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业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太宗赵匡义做了哪些事,为何后人对他的评 [复制链接]

1#

作者:李洪发

(宋太宗赵光义)

(1)出生也有一番神话

后晋天福四年十月初七(年11月20日),宋太宗赵匡义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禁军“护圣军”营地,此时他的父亲任“护圣军”指挥使,略似今之营级军官。

赵匡义后来做了皇帝,他的出生,自然也有一番神话,而且记在了正史《宋史》之中。《宋史》记载,在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怀上赵匡义之前,梦见一位“神人”手捧太阳授予杜氏,时间不长,杜氏有孕。赵匡义出生,也是在夜间。当他降生,他们家忽然红光闪耀,象大火一样升腾上天,整个巷子都闻到奇异的香气。然而——看到这里,您是不是有点“复制粘贴”他的哥哥宋太祖出生景象的感觉?

但赵匡义后来毕竟做了皇帝。所以,《宋史》接着写:赵匡义从小就不同凡俗,与别的孩子玩耍,孩子们都很惧怕、服从他;长大后的赵匡义则“隆准龙颜”,即鼻梁高挺,额头不似常人为圆形,而是方的,且在额头正中长有一块隆起的骨头,即龙只有长成这种骨头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隐身藏行的“尺骨”,端庄严肃,远远望去就是一位大人物——然而,看到这里,您是不是有点这人长得有点不像人形的感觉?而出身武将世家的赵匡义,却酷爱读书学西。

而赵匡义的父亲赵弘殷大约受了赵匡义出生时奇异景象的影响,对赵匡胤的成长非常重视,或者觉着自己和儿子赵匡胤都是武将,想把赵匡义培养成一名文士,兼之赵匡义好读书,不仅在赵匡义八岁时请来赵普做家庭教师,教他念书,在后周朝随周世宗出征淮南,更每当攻破州县,丝毫不取财物,只是搜求古书,送与赵匡义,并一直督促、勉励赵匡义读书。因此,赵匡义工于文事,拥有多种艺术才能。

然而,通过观鉴赵匡义的行事,我们会发现,在赵匡义的“艺术才能”之中,最擅长的竟是“演戏”,且演技高超,这也许是赵弘殷当初“塑造”这个儿子时所未料到的吧?

参考资料:《宋史·太宗本纪(一)》

(2)射杀花蕊夫人与“强幸小周后”

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宋朝发兵5万,以王全斌为主将,征伐后蜀。乾德三年正月十九,后蜀国主孟昶出成都城,投降宋朝。王全斌将孟昶和他的母亲、他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押送宋朝京城汴梁。

孟昶到达汴梁七天后,暴病而亡。宋太祖将花蕊夫人纳入宫中。

花蕊夫人生得千娇百媚,比花朵还要娇艳,因之得称“花蕊”,而且颇有才情。宋太祖曾命花蕊夫人作诗,花蕊夫人当即口占一首:“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现在是广为人知了。花蕊夫人此诗,明显表达了不忘故国之意,但宋太祖却没有在意,反而更倾倒于她,封她为“金城郡夫人”。

宋太祖宠溺花蕊夫人,虽然没有达到“君王从此不早朝”的程度,却为花蕊夫人招来杀身之祸。一天,宋太祖和时为晋王、开封府尹(知府)的赵匡义在御花园喝酒、射箭,花蕊夫人陪侍。宋太祖给赵匡义倒了一大杯酒,让赵匡义喝。赵匡义推辞不喝,宋太祖再劝,赵匡义看了看园中一支花朵,说:“金城夫人能亲自为我摘来此花,我就喝。”宋太祖让花蕊夫人去摘。但当花蕊夫人到得花前,赵匡义却弯弓搭箭,一箭将花蕊夫人射死!

宋太祖大惊,赵匡义倒身给宋太祖磕了两个头,抱着宋太祖的脚哭道:“陛下刚得天下,应该为社稷自重啊!”

然而,赵匡义此举,真的是为了“社稷”、为了宋太祖吗?十几年后,当赵匡义登上帝位,我们就会知道,这不过是赵匡义演戏罢了。

(花蕊夫人)

开宝七年()九月,宋朝征伐南唐,八年十二月,南唐后主李煜投降。九年()正月,李煜和他盛有“艳名”的“小周后”被押送汴梁,李煜因屡次拒绝宋太祖的招降,被封为“违命侯”,“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

两年后,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去世,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定年号“太平兴国”。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元宵节,“小周后”按照规定和其他“诰命夫人”一同进宫“拜节”。活动结束,宋太宗假借皇后名义,将“小周后”留在宫中,直到正月将尽,才放其出宫。此后,宋太宗便经常以皇后要与“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入宫,将她留在宫中多日,甚至让御用画师“写生”其对“小周后”“强幸”之事,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春宫画”之一《熙陵幸小周后图》。“熙陵”,是因宋太宗死后下葬河南巩县的“永熙陵”,宋人对宋太宗的尊称。此画后来流传民间,明代万历、崇祯间人沈德符曾见过宋代版本,生卒年代不明的明代人姚士麟曾见过元代人摹本。

“小周后”受此奇耻大辱,每次入宫后回到李煜身边,必会嚎啕大哭,斥骂李煜,声音之高,传出庭院。李煜无可奈何,只得宛转躲避,“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这年的七夕之夜,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一弯新月,勾起李煜对故国往事的苦思,身为著名词人的李煜禁不住填《忆江南》一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记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填完之后,意犹未尽,又作《虞美人》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词本来是供人唱的,李煜“添”完《虞美人》,要“小周后”酬唱。“小周后”本无心唱曲,但又心疼李煜,只得将《虞美人》一字一词依谱演唱。李煜乘着酒兴,吹笛相和。

宋太宗早已派出暗探在李煜身边,暗探听二人唱曲,立即飞报宋太宗。时间不长,宋太宗唤来与李煜过从甚密的弟弟赵廷美,命他带了御酒和一剂“牵机妙药”,代表自己前去为李煜“祝寿”。孰知李煜饮过掺了“牵机药”的御酒后,在夜半时分忽然从床上跃起,大叫数声,手脚忽拳忽曲,头首相接,俯仰不休,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苦痛而亡。

李煜亡故,宋太宗下诏,赠李煜“太师”荣誉职衔,追封“吴王”,并废朝三日,派宫中使者监督办理丧事,护送其灵柩葬于洛阳邙山,“恩礼”极为隆重。

李煜死于非命,“小周后”悲不自胜,宋太宗虽时时寻机强召,“小周后”却从此绝不入宫,只是终日守在丈夫灵位之前悲哭,几个月后,自杀身亡。

宋太宗的“影帝”之路,带着血腥开启。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宋·王巩《闻见近录》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宋·王铚《默记》,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明·姚士麟《见只编》。

(小周后)

(3)“大义凛然”:“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建隆元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继后晋、后汉、后周之后,将都城定在东京汴梁。但建国不久,宋太祖提出迁都,计划将都城迁至西京洛阳。

宋太祖是一个极其重感情的人。他生在洛阳,长在洛阳,在洛阳娶妻成家,对洛阳有深厚的感情。

而作为一位战略眼光极佳的政治家,宋太祖更看到了汴梁作为京城对宋朝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不利一面。

通观中国历代创世帝王选择都城,一般主要考虑拟选城市的地理位置、其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一旦发生战事,是否有险可守,不易为外敌所破。

宋太祖认为,汴梁居“天下之要会”,四通八达,有利于“居中御远”,穿成而过的汴水连接江淮,能够得到南方富庶地区的经济支持;但汴梁作为都城的缺陷非常明显,“形势涣散,防维为难”,不仅自身无险可守,更兼距离北部边疆太近,辽国自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向南面对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一旦发难,骑兵三五日间即可直抵汴梁城下,对宋朝的存在造成极大威胁,必须拿出军队的一半,长期驻守,才能稳固形势。而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且群山环绕,负邙山,临洛水,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因此,宋太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然而,迁都,无论于公于私,都是大事,意见很难统一。很快,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宋太宗的身边工作人员、皇帝在“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李符上书“陈八难”,称:“京邑(洛阳)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赵匡胤)

对李符的看法,宋太祖不屑一顾。开宝九年()四月,宋太祖离开汴梁,“视察”洛阳。在到达洛阳后,宋太祖向群臣和洛阳百姓宣示:“朕意已决,定要迁都洛阳。”

此言一出,震惊朝野。宋太祖的老部下、时任禁军“铁骑军”左右厢都指挥使的李怀忠找到宋太祖闲暇无事的机会,提醒“老首长”:“东京有汴水漕运,每年从江淮运米数百万石,城内城外数十万驻军都仰仗这些漕粮。陛下如果在洛阳,怎么才能运来这么多粮食?何况国库、武库都在汴梁,国家根本在汴梁安固已久,不可动摇。陛下如此急于迁都,臣实未见其利。”

老部下的忠言,也没有打动宋太祖。

对于迁都,时为晋王、领“同平章事(宰相)”职衔、实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也有自己的考虑。

赵匡义在“陈桥驿兵变”中曾参与谋划、推动,为宋太祖“黄袍加身”创建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宋朝建立,宋太祖亲征不服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任命赵匡义为“大内点检”,留守京城汴梁,征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任命赵匡义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代理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北汉,任命赵匡义为“东都留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更重要的是,自五代后汉始,在位皇帝如果选定继承人,都会给其“同平章事”职衔,让其担任开封府尹职务,统管京城军民政务,在自己驾崩后由其继位为帝。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如此安排赵匡义,在朝野臣民看来,虽然宋太祖有儿子,但将来赵匡义必会“入继大统”,继位为帝;而赵匡义本人,也未尝没有这样的想法。

而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出任开封府尹,至开宝九年(),赵匡义苦心经营十六年,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拥有了极大权威。大将党进受宋太祖之命巡察京城,只要听说街坊居民豢养鸟兽宠物,必会取来放生,斥骂养宠物的人:“买肉不拿去将养父母,反倒喂养这些鸟兽?!”赵匡义养有一只雏鹰,派一名小吏架着到街上去遛,被党进发现,党进急赤白脸地要放生,遛鹰的小吏说:“这是晋王的鹰!”党进听后,马上变了口气,敦敦告诫小吏:“那你可要小心饲养!”接着自己掏钱买来肉,让小吏喂鹰。受到宋太祖信任、官居高位的党进尚且对赵匡义如此敬畏,赵匡义在天下臣民心中的地位之尊、权势之强,可见一斑。

而如果迁都,诸事混乱,人事纷杂,赵匡义的势力,有无可能瓦解?

见李符、李怀忠进谏无果,赵光义终于亲自出手,劝阻宋太祖迁都。

而赵光义的理由,却远比李符、李怀忠的说法更加“大义凛然”、“高屋建瓴”:建都安邦,“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首先把赵匡义摆上了道德高位。中国人一向崇尚“以德治国”,强盛如汉唐,定都于“四塞之固”的长安,末世失德,不一样丢了天下?汴梁虽无险可守,只要皇帝有德、施行德政,就是最大、最有保证的“险”,天下就不会有事。

同时,赵匡义也在暗示宋太祖:如果非要迁都,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就是“失德”,而一旦失德,宋太祖就是昏君,行的就是“乱政”,还有什么资格做皇帝?作为开国之君,会给后世留下什么样的轨范?

宋太祖是一位能够服从“大道理”的皇帝。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曾问赵普:“天下什么最大?”赵普经过深思回答:“天下道理最大!”宋太祖听后,连连称赞:“说得好!”赵匡义的“大道理”,终于压倒宋太祖。宋太祖黯然收回成命,不再坚持迁都,只是叹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义以“本色演出”成功“阻击”宋太祖,继续在汴梁巩固自己的势力,几个月后,宋太祖去世,也依靠自己的势力成功“上位”,做了皇帝。

而宋朝的命运,却不幸为宋太祖言中。一百五十年后,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一月,取代辽国的金国,果然利用强大的骑兵,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至汴梁城下,掳掠宋徽宗、钦宗北去,北宋亡国。

参考资料:《宋史·太宗本纪(一)》,《宋史·党进传》,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宋·王禹偁《建隆遗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4)“烛光斧影”的继位之夜

宋太祖游历山陕的时候,曾结识一位道士,这位道士或自称“混沌”,或自称“真无”,曾预言宋太祖会在建隆元年()正月初四登极为帝,但宋太祖称帝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开宝九年(),宋太祖“视察”洛阳,道士坐在洛水岸边,给宋太祖做了个揖,笑着问道:“一别之后,可喜乐安好?”宋太祖见到道士,大喜,赶紧拉上道士,回到行宫,二人就像宋太祖未做皇帝之前一样喝大酒、击掌而谈。宋太祖对道士说:“我很长时间以来就急于见你,想搞清楚一件事:我还能活多少年?”道士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十九)日夜天晴,则还有十二年可活,如果变天,就得赶紧安排事。”宋太祖牢牢记住道士的话,到了十二月十九日晚上,到太清湖“望气”,开始时天色晴朗,星斗明灿,宋太祖很高兴。然而,过了一会,夜空中忽然阴霾四起,天地陡变,下起雪雹。宋太祖急忙回到后宫,命人打开内宫“端门”,召“开封王”赵匡义进宫。赵匡义到后,宋太祖打发走所有侍候的宦官宫女,和赵匡义在寝宫喝酒。宦官、宫女在外边远远地看见,赵匡义一会起身离席、一会起身离席,象不能承受什么事的样子。喝完酒,宫中的更鼓已经打过三通,过了三更夜半,宋太祖送赵匡义离开。这时雪已下到有几寸厚,宋太祖拿着玉制“柱斧”敲着雪,回头对赵匡义说:“好做,好做!”说完回入寝殿,解衣就寝,一会鼾声如雷,酣然睡去。

四更时分,护卫寝殿的人没有听到任何动静,宋太祖已经去世。

人们发现宋太祖驾崩,赶紧报告宋太祖的皇后宋氏。宋皇后命令宦官首领“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急召宋太祖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进宫继位。王继恩在后周显德年间入宫,被一位张姓宦官收为养子,名“张继恩”,宋朝建立,“张继恩”得到宋太祖的信任,几次作为宋太祖的“特使”随军出征,参与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之役,立有“战功”,经请示宋太祖,恢复本姓,为“王继恩”,且升至略似俗语所说“太监总管”的职位。

宋皇后命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王继恩却认为,宋太祖一直想让赵匡义继承帝位,没有去赵德芳的秦王府,而是径直赶往赵匡义的晋王府,找赵匡义进宫。到了晋王府,王继恩发现医官贾德玄在门前坐着,问贾德玄怎么回事,贾德玄说:“二更的时候,有人敲我家门,说‘晋王召见’,开门一看,却没有人,一连三次都是这样。我怕晋王有病,就赶了过来。”王继恩感到贾德玄所说事情奇异,立即把宋太祖去世,他想接赵匡胤进宫继位的事情告诉贾德玄,二人敲开晋王府门,一同进府面见赵匡义,请赵匡义进宫。

(王继恩)

赵匡义听了二人的却犹豫不决,不敢进宫,迟疑着说:“我得和家人商量商量。”说着去找家人商量,却很久没有出来。王继恩催促道:“赶紧地吧,事情拖长了恐怕皇位就是别人的了!”赵匡义出来,与王继恩、贾德玄一起冒雪赶往后宫,叫开宫门进去。王继恩叫赵匡义在“值班室”稍候,贾德玄说:“必须直接去,还等什么?”三人直接来到宋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先进殿通报。宋皇后见王继恩回来,急忙问:“德芳来了?”王继恩回答:“是晋王到了!”正说着,赵匡义进殿,宋皇后愕然,接着用对皇帝的称呼祈求赵匡义:“官家,我们母子的性命就都托付给官家了!”赵匡义突然哭了起来,边哭边回答:“大家共保富贵,不用担忧!”

宋太祖的去世,用道士的“预言”说,是“命里该然”,但却在与赵匡义喝酒后死去;宋太祖去世,宋皇后命令太监头子王继恩召宋太祖的儿子赵德芳进宫继位,王继恩却凭自己的想法召来赵匡义,“医官”贾德玄地位不高,却只因一点“神示”,就敢拥赵匡义进宫,他们哪来的胆子?宋皇后本想让赵德芳继位,见赵匡义到来,却立即转而承认赵匡义继位的“既成事实”,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

宋太祖去世、赵匡义继位,成了“烛光斧影”的千古之谜。

但无论如何,联想起赵匡义此前此后的所作所为,我总觉得,赵匡义与宋太祖喝酒时的“不能承受”之状、王继恩召他进宫时的“犹豫不敢行”、宋皇后向他托付“母子之性命”时的“哭”,都有“做戏”的成分。

参考资料: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宋·文莹《湘山野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5)自导自演“街头杀人”

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夜,宋太祖去世,赵匡义在灵前继位,是为宋太宗。按照惯例,新皇帝即位后,这一年仍要沿用“大行皇帝”的年号,但宋太宗打破常规,即位后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宋太宗“上位”,既有“烛光斧影”之谜,又越过了宋太祖的几个儿子,大约臣民中有不利传言,宋太宗自己也急于想让“内外帖服”,而宋太宗想到的办法,还是“做戏”。

其时恰好汴梁市面上有一名乞丐,因乞讨未得,靠在主家的门上大骂,主家谦恭道歉,乞丐却不依不饶,骂了很长时间仍不离开。众人正堵着门口看热闹,忽然有一个人推开众人,一跃而出,抽刀将乞丐刺死,然后将刀抛于地下,默然离去。人们向官府报案,但未能抓获杀人者。

第二天,开封府奏报宋太宗。宋太宗勃然大怒,说道:“这是延续了五代乱世恶习啊,还敢白昼杀人!”下诏“命案必破”,必须严加追捕,限期捕获杀人者。

有关部门奉旨而去,但限期将近,仍未抓到杀人者,为逃避“追责”,认定是“主家忍不住被乞丐辱骂,愤而杀人”。结案后,开封府尹向宋太宗汇报。宋太宗说:“卿能如此用心,在期限内破案,很不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再审一审,不要冤枉了无辜之人,审完后把杀人的到拿来我看看。”几天后,开封府尹再次向宋太宗汇报,且把案件的卷宗和凶器呈给宋太宗。

宋太宗问:“审实了吗?”开封府尹回答:“审实了。”

宋太宗听后,回头对身边的小宦官说:“把我的刀鞘拿来。”

小宦官取来刀鞘,将刀插入鞘中,恰是一套。

宋太宗拂袖而起,训斥开封府尹道:“如此审案,怎么可能不冤杀无辜!”

案情大白,汴梁街头各种地痞无赖、“古惑仔”无不敛声匿迹。

“过了,过了!”宋太宗“演戏”至此,不能不令人叹惋。作为皇帝,想让朝廷上下、京城内外顺服,办法多得是,何必非要亲自出宫,街头杀人?再说在“阻击”宋太祖迁都时,宋太宗不也“大义凛然”地说过“在德不在险”吗,努力施行“德政”不就行了,何必行此“险事”?如果被人当场抓获,“扭送派出所”,将是什么场面?

“影帝”的这场戏,演砸了。

参考资料: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6)“演戏”“修书”

宋朝建立之后,先后讨平南平、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吴越主动纳土,这些地方政权的“国主”也都被解到宋朝都城汴梁。南平国主高继冲在宋太祖开宝六年()去世。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继位,南唐国主李煜在宋太宗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即太平兴国三年()“暴毙”,三年后(),南汉国主刘鋹去世,又五年后(),荆湖国主周保权去世,三年后(),吴越国主钱俶“暴毙”。

这些“国主”宋太宗即位的十多年内先后离世,且两个“大国”的国主李煜、钱俶均为“暴毙”,李煜的“艳后”小周后自杀而亡,引发了当年跟随这些“国主”来到汴梁的“旧臣”的不满,他们有的发“怨言”,表达不满。

这些“旧臣”的言行,很快就被汇报给宋太宗。

“影帝”宋太宗又演了一出戏,解决了问题。

宋太宗了解到这些人对自己有怨言后,犯了琢磨。总不能让他们都“暴毙”,追随他们的“国主”而去啊!

“凡事需要研究,才能明白。”(鲁迅语)宋太宗忽然想到,这些追随“国主”到汴梁的“旧臣”,全部是文人。文人的本性,自然以写作著书为乐。那就让他们写书去吧!

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宋太宗隆重下诏,开前朝未有之文治盛举,以宰相李昉领衔,组织南唐旧臣、状元王克贞、著名文人徐弦、吕文仲等12人,编纂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太平总类》(后定名《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于次年定稿,《太平总类》则直到太平兴国七年()才完成,而《太平总类》刚刚定稿,宋太宗即从纂修人员中抽调李昉、徐铉等将近半数人力,又组成20多人的写作班子,编纂《文苑英华》,四年之后,于雍熙三年()十二月完成。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与宋真宗时编纂的《册府元龟》统称“宋四大书”或“宋朝四大部书”,其中《太平广记》五百卷,载小说,《太平御览》一千卷,载百家,《文苑英华》一千卷,载文章,从太平兴国二年()《太平广记》始修,到雍熙三年()《文苑英华》定稿,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十年过去,南唐最具盛名的文人徐弦71岁,王克贞生卒年不详,但他在南唐保大十年()考中状元,宋开宝九年()入宋,到雍熙三年(),至少应该在50岁左右,吕文仲比较年轻,活到宋真宗景德四年()前后去世,十年皓首穷经,劳神费心,他们大约再也没有“发怨言”的精气神。

而这也正和了宋太宗当初让他们编纂“大书”的心意。当初宋太宗以冠冕堂皇的旗号组织他们编书,真实目的却是将他们“置之馆舍”,“广其卷帙”,以优厚的薪俸吸引他们,用他们“心向往之”的事业奴役他们的心神,让他们疲累、老死于文字之中。清乾隆帝曾说:“宋太宗身有惭德,因集文人为《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书,以弭草野之私议。”

但由于徐弦、王克贞、吕文仲等人都是饱学之士,《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编成,就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典籍。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曾说:“《文苑》之芜冗,《广记》之怪诞,皆艺林所厌薄,而不知其有助于载籍者不鲜也。非《御览》西京以迄六代诸史乘煨烬矣;非《英华》,典午以迄三唐诸文赋烟埃矣;非《广记》汲冢以迄,五朝诸小说乌有矣。”“宋人杂说单行,本朝垂百数种,舍此遂无可别稽。故是编虽芜冗,世莫得而废也。”

宋太宗用十年时间,演了一场大戏,且收“一举两得”之获,这场戏演得成功。

(7)“傻孩子,何至于此!”

宋太祖于建隆元年()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几二十年即“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局面,到开宝九年()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继位,所谓“十国”,也只剩以太原为都城的北汉,割据一方,没有归于一统。

宋太宗即位不久,召见枢密使曹彬,问曹彬:“周世宗和太祖都曾亲征北汉,为什么没能成功?”曹彬说:“世宗征北汉,史彦超在石岭关战败,军心受到惊扰,所以班师;太祖在甘草地(今山西太原尖草坪区马头水乡有甘草峁村)驻扎,赶上天气酷热多雨,很多士兵患病,因此中止了作战。”宋太宗说:“现在我想北征,卿以为怎样?”曹彬说:“以国家兵甲精锐,剪除太原孤垒,就像摧枯拉朽,怎么打还不行。”宋太宗听后,定下了征伐北汉的决心。

宋太宗登上帝位的第四年,即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领崔彦进等进军山西,围攻太原。四月二十二,宋太宗亲率大军至太原,集兵围城。五月初四,宋太宗至城南,在下旨招降的同时,挥军猛烈攻城。北汉国主刘继元见大势已去,于初六举城投降。

攻灭北汉,宋朝北征将士本以为宋太宗会班师回朝,庆功颁赏,谁知,宋太宗竟不顾作战疲劳,士气回落,坚持东征早已被契丹占据的幽州(今北京西南),希望顺势收回燕云十六州。将士们不敢抗旨,只得随宋太宗东行。

五月二十,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六月初七,宋太宗调发京东、河北诸州的武器装备和粮秣运往前线。六月二十三,宋军至幽州城南,宋太宗驻跸宝光寺。

六月二十六,宋太宗由宝光寺转至幽州城北,亲督将士进兵,攻击清沙河辽军,大战一日,杀敌甚众,获马三百余匹,但辽军凭借险要与宋军作战。三十,宋太宗督军攻城,宋军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辽幽州守将耶律学古力战生擒,辽军且发现并堵塞了宋军挖掘的隧道,坚守待援。

六月三十当天,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围,急忙派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军救援幽州,管理宗室亲族、职责略似中原王朝的“宗正卿”的“惕隐”耶律休哥自告奋勇,统帅“五院军”精锐驰援。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军至幽州。宋太宗督军攻击,两军战于高梁河(在今北京西直门外),耶律沙不支败退。宋军本就士气不高,连续攻城二十多天不克,“将士多怠”,故而虽然战胜,从中午到傍晚,只追出十余里远。傍晚,耶律休哥率军从小路而来,人人手持火把,直冲宋军。宋军不知辽国援军多少,不敢接战,想依据高梁河御敌。耶律休哥收容耶律沙败军,命之回头再战,与宋军相持,自己则与另一大将耶律斜轸各统精锐骑兵,从左右翼乘夜夹攻宋军。

宋辽两军战斗异常激烈,耶律休哥身被三创,犹自力战,幽州城中耶律学古听闻援军已至,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城中居民大呼助威,响声震天动地。宋军被前后包围,无法抵抗辽军猛攻,大败,溃不成军,争道奔走,死万余人,宋太宗与诸将走散,大腿连中两箭,不能骑马,找了一辆驴车乘坐南逃。

而在大军溃败,宋太宗与诸将失散的时候,有人担心宋太宗已死,怕众军无主,人心更乱,提议立随在军中的宋太祖之子赵德昭为帝,以号令部队,稳定军心。

宋太宗逃出生天,得知人们要立赵德昭为帝的消息后无比愤恨。

当初宋太宗登上地位,即下诏宋太祖的儿子继续称“皇子”而不称“皇侄”,女儿称“皇女”而不称侄女,以显示对他们的亲爱,兑现对宋太祖宋皇后“共享富贵”的承诺。然而,在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对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严加防备。在出征北汉之前,宋太宗本想让赵德昭留守京城,有官员提醒,不能这样做,必须带赵德昭同行,宋太宗欣然答应。现在自己只是“失联”一两天,就有人要立赵德昭为帝,这要是没人劝谏,在离京前把赵德昭留在京城,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帝位,还不真得废了?

回到京城汴梁,宋太宗以“治军失律”等罪名贬斥了曹彬、石守信等将官,很长时间没有对攻灭北汉论功行赏。有将官请赵德昭向宋太宗求情,要求赏赐。赵德昭没有多想,建议宋太宗行赏。没有想到,宋太宗听了赵德昭的话大怒,喝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也不晚!”赵德昭一听,又惊又怕,回到家中,寻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而亡!

宋太宗听闻赵德昭自杀,感到很吃惊、很后悔,急忙感到赵德昭家中,抱住赵德昭的尸体大哭:“傻孩子,何至于此啊!”

何至于此?!赵德昭既担了“谋权篡位”的嫌疑,又被久已流传“得位不正”的当今皇帝如此当面呵斥,时年只有29岁、血气方刚的他怎会不至于此!“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也不晚!”这句话的含义有多么严重,宋太宗可能是一时冲动,脱口而出吗?当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宋太宗会料不到在赵德昭身上产生的后果吗?

逼死亲侄,却抚尸痛哭,惋惜“孩子”傻,宋太宗,真是一位“戏精”啊!

参考资料:《宋史·太宗本纪(一)》,《宗室列传(一)·燕王德昭》,《曹彬传》,《辽史·耶律休哥传》,《耶律斜轸传》,《耶律沙传》

(8)与赵普联袂出演《“金匮之盟”出世记》

其一,要“解决”赵廷美问题

宋太宗比他的哥哥宋太祖小二十岁,从小所受教育、所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做人做事的风格大相径庭。宋太祖粗豪直率,少有心机,说话办事“直通通”,宋太宗则深藏不露,喜欢“表演”,很多时候心口不一,“面上是一套,底下是一套”。

宋太宗建立宋朝,登上帝位,很快就封宋太宗为晋王,以“同平章事(宰相)”职衔出任开封府尹,把宋太宗摆上了继承人的位置,曾说:“晋王龙行虎步,出生的时候有异象,将来一定会是太平天子”,并在知道自己的离世日期后召宋太宗进宫,让他“好做,好做”;宋太宗在“烛光斧影”的嫌疑中继位为帝,依例封三弟赵廷美为齐王,以“中书令(宰相)”职衔出任自己让出的开封府尹,下诏宋太祖的儿子继续称“皇子”而不称“皇侄”,女儿称“皇女”而不称侄女,御弟赵廷美的子女也一样,以示自己对皇位没有私心,将来不是传位于赵廷美,就是传位于宋太祖之子,但对传位之事,却从未说过一个字。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宋太宗逼死宋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两年后,宋太祖的小儿子、年仅23岁的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暴死”。

接着,赵廷美的祸事来了。

赵匡胤兄弟五个,老大赵光济、老五赵光赞早夭,赵氏皇族在赵匡胤这一辈就只剩宋太祖、宋太宗和赵廷美三人。

两位哥哥先后做了皇帝,赵廷美自然有一份“御弟”的富贵、风光,但也有难受的事。首先,他的名字就改了两次。当大哥赵匡胤登极,为了“避讳”,大哥名字中的“匡胤”二字不仅天下人不得再用,在写到时都得“缺笔”,故意写错,原名赵匡义的二哥因之改名“赵光义”,他的名字也由“赵匡美”改为“赵光美”,二哥继位为帝,名字中的“光义”二字又不能用了,他只得再次改名,叫“赵廷美”。

而等到威胁宋太宗帝位的赵德昭、赵德芳先后去世,赵廷美的杀身之祸随之到来。

在宋太宗心中,也许对他稳固地位、传位于自己后人的最大威胁,就是赵廷美。赵廷美虽然是弟弟,但身为“亲王”,又任开封府尹,依五代以来形成的“惯例”和宋太宗登上帝位的“轨迹”,在当时人看来,将来也应在宋太宗“驾崩”后“继承大统”,“上位”为帝。

赵德芳“暴死”的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宋太宗的侍卫“如京使”(宋朝皇帝侍卫“东西班殿直”官名,只做武官升迁之资格,不领兵)柴禹锡、杨守一向宋太宗报告,赵廷美骄横恣肆,暗中谋划加害宋太宗。

宋太宗此时对赵廷美倒是显得颇为宽容,表示“不忍心”将赵廷美的“恶行”宣示天下,只是撤销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改任赵廷美为“西京留守”,将他调往洛阳任职,同时赐给赵廷美略似今之风衣、外氅的“袭衣”和镶有犀牛角的“通犀带”、一万贯铜钱、绢、彩绸各一万匹、白银一万两,在洛阳为他准备了一套府第,并下诏枢密使曹彬,在赵廷美离京时在皇家园林“琼林苑”为赵廷美摆宴饯行,且任命太常博士王遹“判河南府事”、开封府判官阎矩为“判西京留守府事”,辅佐赵廷美。

对与赵廷美交往密切的官员,宋太宗也只是以“与赵廷美交往、接受赵廷美的宴请、犒劳”的罪名,给予处分、外放,将左卫将军、主管枢密院衙内事务的“枢密都承旨”陈从龙罢去“枢密承旨”实职,只任无实际执掌的“左卫将军”,只受皇帝指挥的特务机构“皇城司”长官“皇城使”刘知信罢去实职,只任无实际执掌的“右卫将军”,武库长官“弓箭库使”惠延真外放为商州(治今陕西商洛)低级官僚“长史”,禁军校尉皇甫继明外放为汝州(治今河南汝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定州人王荣为濮州(治今河南濮阳)教练使,其中对王荣的处罚最重,因为在王荣离京前,有人又告发他曾对赵廷美的亲信官吏狂言:“我不久就会当节度使”,因之被“削籍”,开除出干部队伍,流放海岛。

然而,宋太宗对两位“揭发检举”者的做法,却让人们觉察到表面“宽容”的另一种风向:正七品的如京使柴禹锡骤然升任正二品的宣徽北院使兼枢密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杨守一升职衔为正五品的“东上閤门使”,实任陈从龙被贬后留下的空缺“枢密都承旨”。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本纪(四)》,《宗室列传(一)·魏王廷美》,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宋·王禹偁《建隆遗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其二,赵普自荐“出演角色”

赵普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出任宰相,在宋太祖晚年因擅权专政、任用亲信等被赶出朝堂,到河阳府(治今河南孟州)任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后被召回,也只是担任皇帝在春、秋两季召开的“大朝会”上具有参加资格的闲职“奉朝请”。

赵普卸任宰相,自身失去权势,家人亲戚也受到牵连,赵普的妹夫侯仁宝被贬至当时尚为蛮荒之地的邕州(治今广西南宁)任知州,后经赵普指点,鼓动朝廷对具有今广西南部、越南北部的“交趾”发动战争,想通过在战争中立功调回朝堂,却战败而死。

柴禹锡告发赵廷美得到提拔,让赵普看到了重回宰相宝座的希望。柴禹锡告发赵廷美后,宋太宗召见赵普,咨询如何处理。赵普说:“请让我出任陛下身边的机要职务,以监视赵廷美的动向。”晚上退朝回家,赵普给宋太宗写了一份秘密报告:“我在国朝初年的时候,曾经受陛下的母亲、昭宪太后的嘱托,写过一份秘密文件。文件记录了昭宪太后的遗嘱,指定陛下在太祖驾崩后由陛下继位。陛下的皇位没有任何人可以动摇。”

赵普所说的“秘密文件”,即后来闻名于世的“金匮之盟”。

所谓“金匮之盟”,说的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太宗的母亲昭宪太后杜氏病危,宋太祖伺候母亲,杜太后指示宋太祖召来赵普,接受“遗命”。赵普到后,太后问宋太祖:“你知道你能得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哽咽着不能回答。太后坚持追问,宋太祖说:“臣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列祖列宗和太后积德所致啊!”太后说:“不然,只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儿做了天下之主罢了,假使周氏有年长的君主,天下怎么会为你所有?你百年之后,要传位于你的弟弟。四海至广,需要处理的政务至多,能立年长的人为君,是社稷之福啊!”宋太祖听后,哭着给母亲磕头:“儿怎敢不遵从母亲的教诲!”太后听了宋太祖的表态,转过头对赵普说:“你和皇帝一同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接着命令赵普在床前将这些话写成“誓书”,并让着普在“誓书”的末尾写上“臣普书”三个字,又让人将“誓书”装入金盒,指定宫中行事谨密的人经管。

宋太宗得知有此文件,立刻命人寻访经管文件的宫中工作人员,翻检宫中档案,“果然”找到了装有“誓书”的金盒,打开后看到了“誓书”。宋太宗对自己应得帝位“大感悟”,赶紧召见赵普,对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用活到五十岁,就全都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所犯的过错了!”

过不几天,赵普再次出任宰相。

然而,当宋太宗冷静下来,却又产生了疑问。不久,宋太宗对赵普:“誓书上写着,太后遗命太祖传位于朕,朕百年之后传位于廷美,朕百年之后传位之事得提前定啊!”赵普赶紧说:“太祖已经失误,陛下岂能再误?”

“于是廷美遂得罪。”

然而,对于“金匮之盟”是否存在,人们一直持有怀疑:首先,宋太祖、太宗的母亲昭宪太后去世的宋太宗建隆二年(),宋太祖35岁,正当盛年,而且武将出身的宋太宗身体一向强壮,昭宪太后怎么会想到如此安排帝位继承之事?其次,《宋史》修撰的“蓝本”是宋朝历代“皇帝实录”,但宋太祖去世后编成的“实录”宋太宗、宋真宗朝曾经几次修改,宋太宗是否从中做了手脚?更重要的是,既然赵普早知有“金匮之盟”,宋太宗继位又有“烛光斧影”之嫌,为什么在宋太宗初登帝位时不说,却在多年之后、宋太宗想除去赵廷美时道出?难道赵普不明白当宋太宗看到母亲遗命,命他传位于赵廷美时的尴尬吗?

宋太宗和赵普“合演”的这出戏,有很大的漏洞。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本纪(四)》,《宗室列传(一)·魏王廷美传》,《宋史·赵普传》

其三,“连环杀”

赵普再次出任宰相,很快查访到自从宋太宗登上帝位后就升任宰相的卢多逊与赵廷美“交通”即密切来往的“事实”,上奏宋太宗。

卢多逊在宋太祖时曾因改年号“建隆”为“乾德”使赵普受辱,后来为当宰相屡屡在宋太祖面前揭发赵普的“阴事”即暗中所做、不可告人之事,终于使得赵普罢相,被赶出朝堂,到河阳任职;卢多逊出任宰相后,将赵普的妹夫贬窜到遥远的蛮荒之地广西,导致侯仁宝在与交趾的战争中战死;赵普由河阳被宋太宗召回朝堂,其子赵承宗迎娶燕国长公主的女儿,赵承宗当时任潭州知州,受诏回京举行婚礼,结婚未满一个月,卢多逊请求宋太宗,将赵承宗赶回任所。赵普实在是“必欲置卢多逊于死地而后快!”

宋太宗得到赵普的报告大怒,作为宰相的卢多逊与被告发“阴谋”篡权夺位的赵廷美密切来往,卢多逊想干什么?

宋太宗立刻下诏,撤销卢多逊的宰相职务,降为兵部尚书,打入御史台监狱审讯,同时逮捕卢多逊属下“中书省守当官”赵白、赵廷美秦王府“孔目官”阎密、小吏王继勋、樊德明、赵怀禄、阎怀忠等人,指定翰林院长官“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学士扈蒙、曾在吴越王钱俶朝拜宋太宗时力劝钱俶纳土归顺的吴越国“旧臣”、文散官“卫尉卿”崔仁冀、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副长官、膳部郎中兼“御史知杂事”滕中正会审一干人等。

经审讯,卢多逊交待:曾多次派赵白将中书省机密事情密告赵廷美。去年九月,又令赵白对赵廷美说:“盼着皇帝早日驾崩,好尽力为大王做事。”赵廷美派樊德明回报卢多逊:“所言正会我意,我也在盼着皇帝早死。”赵廷美还私下送给卢多逊马匹、箭支等等,卢多逊全部接受。

经审讯,赵廷美的亲信阎密等承认:阎密起初给在赵廷美身边做事,宋太宗即位,将他录用为侍卫,但仍在秦王府中,骄恣蛮横,不遵纪守法,话里话外经常诬蔑、诽谤宋太宗;王继勋尤其得到赵廷美亲近、信任,赵廷美曾派他求访歌妓,经常依仗赵廷美的势力收取财货,赃污狼藉;樊德明素与赵白交好,卢多逊正是通过他结交上赵廷美;赵怀禄的同母弟赵廷俊任武库副主官“军器库副使”,赵廷美曾派赵怀禄与弟弟秘密接触,还曾派赵怀忠带着银碗、锦彩、羊酒,刀他岳父、禁军“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潘潾所在的军营宴请军官;阎怀忠曾为赵廷美到钱俶家中索取犀玉带、金酒器,阎怀忠借机收受钱俶私下送与的白银百两、金器、绢扇等物。

赵廷美交结宰相、私相授受战马、羽箭,邀结武库官员、禁军军官,不是要叛逆篡位,还是什么?宋太宗下诏,在京所有有资格参加“朝会”的文武“常参官”在朝堂开会,研究处理案件。

经研究,太子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上奏:“卢多逊、赵廷美联手咒诅皇帝,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赵白等处斩。”

宋太宗下诏,将赵廷美关押家宅,监视居住,儿女“改正”称呼,其子贵州防御使赵德恭等人不再称“皇子”,仍按日常行辈称“皇侄”女儿改称“皇侄女”,剥夺已经嫁给韩氏的赵廷美之女“云阳公主”称号,女婿“右监门卫将军”韩崇业降职为“右千牛卫率府率”,剥夺“附马都尉”称号,迁出京城汴梁,到洛阳与赵廷美同住;削夺卢多逊官爵,与家属一起流放崖州(治今海南三亚);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赵怀禄、阎怀忠在京城郊外处斩,没收家产,亲属流放海岛;西京留守判官阎矩、前开封推官孙屿作为赵廷美在西京洛阳的下属官员,辅佐、引导不力,分别贬为涪州(治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融州(治今广西融水)官阶八品、管理户籍的“司户参军”。

卢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辞敏捷,有谋略,做人做事喜欢用权术,施设计谋常常成功。他的父亲卢亿为人俭朴,生活节俭,卢多逊显贵后,所得薪俸和朝堂赏赐丰厚,日渐奢侈,卢亿为之忧愁不乐,对亲友说:“我家是世代寒素儒者,这样的富贵突然到来,真不知日后哪里才是葬身之地啊!”卢多逊落败,应了父亲的预言。在被贬到崖州三年后,卢多逊于宋太宗雍熙二年()去世,终年五十二岁,家属被内迁到容州(治今广西容县),不久,又迁徙到荆南(今湖北武汉)。

参考资料:《宋史·宗室列传(一)·魏王廷美传》,《宋史·赵普传》,《宋史·卢多逊传》

其四,“赵廷美是奶娘生的,不是我弟弟”

赵廷美被“圈禁”在西京洛阳家中,“监视居住”,赵普仍以为“非便”,不妥,指使开封府尹李符上奏宋太宗言:“廷美不悔过,心怀不满,请将他迁往远方州郡,以防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

宋太宗下诏,将赵廷美的齐王爵位贬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治今湖北房县),监视居住,取消其妻张氏“楚国夫人”封号,任命侍卫“崇仪使”阎彦进为房州知州,监察御史袁廓为“通判”,各赐白银三百两,与赵廷美一起赶往房州赴任。

第二年即太平兴国八年()正月,赵廷美的母亲“陈国夫人”耿氏去世。一年后,宋太宗雍熙元年(),赵廷美因担忧害怕得病,吐血而亡,年仅三十八岁。

宋太宗听闻赵廷美死讯,“呜咽流涕”,又哭了起来,对宰相说:“廷美从小刚愎自用,长大后更加凶恶。朕以同气至亲,不忍心依法处置他,让他到房州,希望他反思过错。正想给他恩待,恢复他的爵位、待遇,哪想到他这么快就去了,朕心中疼痛伤,又有什么办法!”接着又悲伤哭泣,“感动左右”,不久下诏,追封赵廷美为涪王,谥号“悼”,为赵廷美举行了丧礼。

但不久,宋太宗又在闲谈时对宰相说:“廷美的母亲陈国夫人耿氏,是朕的奶娘(乳母),后来离开我家,嫁给一个姓赵的人,生了赵廷俊。朕因为廷美的缘故,让赵廷俊做了侍卫,而赵廷俊却向廷美泄露宫中情事。前些年开凿‘西池’,池中的‘水心殿’建成,桥梁还没修好,朕将坐船前往,廷美和身边人谋化趁机刺杀朕,但没有成功,就在家诈称有病,想等朕到他家探视的时候再次谋害朕,幸而有人告发,如果当时朕命令有关部门彻查,则廷美罪不容诛!但朕不想张扬他的丑行,没有追究,到他和卢多逊密谋事发,也只是让他迁居洛阳。可廷美不知悔过,反而更加不满,出言不逊,才把他迁到房州,想宽赦、保全他。至于赵廷俊,也没有处以重罪,只是贬了他的官。朕对于廷美,应该是没什么亏欠了!”话没说完,脸上满是哀怜、悲伤之色。

然而,宋太宗的“戏”演到这里,是不是又有点过了?从小一块长大的兄弟,咋这是就成了奶妈的孩子?“西池”刺杀,赵廷美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逆”之罪,这么大的案子,只凭“不想张扬赵廷美的丑事”,就放过了不追究?

但宰相李昉却迎合着说:“赵廷美悖逆无道,天下共知。西池之事,更为严重,发生在禁宫之中,如果不是陛下宣示,臣等哪里会知道!”

都是戏精啊!

参考资料:《宋史·宗室列传(一)·魏王廷美传》,《赵普传》,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宋·王禹偁《建隆遗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洪发,河北省滦南县人,现在滦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长期从事宋史、地域文化研究,出版专著《古代永平府地区移民问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发表《论张觉事件及其对北宋灭亡的影响》《走近忠直的悲凉——岳飞的悲剧与其性格之关系分析》等论文十几篇。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民国才女张爱玲:一生才华,一生不幸,可怜可悲可叹可痛可惨

正史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趣闻:谁定的这般规矩约束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