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职官有严格等级制度,表示职官等级的有 [复制链接]

1#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职官等级

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西周爵位一般有诸侯、大夫、士三级,爵称同时也是官称。授爵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世袭。春秋战国时期,爵位制度发生很大的变化,除沿袭旧制外,又有按军功、职位、才能授爵的新制度。战国时各国的爵称一般有君、侯、卿(上卿、亚卿、客卿)、大夫(五大夫、上大夫、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秦国还有专门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

汉代宗室封爵分为王、侯(县侯、乡侯、亭侯)二等,功臣的封爵沿用秦的二十等爵。汉初异姓也封王,异姓受封者通称列侯。汉武帝时另设武功爵十七级,有造士、闲舆卫、良士、元戎士、官首等名目,与二十等爵并行,不久废。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例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有的朝代还封给功臣以特殊的荣誉称号,如宋朝有推忠、佐理、协谋、同德、守正、亮节等,明朝有开国辅运推诚(佐太祖定天下者)、奉天靖难推诚(从成祖起兵者)等。明清皇室封爵和异姓封爵不同。

皇帝的妃嫔、女儿、姐妹、姑母及大臣的母、妻等也大都有封号,其意义与爵位略同。宫廷内妃嫔等称为内命妇,宫廷外的公主及大臣母、妻等称外命妇。

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至唐定制,共十二转(十二转,视正二品),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后代沿袭唐制,只是品级略有不同。明代有文勋、武勋,文官勋号除“柱国”外还有正治卿、资治尹之类。武勋第一级为左右柱国,其余各级与唐勋官称呼同。文、武勋的第一级都是正一品。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通称为品。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汉代以禄秩的多少表示官的等级。有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等级别,最低的为斗食(全年不满百石)。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每月一百二十斛),二千石遂成为郡守的通称。从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九品最低。南朝梁定十八班,班多为贵,与九品并用。隋唐时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称为入流。流外亦有品级,以处胥吏,明清则总称未入流,不分品级。

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汉代以前,官的等级与担任这种职务的人享受的官级待遇是相等的。魏晋以后,出现了“有名无职”的官称,如特进、光禄大夫、中散大夫及一些散号将军等,这是授予那些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战绩功勋之臣,仅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不需负实际职责,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唐代把散官的名号加以整理补充,定出等级,用作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叫阶,又叫“阶品”或“散阶”,通称为阶官。阶官有文散阶与武散阶之分。文散阶二十九阶,如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等。自从二品至从五品下都称某某大夫,自正六品上至从九品下都称某某郎。武散阶四十五阶,如从一品曰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曰镇国大将军,以下多以将军、中郎将、郎将、校尉等为号。

叙阶之法,有封爵、勋庸、劳考等多种依据,不完全按照现任职务的高低,因此,阶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符。唐宋时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前加“行”字,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前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明代阶官与职事官已逐渐接近,至清代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无散官之名,但亦可特授较高级的阶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