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如果要从中国历史上找出一个人,说他比韩信聪明,或许旁人能说出很多理由,但可以确信的是,假如这个历史人物还活着,他肯定会羞愧的无地自容。就算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被视为古人智慧的象征,他的代表作《隆中对》也被称为“堪比韩信《汉中对》”,可见韩信的聪明是比诸葛亮更甚的标杆。
不过韩信的下场是非常凄惨的,历史上刘邦分三步将韩信置于死地:
汉五年,项羽刚死,刘邦就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撤掉了韩信的齐王爵位,让他与齐国的军队脱离了接触,并且封韩信为楚王。由于之前楚王陈胜和项羽是天下义军的首领,表面上看韩信是被提高了职位,但实际上却失去了自己一手组建的齐国军队。
第二年,刘邦就找借口与诸侯聚会,在聚会上把韩信绑了,押回了首都。被绑的时候,韩信还对刘邦说了那句流传了几千年前的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可纵观历朝历代,哪个诸侯或臣子敢当面如此对皇帝说话,只怕这个人是立刻就活不下去了,更何况此人已经被绑住了,可见刘邦也并不见的想杀韩信。
又过了七年,吕后和萧何设计杀死了韩信,理由是韩信想造反。
韩信真的想造反吗?项羽曾经在楚汉争霸焦灼的时候,给韩信写过信,希望拉拢他,并且告诉韩信,将来刘邦一定不会对他好。韩信回信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夫人深信我,我背之,不详!虽死不易!
大体意思就是,刘邦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算是死也不会背叛他。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韩信作为大丈夫,如果没有刘邦,他将籍籍无名,所以说宁死不背叛也是说得通的。
后来蒯通多次劝说韩信,甚至直接指出“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是无论蒯通怎么说,韩信念在知遇之恩,就是不肯背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邦也不想杀韩信,韩信也不想背叛,君臣二人最后为何却落了那样可悲的结局----一个身首异处,另一个被丹青史书唾骂数千年?而且韩信都说了,死都不背叛,那么死都不怕,还有什么能让韩信害怕呢?其实在死亡之外,确实还有另一样东西是韩信不能接受的-----
不得不说,二人之间最初是亲密无间的。韩信被封大将军之后,表达了对刘邦的仰慕之情,分析了项羽必败的极大因素,并且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计划向刘邦提出;而刘邦也认为得到韩信太晚,在军事上对韩信言听计从,很快双方就荡平三秦,直接凭借函谷关的险要,对当时天下之主项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从什么时候双方开始产生裂痕了呢?
司马迁《史记》的《高祖本纪》、《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韩信攻破齐国之后,派人去找刘邦要个“假王”当,这个时候刘邦正在遭受到巨大的军事压力,自己朝不保夕,破口大骂,张良和陈平踩了刘邦的脚,刘邦幡然醒悟,改口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封韩信为齐王。
古代史书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件事情反复提起四次,二十四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太史公的重视程度。韩信的这次“趁人之危”,让刘邦感到了危机,从此对韩信不再那么真诚,表面上做的滴水不漏,暗地里时刻都在防止对方造反。
可是我们又知道,韩信根本不想造反,为什么还要去威胁刘邦呢?不得不说的是,在韩信伸手讨要“齐王”的封号之前,刘邦曾经对韩信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刘邦在荥阳被围,好容易奋力突围,结果又在成皋被围。刘邦侥幸得以脱身,军队都没了,只剩下专业赶马车的夏侯婴在身边。然后二人就趁着早晨韩信没起床的时候,谎称是汉王的特使,士兵们看见夏侯婴,一看这是汉王的司机啊,赶紧让了进去,刘邦和夏侯婴直接到了韩信营长里拿走了兵符和印信,夺走了韩信的军队。然后刘邦告诉韩信,你率领前去救援荥阳的军队去灭了齐国---之前刘邦在荥阳被围,韩信派兵去救援还没回来。
而这之前,韩信带领并不优势的军队,刚刚把章邯灭了,接着又灭了赵国,功劳巨大,这个时候,刘邦突然抵达,非但没有表扬和提升韩信,反而夺走了他的军队,几乎等于撤了他的职位,这对于事业上升期的韩信来说,是什么感觉?当然是委屈。而韩信宁死都不背叛刘邦,却不代表他受了委屈,让然可以坚持忠诚。
历史上很多人能够在千军万马面前毫无惧色,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他们却往往很难受委屈。韩信并不是一个能够受委屈的人,年轻的时候虽然曾经受了胯下之辱,当了楚王之后也没有报复当年那个侮辱他的人,但是对于曾经接济自己、半路又停止接济的家乡的亭长却耿耿于怀,成名后韩信专门赏赐了对方几百钱作为羞辱,不仅如此,还骂对方是小人。此刻的韩信已经贵为楚王,却仍然不能忘记当年的委屈。
刘邦当时使用计谋骗走韩信的军队,让韩信感受到了巨大的不信任和不公正。这种情况在职场上或者官场上非常常见,有时候我们为集体或者为领导做了很大的贡献,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而却得到了不公平的处罚,或者哪怕仅仅是冷漠,毫无疑问也是令人非常恼火的。
不过正如某位名人所说,“男人的胸怀是冤枉大的”。如果韩信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刘邦当时的处境,为身为君王的刘邦想一下----刚刚失去军队,万一手下背叛那可是有生命危险的。韩信如果能够理解,后来自然不会在刘邦危难的时候去要个无聊的假齐王。历史上这个君疑臣惧的巨大悲剧,应该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