖茶叶,是毛田茶产业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湘潭市羊鹿、船形、青山、香露红等近20家茶叶生产企业,在清明前就开始了采摘工作。目前有可采茶园5.3万余亩,每年能加工名优绿茶"明前茶"(清明节气以前出产的新茶)5万公斤以上,每公斤市场价超过元。
还有湘潭县杨嘉桥镇羊鹿茶业的"羊鹿茶"、射埠镇船形茶业的"船形茶"、云湖桥镇行寅贤公司韶源茶厂的"莺鸣春"等,湘潭的茶叶可谓“百花齐放”。
春味在河
尝“鲜”
“观湘头网出鲥鱼,宣化街前趁早墟。共说朝山渠不信,潭州南上网船虚。”——节选清初《潭城竹枝词》
湘江蜿蜒流经湘潭,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鱼钩”,鱼钩的向背便是湘潭的河西与河东。自古以来,湘潭人对湘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他们亲切地称呼湘江为“母亲河”。
■湘江湾郭晓/摄
鱼是母亲河送给湘潭人最好的礼物。湘江中曾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黄鸭叫、洄渡鱼、鳡鱼、白鱼、黑鱼、鳜鱼、鲈鱼等多种淡水鱼类。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湘潭人对“吃河鱼”情有独钟。
鱼属于变温动物,冬季体温会降低,体内储存的能量也逐渐消耗殆尽。开春后,鱼类吃下新生水草和浮游生物,体内能量得到恢复,肉质也变得肥美。
湘菜中的鱼,特别讲究一个“鲜”字:嫩鲜、干鲜、咸鲜、辣鲜、肥鲜。这正如清代名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为了“鲜”,代代湘厨可谓敬业尽责,不舍追求,精益求精,吃法繁多。
鲜吃,原汁原味,追求真味本味。湘人吃鱼鲜,有季节讲究。“春鲶夏鲤,秋鲫冬鳊,五月鳝。”一句民颜,一语中的。
湘潭名菜剁椒鱼头,更是驰名海内外。以鱼头的“味鲜”和剁辣椒的“辣”为一体,风味独具一格。火辣辣的红剁椒,覆盖着白嫩嫩的鱼头肉,冒着热腾腾清香四溢的香气。
“热辣当鲜”、“一滚当三鲜”,这是湘潭人吃鱼的风格,吃得辣,吃得热,吃得鲜,吃得人心醉。
■三大桥田年经/摄
九九尽,春已归,春到人间草木知,但人未必知。去市场看看吧,买一包茶叶,一条时鱼,在舌尖上感受湘潭春日的盛大。
-End-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